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22 ...
-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国际出发层的某航空公司商务舱候机厅内,环境静谧而奢华。柔和的灯光,宽大舒适的皮质沙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氛
李曼和她的两位同事——一位干练的年轻助理和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负责记录评估的分析师,已经提前抵达
李曼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红茶。她今天穿着一件剪裁利落的卡其色长风衣,内搭简约的白色丝质衬衫,下身是修身的深色牛仔裤和一双舒适的平底短靴,既保证了长途旅行的舒适度,又不失专业气场。她左腕上那块小巧精致的Cartier Panthere猎豹石英腕表,在灯光下折射出低调的光芒,恰到好处地彰显着她的品味与干练
她正低头快速浏览着平板电脑上关于敦煌研究院和丝绸之路背景资料的最后要点,神情专注
没过多久,入口处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秦颐川带着敦煌研究院的团队不紧不慢地走了进来
与李曼团队的都市精英感截然不同,他们这一行人的画风更像是资深的科考队
同行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年长修复专家,和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沉稳内敛的数字化项目工程师
秦颐川他换下了那身彰显权势价值不菲昂贵的定制西装,穿上了一套看似普通、实则材质和设计都极佳的深色户外品牌冲锋衣,拉链只拉到胸口,下身是耐磨的同色系的多功能工装裤,脚上一双专业的徒步鞋,整个人看起来更像一个即将进行野外考察的资深探险家或学者,少了几分商场的锐利,多了几分接地气的随性和力量感
李曼三人见状,立刻齐刷刷地站起身,展现出专业的迎候姿态
秦颐川的视线几乎在踏入休息室的瞬间,就精准地越过其他人,落在了李曼身上
“秦总,各位老师,早上好。”李曼率先开口,声音清脆利落,带着职业化的微笑
“李经理,早。各位久等了,这么早赶到机场。”秦颐川回应道,语气是恰到好处的客气,他伸出手,与李曼轻轻一握,他的手掌干燥而温热,力道适中,一触即分,显得十分绅士,目光在她身上多停留了两秒
他随即向李曼介绍了身边的两位专家:“这位是我们研究院的国宝级壁画修复专家,吴教授。这位是负责数字化采集项目的王工。”
双方简单寒暄,互相介绍了团队成员
气氛融洽而专业,很快就切入正题,站在休息区一角,低声讨论起此次考察的重点行程和预期目标。秦颐川在与研究员交流时,神态专注认真,完全不见平日的懒散,展现出作为项目主导者的专业素养
很快,登机广播响起
一行人走向登机口。秦颐川自然而然地走在最前面,步伐沉稳。通过廊桥,进入机舱,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靠窗的商务舱座位
李曼拿着登机牌,跟在后面,目光搜寻着自己的座位号。当她走到秦颐川那一排时,脚步顿住了
她难以置信地低头看了看自己登机牌上的座位号,又抬头看了看座位标识,反复确认了两次——她的座位,竟然就在秦颐川的旁边,只是中间隔着一个过道
秦颐川已经悠闲地坐下了,正把手肘撑在两人之间的过道一侧的桌板上,好整以暇地看着她略显错愕的表情,脸上是那种毫不掩饰的、带着点得意和戏谑的笑容,压低声音道:
“小曼经理,看啥呢?怎么还不坐下?位置不对吗?飞机马上要关门了” 他那声“小曼经理”叫得格外顺口,带着点亲昵的调侃
李曼无语地瞥了他一眼,心里暗骂了一句这该死的巧合,但面上依旧维持着平静,深吸一口气,在自己的靠过道位置坐了下来。她暗自庆幸:还好,至少中间还隔着一个过道,算是一道无形的“三八线”
安全带提示灯刚一熄灭,过道那边就传来了声音,秦颐川侧过身,隔着过道,试图跟李曼搭话,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聊家常,声音带着刻意的熟稔:
“哎,小曼经理,你来过敦煌吗?”
“没有。”李曼目视前方安装在前座椅背上的屏幕,头也不抬地简短回答
“我跟你说,敦煌啊,那可是个好地方!风景真是好得很!”秦颐川自动忽略掉她的冷淡,自顾自地继续说,甚至带上了点西北口音:“苍茫戈壁,落日熔金,看了让人心胸都开阔,跟上海完全两个世界。还有啊,到了兰州,一定要尝尝正宗的牛肉面,那味道,绝了!跟外面吃的完全不一样!还有……”
李曼终于忍无可忍
她转过头,面无表情地伸出右手食指,轻轻放在自己唇边,做了一个清晰无比的 “嘘——” 的手势。眼神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拒绝
秦颐川被她这直接的动作噎了一下,到了嘴边的话硬生生卡住。他看着她严肃的表情,上下唇下意识地一抿,竟然真的乖乖闭上了嘴,只是那双眼睛里依旧满是笑意,仿佛觉得她这副样子格外有趣
李曼不再看他,径直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降噪耳机,仔细戴上,瞬间隔绝了大部分引擎噪音和潜在干扰。她随即按动按钮,将座椅缓缓放平,调整到一个舒适的半躺姿势,拉下舷窗遮光板,营造出一个私密的休息空间
从上海到敦煌莫高机场,需要飞行近四个小时。她决定用睡眠来度过这漫长的、并且旁边坐着一个“噪音源”的旅程
秦颐川看着她这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屏蔽”操作,非但没觉得被冒犯,反而低低地笑了一声,摇了摇头,也调整好自己的座椅,拿出那本厚厚的西域壁画专著,安静地看了起来
飞机穿过云层,向着西北方向平稳飞行,机舱内只剩下引擎平稳的轰鸣声
机舱内中间隔着的那个过道,仿佛成了两人之间一种微妙关系的暂时平衡点
一场发生在万米高空的、关于“距离”与“靠近”的拉锯,才刚刚开始
遥远的敦煌,正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接机的是一辆略显陈旧的国产商务车和一辆研究院的越野车
“李经理,请。”秦颐川非常自然地拉开越野车的副驾驶门,对李曼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嘴角带着一丝看似公事公办的笑意
李曼深吸一口气,秉持着专业态度,道了声谢,坐了进去。她心里嘀咕:这家伙,连座驾都要搞特殊
车辆一路向西,驶向敦煌研究院
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市轮廓变为绵延的黄土丘陵,再到广袤、苍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天地辽阔,苍凉壮美
李曼被这种粗犷的自然之美震撼,但仍保持沉默
秦颐川会偶尔指着窗外的某处,对专家说一些历史典故或地理特征,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李曼听到
李曼虽不接话,但耳朵悄悄竖着,发现这家伙肚子里确实有干货
在敦煌研究院的会议室内,气氛截然不同
秦颐川仿佛换了一个人。他不再是那个嬉皮笑脸的纨绔子弟,而是变成了严谨、博学、对文物怀有深切敬畏的专家传承人
他与研究院的老专家们交流时,态度谦逊,用语专业,对壁画保护、病害防治、数字化采集等技术细节如数家珍,提出的问题都切中要害
李曼也迅速进入了状态。她认真记录,不时就基金的运作模式、资金流向监管、与旅游开发的结合点等商业层面提出精准的疑问
她的专业和敏锐,让几位原本对“资本”抱有疑虑的老专家也频频点头
两人在工作场合,意外地形成了一种互补且高效的合作模式。秦颐川负责技术、文化层面的深度,李曼负责商业、管理层面的广度
他们甚至会在专家发言后,快速交换一个眼神,瞬间理解对方关注的重点
接下来的几天,是密集的实地考察
他们需要深入洞窟,亲眼看壁画的保存状况;需要走访已经开发的旅游线路,评估运营模式和承载压力;还需要去往更偏远、保护状况更令人担忧的遗址点……
考察的第一站,自然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在研究院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他们深入莫高窟和榆林窟一些不向普通游客开放的、正在修复或保存状况堪忧的特窟
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古老泥土、矿物颜料和岁月沉淀的凉意扑面而来。窟内光线极其昏暗,只有研究员手中特制的手电筒发出冷白的光束,像舞台追光一样,依次照亮千年前的瑰宝
讲解员打开专业的手电筒,一道冷白的光束划破黑暗,精准地打在墙壁或穹顶的壁画上
“请看这里,这是北凉时期的飞天,线条奔放流畅,色彩以青、绿、赭石为主,虽然历经一千五百多年,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动感和宗教热情……”
光束移动,照亮另一片壁画。“这是中唐的经变画,构图宏伟,细节繁复,展现了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好……”
当手电筒的光束照亮千年之前的壁画和彩塑时,李曼被深深震撼了。飞天婀娜,佛陀庄严,色彩历经岁月依然绚烂,那种穿越时空的艺术冲击力,让她暂时忘记了身边人
就在她全神贯注地欣赏一幅精美的经变画,下意识地向前迈了一小步时,脚下突然被一块微微隆起、不易察觉的古老地砖边缘绊了一下
“啊!”
她低声惊呼,身体瞬间失去平衡,整个人向前踉跄扑去
情急之下,她左手下意识地猛地向前伸出,想要撑住地面稳住身形,手腕上那块精致的Cartier Panthere猎豹石英腕表表盘朝内,重重地磕在了坚硬而粗糙的地砖上
走在前面的秦颐川几乎是同时听到了声响,他反应极快,猛地转身,长臂一伸,稳稳地扶住了李曼的手臂和肩膀,将她几乎栽倒的身体捞了回来
“小心!”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紧张和急切,在空旷的窟内显得格外清晰
“没事吧?有没有摔到?”他低头看着她,眼神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担忧,扶着她手臂的手掌温热而有力
李曼惊魂未定,靠着他手臂的力量站稳,脸上闪过一丝狼狈
她借着手电筒的余光,赶紧低头拍了拍牛仔裤上沾到的细微灰尘,掩饰着自己的尴尬,语气尽量保持平静:“没事没事,谢谢,就是绊了一下。”
秦颐川却没有立刻松开手,他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她左手腕上的异样
在昏暗的光线下,那块卡地亚猎豹腕表的蓝宝石水晶表镜上,赫然裂开了几道清晰的、如同蛛网般的放射状裂纹
“真的没事吗?”他眉头微蹙,语气低沉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
他轻轻抬起她的左腕,指尖不可避免地触碰到她微凉的皮肤,将手表完全暴露在光束下:“表镜碎了。”
李曼这才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表盘内的碎裂纹在光线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她心里“咯噔”一下,但很快调整了情绪,晃了晃那只手腕,发出清脆的机械声响,露出一个无所谓的笑容:
“哦,这个啊。没事,戴好久了,刚好换块新的。”
她试图抽回手,但秦颐川的手指却微微收紧,没有立刻放开
他的指尖在她手腕内侧停留了一瞬,目光从碎裂的表盘移到她强装镇定的脸上,深邃的眼眸在黑暗中看不清情绪,只是低声说了一句:
“人没事最重要。不过……”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意味,“这块表,我会负责的。”
说完,他才缓缓松开了手
李曼的心跳因他最后那句话和那个短暂的触碰而有些紊乱
她收回手,下意识地用右手摩挲着左手腕上那块带着裂痕的表,冰凉的触感提醒着刚才发生的意外
窟内重新恢复了寂静,只有研究员平静的讲解声继续着
手电筒的光束再次投向壁画,飞天的裙裾依旧飘逸,佛陀的笑容依旧慈悲
秦颐川则完全进入了工作状态,借助专业手电筒的光束,指着壁画上细微的起甲、龟裂、颜料脱落处,用清晰而专业的术语向李曼团队解释:
“看这里,盐析现象很严重,地下水中的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在壁画底层结晶,撑开了颜料层。基金的首批公益资金,必须优先用于这类‘病症’最严重的洞窟的环境监测和抢救性修复。”
李曼仔细聆听、记录,并评估修复的紧迫性和所需资金的规模
窟内阴冷,空气中弥漫着千年尘土和古老颜料的味道,与外面炙热的戈壁形成冰火两重天
秦颐川他不仅仔细聆听讲解,还会不时提出非常专业的问题:
“王老师,这个洞窟北壁的经变画,上次评估报告中提到的颜料脱落加速问题,目前采取了哪些临时加固措施?”
“第45窟的塑像,其泥胚层内部的木质骨架腐朽情况,最新的探伤检测结果出来了吗?”
“对于这种大面积的起甲病害,除了传统的注射黏结剂,研究院有没有考虑过引入更先进的纳米材料进行加固试验?”
他的问题精准、深入,完全围绕着文物保护的核心难点和资金需求的紧迫性
李曼在一旁听着,不得不暗自承认,这个看似吊儿郎当的“秦大少”,在专业领域确实有真才实学,并且对敦煌怀有真正的敬畏与热爱
期间,两人也产生了第一次专业层面的“碰撞”。在讨论一个大型洞窟的数字化采集方案时,秦颐川倾向于采用最高精度、成本也最昂贵的多光谱扫描技术,力求保存最完整的信息。而李曼则从投资回报和项目可持续性角度提出质疑:
“秦总,我理解您对完美保存的追求。但最高规格的扫描,其成本和后期数据处理的时间成本是几何级增长的,基金的资金是有限的。”
李曼顿了顿道:“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一个分级方案?对濒危、特级洞窟采用最高标准,而对保存状况相对稳定的洞窟,采用性价比更高的标准?确保资金能覆盖更广的范围?”
秦颐川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思考了片刻,才说:“李经理的顾虑很实际。但文物的价值无法完全用性价比衡量。有些信息一旦在采集时丢失,就是永久性的。不过……你的分级思路可以作为我们后续细化方案的一个讨论方向。”
这次对话,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在专业和理性的框架内进行的
李曼感觉到,秦颐川在工作时,收敛了他所有的玩世不恭
同时,当她亲眼看到千年彩塑的静穆、壁画色彩的绚烂与斑驳、以及修复师们如何在显微镜下以毫米为单位工作的场景时,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洗礼
离开阴冷的洞窟,他们来到了研究院的数字化工作中心
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洁净、明亮,充满了现代科技感,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经过高清扫描和复杂算法处理后的壁画图像,纤毫毕现,甚至比在洞窟内肉眼看到的更为清晰
工作人员演示了如何利用高精度扫描设备,对壁画和雕塑进行毫米级的三维数据采集。激光扫过,海量的数据点云在电脑中构建出文物的数字孪生体
秦颐川站在屏幕前,向李曼解释,语气中带着一种使命感的沉重与希望:“你看,数字化,就是与时间赛跑,为这些终将慢慢老去的瑰宝,争取一种‘数字永生’。即使千百年后,实体可能因为自然或人为原因湮灭,但它们在数字世界的信息档案将永存。这是基金会公益板块最核心的价值之一。”
他话锋一转,指向了商业化的可能性:“而这些高精度的数字资产,同时也是我们未来进行文创开发、打造沉浸式数字博物馆、甚至开发高端文化体验项目的核心资源。比如,我们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通过VR设备,‘走进’这些不对外开放的特窟,近距离感受千年艺术的气息。这,就是商业反哺公益的路径。”
李曼需要彻底理解这项前沿技术的成本构成——昂贵的设备、专业的人才、巨大的算力和存储需求和长期效益
她一边记录,大脑一边飞速运转,思考着如何将这些数字资产与她擅长的品牌策划、市场运营结合,设计出既有文化深度又能吸引大众付费的商业模式。她开始真正看到,这个项目如何将看似矛盾的“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整天的考察结束,当李曼再次站在莫高窟九层楼前,仰望在夕阳余晖中更显庄严的建筑时,她的心境已与清晨来时截然不同
那份最初的商业任务心态,已被亲眼所见的瑰宝辉煌、修复工作的艰辛不易、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所冲刷
她开始真正理解这个项目超越商业的意义,真正认同,参与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
秦颐川和这些守护者们所从事的事业,以及“丝路遗珠”基金即将承载的重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商业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