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大寒·同心 ...
-
小寒时节,正值岁末。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裹挟着北风降临,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连喧嚣都变得沉闷。
“停云斋”内却依旧保持着恒定的温度与井然的秩序。只是这秩序里,多了一份年终特有的、沉淀与盘点的意味。
展览的喧嚣早已彻底沉淀为业内良好的口碑和陆续而来的、更具深度的合作邀请。沈云噷修复完博物苑委托的最后一册地方志,并未立刻接手新的重大项目,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整理这一年来的修复笔记和工作日志,将一些独特的案例和心得体会归档留存。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如同农人岁末清点粮仓,既是对过往的尊重,亦是为来年的耕耘做准备。
陆景行则面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年度报表、分析图表和来年规划草案。数字是冰冷的,却忠实地记录着“停云斋”从濒危到新生,再到如今稳健发展的每一步足迹。营收的增长、成本的优化、品牌价值的提升……这些他曾无比熟悉的商业指标,如今看来,却仿佛都带上了修复室里那抹纸墨的温润光泽。
他揉了揉眉心,目光从屏幕上移开,落在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上。这一年,于他而言,翻天覆地。从华尔街的资本博弈,到江南一隅的古籍修复;从一个纯粹的商业逻辑信奉者,到如今心甘情愿为一份“灵魂”构筑躯壳的守护者。其间的挣扎、碰撞、理解与最终的融合,远比任何一桩成功的商业并购案更惊心动魄,也更能触及内心。
傍晚,陆景行合上电脑,结束了年终最后一部分工作。他下楼,发现沈云噷并未在修复室,而是在茶室里,面前摊开着几本厚重的、页面泛黄的笔记,正对着一台老式的扫描仪,小心地一页页扫描着。
“在做什么?”陆景行走过去,在他身边坐下。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带着微尘的气息。
“把太师父和师父的一些修复札记扫描下来,做电子备份。”沈云噷头也没抬,动作轻柔地将一页写满蝇头小楷的纸抚平,放入扫描仪,“这些纸年头太久,有些脆了,经常翻看容易损坏。电子版方便查阅,也能留存得更久些。”
他的语气平常,仿佛在做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陆景行却心中微动。他看着那些笔迹各异、墨色深浅不一的古老记录,看着沈云噷小心翼翼、如同对待易碎珍宝般的动作,忽然清晰地意识到,沈云噷守护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古籍,更是这条流淌了数代、承载着无数经验与心得的、无形的知识之河。
他自己,如今也成了这条河流畔的驻足者,甚至是参与者。
“需要帮忙吗?”陆景行问。
沈云噷这才抬起头,看向他,笑了笑:“不用,快好了。这是最后几页。”他顿了顿,看着陆景行略显疲惫的脸色,“你那边都处理完了?”
“嗯,告一段落了。”陆景行放松身体,靠向椅背,目光扫过那些扫描仪旁堆放着的、沈云噷这一年的修复笔记,“你这一年,成果斐然。”
沈云噷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轻轻摇了摇头:“只是做了分内的事。”他停下手上的动作,也靠向椅背,与陆景行并肩坐着,望向窗外渐沉的暮色,“倒是你,这一年辛苦了。”
从最初的强势介入,到后来的危机应对,再到展览的全力策动,以及日常琐碎却至关重要的运营支撑。陆景行付出的,远非“辛苦”二字可以概括。
陆景行侧过头,看着沈云噷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柔和的侧脸轮廓,心中那片因年终繁杂事务而泛起的些微浮躁,彻底沉淀下来。他伸出手,轻轻覆在沈云噷放在膝上的手背上。
“值得。”他低声道,如同无数次说过的那样,但这一次,似乎包含了更深的意味,“以前觉得,成功是征服和占有。现在觉得,能守护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看着它焕发生机,才是更有成就感的事。”
这是他内心真实的剖白。在遇见沈云噷,介入“停云斋”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一片更广阔的征伐战场,心甘情愿地退守到这一方静谧的天地,并在此找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安宁。
沈云噷反手握住他的手指,指尖微凉,却带着坚定的力量。“明年,”他轻声说,像是一个约定,“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不是宏大的目标,只是平实的期许。一起,做得更好。
陆景行握紧了他的手:“好。”
扫描仪发出轻微的提示音,最后一页札记扫描完成。沈云噷起身,将扫描好的电子文件归档保存,又将那些珍贵的原始笔记仔细收好,放入特制的防潮防虫柜中。
做完这一切,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城市的灯火在寒夜里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海。
“晚上想吃什么?”陆景行问,语气恢复了日常的平淡,“我来做。”
“随便就好。”沈云噷看着他,眼里带着笑意,“你做的,都好。”
小寒之夜,岁末年终。
万物蛰伏于严寒之下,静待春归。
而他们,在盘点过往、沉淀心绪之后,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抱着的是彼此携手、继续前行的平静信心。
旧岁将尽,未来可期。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节气。北风卷着残雪,敲打着窗棂,发出细碎而持续的声响。园区的夜晚格外寂静,仿佛万物都在严寒中凝滞。
“停云斋”二楼的书房里,却透出温暖的光。沈云噷和陆景行隔着一张书案对坐,案上摊开着来年的初步规划草案,旁边还放着几封需要共同回复的重要信件。
草案是陆景行起草的,条分缕析,目标明确,既有对现有业务的深化,也包含了基于展览成功而拓展的新方向,例如与博物馆更深入的合作研究,以及针对高端藏家的定制化修复咨询服务。数据详实,逻辑严密,是他一贯的风格。
沈云噷看得很慢,指尖偶尔划过纸面上那些陌生的商业术语,眉头微微蹙起,又缓缓松开。他并非不理解这些规划的必要性,只是本能地更关注其中可能对修复工作本身产生的细微影响。
“这部分,”沈云噷指着关于“扩大教学课程规模与频率”的条目,抬起眼看向陆景行,“如果学员数量增加太多,现有的教学空间和我的精力,可能无法保证每个学员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体验的深度,可能会打折扣。”
他的担忧很实际,直接关乎“停云斋”教学口碑的核心。
陆景行没有立刻反驳,他身体前倾,目光落在沈云噷手指的地方,沉吟片刻:“你说得对。规模扩张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我们可以调整一下,将课程分级,初级班适当扩大,但高级研修班严格限制人数,由你亲自带,确保深度。或者,探索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将一部分基础知识通过线上课程解决,解放出更多线下时间进行核心技艺的传授。”
他迅速给出了备选方案,既考虑了发展需求,也完全尊重了沈云噷的专业判断。
沈云噷点了点头,眼神缓和下来。这种商讨的方式,让他感到安心。
接着,是那几封需要共同回复的信件。其中一封,来自一个海外华人艺术基金会,表达了收藏一件由“停云斋”修复并出具认证的古籍的意愿,出价颇为可观,但要求签署一份颇为复杂的、涉及未来展览和研究的优先权的协议。
陆景行将协议的重点条款逐一指给沈云噷看,并解释其中可能存在的长期约束和潜在风险。
“商业条款可以谈,”陆景行总结道,“但这份优先权协议,限制太多。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件文物未来的‘话语权’部分让渡了出去。我认为需要慎重。”
沈云噷安静地听着,目光落在窗外漆黑的夜色里。他知道,对于运营而言,这是一笔重要的收入和资源。但他也听懂了陆景行的顾虑。
“修复好的古籍,就像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沈云噷缓缓开口,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它的价值,不应该被某一份协议过早地限定未来。它应该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在不同的语境下,焕发不同的光彩。”
他的想法,与陆景行的商业风险评估,在更深的价值层面上不谋而合。
陆景行看着他,眼底掠过一丝赞赏与了然。“我明白了。”他拿起那封信,在草案的相应位置做了一个标记,“这份意向,暂时搁置。我会回复他们,表示感谢,但目前的合作模式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
做出这个决定,意味着主动放弃了一个看似诱人的机会。但两人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坚持,没有任何犹豫或惋惜。
接下来的几封信件,涉及的都是相对常规的合作咨询,两人很快便商讨出了回复的基调。
当时钟指向十一点,所有需要共同决策的事项都已处理完毕。窗外的风声似乎也小了些。
陆景行整理好桌上的文件,却没有立刻起身。他看向坐在对面,因长时间专注而略显疲惫的沈云噷,忽然开口,语气带着一种不同以往的郑重:
“云噷,新的一年,可能会遇到比之前更多、更复杂的局面。外面的诱惑,质疑,甚至非议,都不会少。”他顿了顿,目光深邃,“我希望,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能像今晚这样,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做决定。”
他的话语,超越了具体的事务,指向了未来风雨同舟的承诺。
沈云噷迎着他的目光,书房温暖的灯光落在他清澈的眼底。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伸出手,轻轻覆在陆景行放在桌面的手背上。他的指尖带着一丝凉意,掌心却温热。
“好。”他应道,声音不大,却如玉石相叩,清晰坚定,“一起。”
无需更多言语。
大寒之夜,冰封雪盖,万物蛰伏。
而在这一室灯火下,两颗心跨越了最初的壁垒,历经磨合与共度,终于在关乎未来的蓝图前,达成了最深的默契与同心。
他们或许依旧走在两条看似平行的轨迹上——一条指向精微的古意,一条通往开阔的现世。
但此刻,两条轨迹的核心已然重叠,如同年轮围绕同一个圆心,紧密交织,共同勾勒出来日参天的模样。
严寒深处,生机正在孕育。而同心同行的力量,足以融化一切冰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