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考研真题 ...
-
1.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诗人,是魏武王曹操的次子。曹植以其豪放的个性、悲剧色彩的命运以及出色的文学成就著称。他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洛神赋》、乐府诗《白马篇》等,尤其擅长辞章、赋以及诗歌,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悔之,号定庵,清代末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人物。他主张变法和自我反省,在文学上主张“自觉”,强调写作应有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他的《己亥杂诗》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思想深度的诗集之一,开创了晚清文学的先河。
3.荆刘拜杀: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荆州牧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刘备死后荆州的归属问题。荆刘拜杀的故事通常涉及到背叛、权谋和战斗的复杂情节,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纷争。
4.塞万提斯: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1547年—1616年),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诗人,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堂吉诃德》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影响了整个文学传统,探讨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并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5.欧里庇得斯:
欧里庇得斯(约480年—406年),古希腊剧作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与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并列)。他的剧作如《美狄亚》《赫卡柏》等,往往强调人性中的弱点和复杂情感,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与心理描写。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打破传统悲剧的神话主题,带有更深的哲学思考。
6.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理论,尤其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概念。陌生化意味着将常见的、日常的事物重新呈现,使它们看起来陌生,以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感知世界。文学中通过语言的变化、形式的创新或视角的转变来打破习惯化的感知,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和思考性。
7.三个崛起:
“三个崛起”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历史阶段,三个重要的领域、力量或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或政治等方面的显著崛起。例如,20世纪下半叶“美国、苏联和中国”的崛起被视为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变化。这一术语可根据不同背景,指代不同的历史现象。
8、风格:
风格通常指作者或艺术家的独特创作方式、表现手法及其所形成的艺术特色。在文学中,风格不仅指语言表达的独特性,还包括思维方式、表现技巧、情感倾向等方面的整体特色。例如,简洁有力、长句密布、讽刺幽默等都是文学风格的具体表现。10、9.知堂回想录:
《知堂回想录》是中国近现代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部散文作品。朱自清在书中回忆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片段,反映了他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这部作品对朱自清的文学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并且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一,展示了朱自清文人气质和深沉的情感。
二、论述题(八选四,每题25分,共100分)
1.布莱希特戏剧创作的影响: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创作尤其在“史诗剧”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布莱希特主张通过“陌生化效果”打破观众的情感代入,使其保持理性思考,避免沉溺于剧情中。他通过这种手法揭示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使戏剧不仅仅是娱乐,而是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艺术形式。此外,布莱希特提倡“社会参与性”的戏剧,认为戏剧应当具备改变社会、唤醒观众政治觉醒的力量。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对后来的剧场、电影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他的史诗剧形式、政治性主题以及演出技巧的创新,如《伽利略的生活》《母亲》等,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剧作家和导演。
2.分析《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既有英雄的光辉,又有政治妥协的阴暗面。作为一位领导者,宋江在梁山好汉中具有极高的威信,他善于用人、宽容大度,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然而,宋江的形象也伴随着种种矛盾。他一方面拥护农民起义、反抗腐败的官僚体系,但另一方面又在实际行动中屡屡妥协,最终被迫归顺朝廷,显示出他在生存压力下的妥协性格。宋江的形象揭示了权力与理想的冲突,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与批判。
3.苏轼诗歌对于朱诗的影响:
苏轼与朱熹分别代表了宋代文人的两种主要创作风格:苏轼的诗歌风格自由奔放,个性鲜明,而朱熹则强调儒家教义与学问的系统性。苏轼的诗歌常常抒发个人情感,形式上灵活多变,语言自然通达,这使得他在诗词创作上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苏轼对朱诗的影响在于,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对山水、田园、人生等主题的描述,使朱熹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更多的感性元素。尽管朱熹的诗歌更多地注重道德修养和理性思考,但受苏轼影响后,他的诗歌也加入了更多个性化的抒情元素。
4.拜伦诗歌艺术特色:
拜伦(Lord Byron)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作品激情澎湃,语言优美,常常展现出对自由、爱情、自然、个人命运等主题的深刻思考。拜伦的诗歌常常富有自传性质,他以自己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为素材,表现出强烈的个体主义精神和反叛情怀。此外,拜伦在诗歌创作中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运用,作品形式上既继承了传统,又充满创新,深刻反映了浪漫主义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理性约束的反叛。
5.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文学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作者的社会立场、政治观点以及对现实的批判或讽刺,因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思想和文化流变。例如,20世纪初期的俄国文学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便体现了对宗教、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而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文学批评和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映,也展示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交织和互动。
6.文学抒情与文学叙事的区别:
文学抒情与文学叙事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显著的不同。抒情文学主要侧重表达个人的情感、思考和主观体验,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展现。例如,诗歌和散文常常具有抒情的性质,通过语言的修辞和艺术化表达,传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而叙事文学则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描述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发展,突出外部世界的变化和人物的行动,强调因果关系和事件的连贯性。抒情文学更注重情感的深度,而叙事文学则更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结构。
7.艾青的诗歌成就: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既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也深入探讨社会问题,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艾青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他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并通过诗歌传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艾青的诗歌在表现个体情感的同时,也紧密连接着社会现实,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
8.寻根文学的主张和代表作:
寻根文学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种文□□流,主张通过回归历史、民族和文化的根源,重新审视和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根文学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探讨文化断裂与重建的主题。其代表作有严歌苓的《余光中》、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这些作品不仅关注个体命运,还试图通过文学的方式重新定义民族认同、文化归属以及历史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