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番外三:莲心工坊的夏天 ...
-
1980 年的夏天,莲城的阳光格外烈,莲心工坊的老槐树却总能撑起一片阴凉。苏砚秋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錾刀,在银片上一点点勾勒莲花的轮廓 —— 錾刀是他父亲传下来的,木柄被磨得光滑,握在手里格外顺手。
“老苏,你这莲花画得太柔了,” 陆明山端着两碗绿豆汤走过来,把其中一碗递给他,“得加点硬气,不然戴在身上没质感。” 他说着,拿起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几笔,给花茎加了道细微的纹路,“你看,这样就像风吹过的样子,有劲儿。”
苏砚秋接过草稿纸,指尖顺着纹路摸了摸,笑着点头:“还是你懂我。” 两人凑在工作台前,一个錾刻银片,一个修改草图,蝉鸣声从窗外传来,倒也不觉得吵。
这是他们一起创办莲心工坊的第三年。当年苏砚秋从父亲手里接过这间小作坊时,只有两张旧工作台,连像样的工具都没有。陆明山是在集市上看到他做的银饰,觉得 “有匠心”,主动提出合伙 —— 陆明山懂经营,苏砚秋懂设计,两人一拍即合,把 “莲心工坊” 的招牌挂了起来。
他们做的第一套珠宝,就是莲花系列。苏砚秋从祖辈的手稿里找灵感,陆明山跑遍莲城的银铺找原料,最后在王记银铺找到了最适合的拉丝银 —— 质地软且光泽温润,刚好能做出莲花的柔和感。那套珠宝推出后,很快在莲城火了,连外地的客商都特意来工坊订货。
这天下午,苏砚秋突然放下錾刀:“明山,咱们打两对银袖扣吧。” 他说着,在银片上画了朵小巧的莲花,“咱们各留一对,以后传给后人。要是他们也做珠宝,看到这袖扣就知道是自己人。”
陆明山眼睛一亮,立刻找来两块成色最好的银料:“好主意!我还要在袖扣上刻字,你刻‘苏’,我刻‘陆’,这样就不会混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两人几乎天天泡在工坊里 —— 錾刀要选最细的,才能刻出花瓣的层次感;抛光要反复磨三次,保证银面的光泽;就连袖扣的扣针,都要选不易生锈的黄铜。苏砚秋的手被錾刀磨出了水泡,陆明山帮他挑破,敷上草药;陆明山熬夜修改纹路,苏砚秋就给他煮桂花藕粉,说 “能提神”。
终于,两对袖扣做好了。在阳光下,银质的莲花泛着柔和的光,花瓣边缘的纹路清晰得能看到每一笔的力道。苏砚秋把刻着 “陆” 字的一对递给陆明山:“以后咱们的后人,要是能以莲花设计相遇,就一起把莲心工坊办下去。”
陆明山接过袖扣,小心翼翼地放进锦盒里,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牛皮纸笔记本:“这是咱们这几年的配方,从拉丝银的比例到镶嵌的工艺,都记在里面了。” 他翻到最后一页,让苏砚秋写下一行字 ——“若后人以莲花设计重逢,当共守工坊,传匠心,续前缘”。
苏砚秋的笔尖落在纸上,墨色晕开,带着沉甸甸的期许。他突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翻出一张纸条:“这是王记老板的联系方式,他家的拉丝银最好,得让后人知道。” 陆明山接过纸条,仔细夹进配方本里:“以后咱们的孩子要是做设计,可不能缺了好料。”
那天傍晚,苏砚秋的夫人送来晚饭,是清炒时蔬和冬瓜汤,还有两碗桂花藕粉。“我家小子就爱这口,” 苏砚秋舀了一勺藕粉递给陆明山,“甜而不腻,还能养胃。” 陆明山尝了尝,眉眼都弯了:“确实好吃,以后我让我家老婆子也学着做。”
吃完饭,两人站在工坊门口合影。苏砚秋手里攥着袖扣,陆明山搭着他的肩膀,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莲心工坊” 的招牌在余晖里泛着光。照片洗出来后,苏砚秋在背面写了行字:“莲心之约,代代相传。”
几十年后,陆彻把这张照片放在苏漾面前时,阳光刚好透过窗户洒在上面。照片里的莲花袖扣,和他们手边的那对一模一样,连花瓣的纹路都分毫不差。苏漾的指尖拂过照片上的 “莲心工坊” 招牌,突然明白 —— 他和陆彻的相遇,从来不是巧合,而是祖辈早就埋下的 “莲心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