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时间的证明 ...
-
第一节:大厅的空气
比赛大厅的灯比阳光还要刺眼,白色的天花板上镶着无数颗灯珠,像一片人工的星河。舞台地板被擦得一尘不染,反射着灯光,连两人的影子都被拉得很长。
空气里混合着新地毯的纤维味、热咖啡的香气,还有一点塑料展示板的味道。观众席上的人低声交谈,声音像潮水一样此起彼伏。
钟晓站在后台的阴影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表的边缘。怀表冰凉,却比他的手心更稳。沈恪站在他旁边,目光在观众席和舞台之间来回移动,像是在确认每一个细节。
“一会儿别慌,按我们排练的顺序来。”沈恪低声说。
钟晓点点头,却还是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胸口“咚咚”作响。
他突然想起昨晚——钟表店里,手电的光在齿轮上跳动,像是在为今天的舞台预热。那时候,他以为紧张会在今天消失,可真正站到这里,才知道——有些紧张,是因为在乎。
“A-17号,准备。”工作人员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一丝机械的冷硬。
两人对视一眼,深吸一口气,把手心的汗在衣角上擦了擦。
第二节:登场
“下一组,A-17号,钟晓、沈恪。”
主持人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像是一根无形的弦,轻轻拨动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们迈步走上舞台,灯光一瞬间把他们照得有些睁不开眼。台下的评委们神情各异——有的目光锐利,有的表情平静,还有一位戴着金边眼镜的女评委,眼神里带着审视的意味。
沈恪先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一些,却稳得像机械的节奏:“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们的作品是——双芯怀表。”
激光翻页器轻轻一响,屏幕上出现了怀表的三维结构图,齿轮、游丝、发条,在光的渲染下像一件精密的艺术品。
钟晓接过话:“我们的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机械表的精确计时功能,还在内部加入了微型存储模块,可以记录佩戴者的重要时刻——比如生日、纪念日,甚至是一次相遇。”
台下有人发出轻微的惊叹声,林薇薇在观众席的角落举起相机,“咔嚓”一声,定格了他们认真的神情。
第三节:质疑
就在他们演示核心功能的视频播放到一半时,主评委突然抬手示意暂停。
“抱歉,打断一下。”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们的设计理念,和三年前一位参赛者的作品有相似之处。请问,如何证明这是原创?”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原本平静的湖面。台下观众席立刻传来一阵骚动,有人低声议论,有人伸长脖子看向舞台。
钟晓的手心微微出汗,他下意识看向沈恪。沈恪却只是平静地把怀表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在演示台上。
“我们的灵感,来自于祖辈的传承。”钟晓接过话,声音比预想中更稳,“这是我爷爷的怀表,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齿轮结构与市面上的不同,我们只是在它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材料和功能。”
他打开怀表,里面的齿轮在灯光下闪着古旧的光。沈恪接着切换到下一页PPT,展示了他们从去年冬天开始的设计草图、加工记录、调试视频——每一份文件都有明确的时间戳。
“抄袭不是时间的对手。”沈恪微微一笑,“真正的创作,会在每一个细节里留下痕迹。”
评委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低声讨论了几分钟。金边眼镜的女评委突然问:“你们的答辩中,提到了‘情感的延续’,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钟晓愣了一下,随即想到了雪夜的围巾、钟表店的灯光、两人并肩走过的街道。他开口时,声音不自觉地温柔下来:“怀表的双芯,就像两个人——各自有各自的节奏,但又在同一个表盘里相遇。时间会流逝,但记忆会被保存。”
台下有观众忍不住轻笑,像是被这句话触动了。
第四节:细节的证明
沈恪继续讲解:“我们的双芯结构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个模块,而是在原有机械结构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传动路径,让两个核心互不干扰。”
他在屏幕上放出一段动画,齿轮交错咬合,游丝在细微地摆动,每一次转动都有精确的数学计算标注。
“这是我们自己画的工程图,”沈恪说,“从草图到成品,我们经过了十三次修改。”
评委们的目光终于柔和了一些。那位金边眼镜的女评委又问:“你们是如何解决低温下金属形变的问题?”
钟晓立刻接过话题:“我们在关键齿轮的材料中加入了少量镍,提高了抗低温性能,同时在润滑油中加入了特殊的硅基成分,以保证在零下五度的环境下依然能正常工作。”
台下传来几声低低的赞叹。有人低声说:“这些细节,不是抄得来的。”
第五节:观众的情绪
评委们的讨论声越来越小,似乎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
主持人适时地接过话:“感谢两位的精彩展示。下面进入问答环节。”
问答环节里,评委们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从齿轮模数到存储模块的接口协议,两人都回答得流畅而准确。
林薇薇在观众席上,一边拍照一边低声对陶桃说:“他们好厉害啊。”
陶桃点点头:“是啊,我以前以为他们只是走得近,没想到配合得这么默契。”
赵磊在一旁“哼”了一声,却忍不住笑了:“看吧,我就说他们没问题。”
第六节:评委的态度
主评委在纸上写下了什么,抬头时,表情比刚才柔和了许多:“经过核实,你们的设计具有原创性。技术实现上的细节,以及你们对作品的情感诠释,都让它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掌声瞬间在大厅里炸开,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涌来。钟晓感到眼眶有些发热,他看向沈恪,沈恪的嘴角上扬,眼神里是难以掩饰的喜悦。
颁奖仪式上,他们拿到了二等奖和最佳人气奖。主持人笑着说:“你们的作品不仅打动了评委,也打动了观众。”
台下的陈老师微微点头,目光中不再有怀疑,而是一种认可。赵磊和陶桃冲他们挥手,林薇薇举起相机,“咔嚓”又一张照片定格。
第七节:流言的消散
走出大厅时,阳光正透过玻璃照在走廊上。有人从他们身边经过,低声说:“原来他们真的是自己做的啊。”
另一个人回答:“是啊,刚刚那段答辩真的挺打动人的。”
钟晓忽然觉得,那些曾经在走廊尽头听到的窃窃私语,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他和沈恪并肩走着,脚步比来时更轻快。
“你刚刚说的那句——‘双芯就像两个人’——是临时想到的吗?”沈恪侧头问。
钟晓笑了笑:“是想到了我们。”
沈恪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挑战,我们都一起面对,好吗?”
钟晓点头:“好。”
第八节:未来的伏笔
回家的路上,雪已经完全化了,地面湿润,空气里有泥土的味道。两人路过钟表店时,橱窗里那只老怀表正安静地躺着,指针指向下午三点整。
钟晓忽然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心里有种莫名的预感——这只怀表,还会见证更多故事。
而在他们身后,一个陌生的身影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相机,镜头正对准他们的背影。那人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在记录什么,又像是在等待什么。
阳光斜斜地照在街道上,时间,在无声中继续前行
第九节:后台的呼吸
颁奖仪式结束后,人群的喧嚣还未完全散去。钟晓和沈恪被工作人员引回后台,那里比舞台上安静得多,只有零星的脚步声和对讲机里传来的指令。
钟晓靠着墙,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的手心依旧有些汗,怀表的温度已经被他捂热了。沈恪递给他一瓶温水,自己也拧开一瓶,喝了一口,才发现自己的手也在微微发抖。
“刚才你说‘双芯就像两个人’的时候,我差点笑出来。”沈恪低声说,“不是因为不好笑,是因为……很像我们。”
钟晓抬眼看他,眼神里有光:“那就是我们。”
两人都没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听着外面的掌声和欢呼声一点点淡下去。后台的空气比大厅里更冷,却让他们的头脑更加清醒。
第十节:陈老师的目光
陈老师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了后台。他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们,表情比之前柔和了许多。
“不错。”他只说了两个字,却像是卸下了某种负担。
钟晓和沈恪同时看向他,眼神里有一点意外,也有一点释然。
“之前说的话,可能有些重。”陈老师顿了顿,“但我希望你们明白,外界的声音很多,你们要学会在其中保持自己的节奏。”
沈恪点头:“我们会的。”
陈老师微微一笑,转身离开了。
钟晓望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这位一直严厉的老师,其实也在默默守护着他们。
第十一节:媒体的采访
刚走出后台,他们就被几位拿着话筒的记者拦住了。
“两位同学,能谈谈你们的创作灵感吗?”
“请问你们对抄袭的质疑有什么回应?”
“获奖之后有什么打算?”
问题像雨点一样砸过来。沈恪下意识地把钟晓护在身后,语气礼貌而坚定:“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们的作品是原创的,细节和时间可以证明一切。至于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设计,也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机械表的魅力。”
记者们似乎还想追问,却被工作人员礼貌地请开了。两人趁机从侧门离开,走进了一条安静的走廊。
钟晓长舒一口气:“原来被采访是这种感觉,像被光追着跑。”
沈恪笑了笑:“那我们就跑得稳一点。”
第十二节:朋友的祝贺
走到大厅外的台阶上,赵磊、陶桃和林薇薇已经在那里等他们了。
“恭喜恭喜!”赵磊第一个冲上来,差点把两人抱住,“我就说你们是最棒的!”
陶桃递上一束小雏菊:“这是我和林薇薇合买的,代表新的开始。”
林薇薇则拿出相机,兴奋地说:“我拍了好多照片,回去发给你们!”
阳光正好,风从街角吹过来,带着春天的气息。钟晓忽然觉得,之前所有的压力和委屈,都在这一刻化成了值得。
第十三节:钟表店的夜晚
回到家,两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了钟表店。店里很安静,只有墙上挂钟的秒针在“嗒嗒”地走着。
钟晓把获奖证书放在柜台上,怀表放在旁边。灯光下,证书的金色印章闪着光,怀表的表盘则反射出一圈温暖的光晕。
“我们做到了。”沈恪轻声说。
钟晓点头:“但这只是开始。”
他们开始讨论下一步的计划——改进存储模块的续航时间,优化齿轮的抗低温性能,甚至考虑申请专利。每一个话题都像一扇新的门,在他们面前缓缓打开。
第十四节:意外的来信
就在他们讨论得热烈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一阵冷风灌进来,伴随着一个信封落在柜台上的声音。
“钟晓先生收。”
是一个陌生的声音。等钟晓追出去时,那人已经消失在夜色中。
信封很普通,没有寄件人信息。拆开后,里面是一张老照片和一张便签。
照片上是一位年轻的钟表匠,正专注地打磨齿轮。背景中的工作台和墙上的挂钟,与现在的钟表店几乎一模一样。便签上只有一句话:“时间会记住每一个认真的人。”
钟晓和沈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和疑惑。
“这是谁?”沈恪轻声问。
钟晓摇摇头:“不知道,但我觉得,他在给我们传递什么。”
第十五节:新的挑战
第二天,他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大赛组委会的邮件——由于他们的作品表现突出,组委会邀请他们参加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创新论坛,并在会上展示作品。
机会来得突然,却也意味着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在短短两周内完成作品的升级,并准备一份更专业的展示方案。
“这一次,我们要做得更好。”沈恪说。
钟晓点头:“而且,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时间的证明不止一次。”
第十六节:尾声的伏笔
晚上,钟表店的灯一直亮到很晚。窗外的街道空无一人,只有偶尔经过的汽车灯光在墙上滑过。
钟晓和沈恪并肩坐在工作台前,手电的光在齿轮上跳动。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两条在时间长河中并行的轨迹。
“你说,我们会不会有一天,把这只怀表送到更远的地方?”钟晓忽然问。
沈恪想了想:“也许会。但无论到哪里,它都会记得我们的故事。”
就在这时,店门外的街角,那个曾在比赛当天偷拍他们的陌生身影再次出现。他静静地站在黑暗中,像是在等待什么,又像是在守护什么。
灯光下,怀表的指针缓缓移动,时间在无声中继续前行——而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