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端午记忆 ...
-
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先生,这一天,我的肚子没得着空闲,竟干吃饭这个活儿了。现在,又是刚刚吃完了晚饭。我决定留几行字,算是为了让今天的生活内容丰富些。多添上一样半样的,也免得只有“吃饭”这一样过于孤单。
家里单元门上挂着的艾蒿、彩葫芦和迷你小扫帚,是昨天早上在小区大门口买的。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不大容易,便让我扎成了一束,用不干胶粘在了防盗门上边的门框上。每次开关防盗门带起的风,都会扇乎一下小彩葫芦底下那个长长的穗儿。乎乎荡荡,扬起落下。那把迷你小扫帚也会跟着动上一动,喜喜爱爱的袖珍劲儿,自带端午除疫的气氛。
每年端午节前的一周左右,小区大门口都有几个卖彩葫芦、小扫帚和艾蒿的太阳棚。大个的彩葫芦有半米多高,小的比我手掌还小。小扫帚都是迷你的,没有特别大的。也是,扫帚大了那就不是除疫用的了,而是用来扫地的。艾蒿没办法挂起来卖,一小把一小把地捆着,放在箱子上边卖。其实这玩意不是艾蒿,就是普通的蒿子。顾不上许多了,就当它是吧!毕竟,在城市里想要找到那种纯种的艾蒿非常困难。
除了葫芦、小扫帚和艾蒿以外,棚子里也有五彩线和香草荷包卖。五彩线编成的手环,是给小孩子戴的。听说,端午节在手上脚上系五彩线可以不怕虫子。我愿意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卖的香草荷包,有比较传统的,也有比较另类的。每次看到那种元宝型的香草荷包,我都能想起小时候过的端午节。
那时的端午节前,我妈妈总会给我缝元宝型的香荷包。绣着金线的彩缎,做香荷包的面儿。白色或者粉色的的确良布,做香荷包衬里儿。先把它做成方形,留下一边开口。翻过来,往里边填些香草籽和铰碎的香草杆。不能填得太满,要不然就缝不上了。
这方形酷似微型小枕头的,便是香荷包的雏形了。先是对角相折,延着边缘缝几针,做成松松垮垮的三角形。然后,一边调整香草在荷包里的位置和量的多少,一边把另外两个角向内弯,缝出许多褶皱。这时候,后弯的角一定是丰满的,看起来就像金元宝的两个“翅子”。上边最先对折在一起的两个角,要缝得略略张开。那张开的样子,有点像小鸟儿张着等待喂食的嘴巴,胖乎乎的两个瓣瓣。一条由五彩线编成环形的长绳,下边缝在瓣瓣的中间,上边可以挂在脖子上。
我不知道,我当时的情感算不算大男子主义。那又红又绿又粉的香荷包,总让我觉得与男孩子的身份不搭调。所以,每年我妈给我做的香荷包我只带几分钟。只要应了应端午节这个节气,便不会再戴了,更别提戴着它出门採艾蒿了。但香荷包我却会留很长时间,它确实漂亮,还香!别问我现在会不会戴,我不可能告诉你的。
香荷包里塞得香草,是父亲在南园子种的。天旱少雨的年岁,荷包里的香草有一股浓香。而雨水较多的年份地会涝些,香草的香气也就会跟着淡些。但是,不管香味是浓是淡,香荷包的周围仿佛总有一圈氤氲的香气。有时候它浸润的是呼吸,有时候它提起的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