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的微光
在创作《明月照阿宝》的这些年里,我常常凝视着历史的长卷出神。史书上的字句那么冷静,那么简洁:
"建安二十五年,冯昭殉国。" "景耀六年,冯宁守城战死。"
短短十几个字,就写完了一个人的一生。
可我知道,在这些冰冷的文字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笑过,哭过,爱过,恨过,曾经鲜活地在这片土地上走过。
读《三国志》时,我总在想:那些轻描淡写的"大饥,人相食"五个字,是多少个阿宝失去至亲的夜晚?那些"某将战死"的记录,是多少个冯宁从少年到将军的成长历程?
历史记得曹操的雄才大略,记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记得关羽的忠义无双。但那些无数个阿宝、冯宁呢?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呢?
我特别想说说冯宁这个孩子。
最初设定这个角色时,我想写一个典型的复仇者:身负血海深仇,终其一生只为手刃仇敌。这很合理,也很解气。
但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无法这样安排他的命运。
因为我想起了阿宝的教导,想起了冯家三代人的选择。如果冯宁只是为了报仇而活,那他实际上已经被仇恨吞噬,成了第二个曹丕——一个被仇恨驱使的人。
所以最终,我让他选择了更难的道路:放下私仇,守护众生。
这不是因为他忘记了父亲的惨死,恰恰是因为他太记得了。他记得父亲临死前喊的是"汉室不可亡",而不是"冯家仇必报"。他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冯家的"忠烈"。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几十年确实不算什么。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不过百年光阴。在历史书上,也就是几页纸的篇幅。
但对阿宝来说,这是一生。 对冯宁来说,这是一生。 对无数个普通人来说,这都是他们唯一的一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常常只看见那些推动车轮的人。但我想让大家也看看那些被车轮溅起的泥沙——它们或许微小,却也曾映照过阳光。
今天,我们读史书时,也常常成为"历史宏大叙事"的崇拜者。我们为帝王的功业惊叹,为名将的战绩喝彩,为谋士的妙计叫绝。
这没有错。但有时候,我们也要记得:在每一个历史时刻,都有无数个普通人,在用自己的人生见证历史,用微小的力量改变着历史的轨迹。
阿宝是如此,冯宁是如此,今天的你我也是如此。
也许千百年后,后人看我们的时代,也只会留下几句概括: "21世纪20年代,科技突飞猛进" "某年某月,发生某事"
但他们不会知道,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如何爱过,痛过,挣扎过,希望过。
所以,在写《明月照阿宝》时,我最大的愿望不是讲述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而是希望读者能够:
透过历史的缝隙,看见那些被遗忘的微光; 透过宏大的叙事,听见那些被淹没的声音。
因为历史不仅是王侯将相的史诗,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就像陇西的雪,年年落下,覆盖一切。但雪化之后,大地会记得所有生命的痕迹。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发光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