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判词之后 ...

  •   林星阑的圈阅,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优先“矫正”高风险罪犯的决定,经由官方渠道正式公布,瞬间引爆了积蓄已久的社会情绪。

      研究院外的抗议人群数量激增,声浪震天。“刽子手!”“科学暴政!”“交出上帝权柄!”的标语牌在人群中起伏,与“支持林博士,守护社会安全!”的声音激烈对冲。媒体蜂拥而至,长枪短炮试图捕捉林星阑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将她的沉默解读为冷酷,将她的疲惫解读为漠然。

      网络上,舆论彻底撕裂。支持者称赞这是“理性战胜圣母心”、“对社会负责的勇敢决定”;反对者则痛斥这是“打开潘多拉魔盒”、“以安全为名的思想专制”,甚至有人将林星阑与历史上那些进行非人道实验的科学家相提并论。

      压力并未因决定做出而消散,反而以更具体、更尖锐的形式,从四面八方刺向林星阑。

      她开始收到恐吓信,实验室的安全等级被迫提升至最高。昔日一些在学术上往来密切的同行,发来措辞谨慎的邮件,委婉地表达了对技术伦理边界的担忧,言语间透着疏离。而“希望之声”康复中心和一些PTSD患者互助组织,则发来了措辞悲愤的公开信,质问为何他们要被排在“怪物”之后,质问林星阑是否还记得她研究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治愈”。

      这些声音,比任何数据模型都更具穿透力。

      林星阑强迫自己不去看那些报道和评论,将自己更深地埋首于技术细节中,试图用工作的精确与繁复麻痹自己。她亲自审核第一批待“矫正”对象的档案,那些冷冰冰的犯罪记录和心理学评估报告,此刻却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她知道,一旦启动程序,这些档案背后所代表的“人”,其内在的某些东西将被不可逆地改变。

      小零:【样本在决策后承受巨大外部反噬。观察到其出现回避行为与情感隔离,试图以技术性工作掩盖内心的道德不适。决策的代价正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

      清玉玲依旧在她身边,如同一个精准的辅助AI,高效地处理着流程文件,安排着实验日程,筛选着媒体请求。她仿佛感受不到外界汹涌的敌意,也感知不到林星阑内心的波澜。

      一次,林星阑在翻阅一名年轻罪犯的档案时,看到其童年曾遭受长期虐待的记录,动作不由得停顿下来。她抬起头,眼中带着血丝,看向正在核对数据的清玉玲。

      “清玉,你看这个……他的暴力倾向,或许并非完全源于天生。如果我们能更早干预……”

      “数据显示,童年创伤是暴力犯罪的风险因素之一,但非决定性因素。”清玉玲平静地打断她,调出另一组数据,“同样经历创伤的个体,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决策基于其已被确认的高再犯风险概率,而非其成因。追溯成因对于风险控制效率低下。”

      她再次用逻辑和效率,封堵了林星阑试图寻找的情感出口。

      林星阑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合上了档案。她知道清玉玲是对的,至少从数据模型和风险控制的角度是对的。但这种“对”,让她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寒冷。

      夜晚,她开始失眠。闭上眼睛,那些PTSD患者绝望的眼神、受害者家属的泪水、抗议者的怒吼、以及档案上那些即将被“矫正”的罪犯空洞的照片……交织成一幅光怪陆离又令人窒息的图景。她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脚下是她亲手选择的道路,而这条路,正将她拖向未知的、令人恐惧的深渊。

      她甚至开始做噩梦。梦中,那些被“矫正”后的人,排着整齐的队伍,眼神统一地空洞,向她整齐划一地鞠躬,感谢她“赐予”的“安宁”。而她身后,是无数的哭泣与咒骂声。

      理性告诉她,她的选择可能拯救了未来的许多潜在受害者。但情感上,那“灵魂缝合师”的梦想,似乎已经在第一条生命被正式推入“矫正”程序之前,就悄然死去了。她手握判词,却发现自己也被困在了这判词所构筑的牢笼之中。

      清玉玲观测着林星阑日益加深的黑眼圈和偶尔走神时流露出的痛苦。数据记录着样本承受的压力值持续飙升。

      【样本正在体验‘决策者困境’。】小零分析道,【即做出自认为‘正确’或‘必要’的选择后,仍需独自承担其带来的所有道德与情感后果。观测其是否会因此崩溃,或是进一步固化其选择,以对抗外部压力与内部质疑。】

      天平已经倾斜,判词已经落下。但故事的结局,远未到来。林星阑的灵魂,能否承受住这选择之重?还是会在内外的重压之下,走向另一个极端?观测,仍在继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