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论坛的试练 ...

  •   第十一章:论坛的试炼

      第一节:突如其来的邀请

      夜色像一张被墨汁浸透的宣纸,缓慢地晕染开来。钟表店的玻璃窗上映着昏黄的灯光,还有两个人影,一个俯身于工作台,一个靠在柜台上敲着电脑。

      钟晓的指尖正捏着一枚刚打磨好的齿轮,表面泛着金属特有的冷光。他把齿轮放在耳边轻轻转动,听着那细微到几乎不可闻的“嗒嗒”声,像是在确认一段未知的旋律。

      手机屏幕忽然亮了一下,打断了他的专注。
      发件人:全国青年创新论坛组委会。
      标题:邀请函。

      他盯着那几个字,手指悬在触控板上,迟迟没有点开。那种感觉,就像站在一扇陌生的门前,既想知道门后是什么,又害怕里面的景象会超出自己的承受。

      “还在看什么?”沈恪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过来,杯壁上冒着白雾,氤氲的香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散开。
      “没什么。”钟晓下意识把手机屏幕扣在桌面上。
      沈恪笑了笑,伸手把手机翻过来:“你什么时候也学会遮遮掩掩了?”

      邮件内容很简洁——两周后,首都,展示作品,与来自全国乃至国际的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
      “这是好事啊。”沈恪的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我知道,”钟晓深吸一口气,“只是……太快了。”

      他们对视片刻,谁都没有再说话。空气里弥漫着齿轮油的味道和咖啡的余香,像是在提醒他们——时间不会等人。

      第二节:日夜的打磨

      第二天一早,他们把店门挂上“暂停营业”的牌子,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封闭式打磨。

      钟晓负责机械部分。他把怀表拆开,零件一一摆在白色的绒布上,像在布置一场小型展览。每一个零件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他甚至能说出哪一枚齿轮是去年冬天在某个风雪夜打磨的。
      “低温形变是最大的问题。”他喃喃自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个齿的咬合。

      为了模拟零下十度的环境,他甚至把怀表放进了一个旧冰箱的冷冻层,每隔半小时拿出来观察一次。手指在冰冷的金属表面上滑动,留下一瞬即逝的水汽。
      “如果在这种温度下走时误差还能控制在两秒内,就合格了。”他对沈恪说。

      沈恪则一头扎进电子模块。
      他更换了低功耗芯片,重新编写了蓝牙通信协议,还为数据导出功能设计了一个简洁的界面。
      “我们不能只让专家看懂,”他说,“普通用户也应该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东西。”

      夜深时,钟表店的灯依旧亮着。窗外的街道早已空无一人,偶尔有风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贴在玻璃上又滑落。
      钟晓的手被齿轮的边缘划出了细细的口子,创可贴换了一张又一张。
      “你这是拼命啊。”沈恪递过来一杯温水。
      “你不也一样?”钟晓笑了笑,“你连续三天没睡超过四个小时。”

      他们就这样,一个在齿轮间寻找平衡,一个在代码里编织温度。

      第三节:意外的发现

      第三天凌晨,钟晓在整理零件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细节——爷爷怀表的主齿轮有一个微小的偏差。
      这个偏差如果按严格的机械标准,应该是不合格的,但奇怪的是,它反而让走时更稳定。

      “这是怎么回事?”沈恪凑过来。
      “我想,这不是误差,而是一种平衡。”钟晓解释道,“时间不是数学上的绝对,而是生活中的平衡。”

      他们决定在新设计中保留这种“平衡”,甚至刻意在某个齿轮上做了一个几乎不可察觉的微小调整。
      “抄袭者不会注意这种细节,”沈恪说,“这才是我们的印记。”

      第四节:小插曲

      就在他们即将完成升级的前一天,怀表的主齿轮在调试时意外断裂。
      “这是最后一个备用件。”沈恪从工具箱里拿出齿轮,手指有些颤抖。
      “如果失败——”钟晓没有说完。

      齿轮被小心翼翼地安装,指针转动的瞬间,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成功了。

      两人相视一笑,那种从紧张到释然的情绪,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我们做到了。”沈恪轻声说。
      “还没有,”钟晓摇摇头,“真正的考验在首都。”
      第五节:出发前夜

      论坛前夜,钟表店关得比平时早。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街角的路灯把玻璃上的倒影拉得很长。空气里还残留着白天焊接时的金属气味,混合着新上油的齿轮香。

      林薇薇抱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走进来,封面是温暖的米黄色,角上压着一枚小小的金属表针装饰。
      “这是你们从比赛到现在的照片,”她笑着翻开,“每一张都有故事。”
      第一张是他们在舞台上演示怀表的瞬间,灯光从头顶倾泻下来,像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第二张是雪夜钟表店门口,围巾半掩着钟晓的脸;第三张是两人趴在工作台上睡着的样子,手边还放着未完工的齿轮。

      陶桃从包里掏出一袋包装可爱的零食,“路上饿了吃。”
      赵磊则把手搭在他们肩上,故作轻松地说:“别紧张,你们可是拿过奖的人。”
      但他的眼神却很认真,像是在替他们把紧张悄悄收走。

      夜深人静,钟表店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钟晓把怀表拿在手心,轻轻摩挲着冰冷的表面。灯光下,表盘反射出一圈温暖的光晕,指针无声地移动着。
      他忽然想到了那封神秘来信和老照片——一个年轻钟表匠的背影,在昏黄灯光下专注打磨齿轮。便签上的那句话在脑海中浮现:“时间会记住每一个认真的人。”
      一种说不清的预感在心底蔓延——这次论坛之行,不会只是一场普通的展示。

      第六节:论坛的舞台

      首都的会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宏大。高耸的穹顶下,数百盏灯光像一片人工星河,将舞台照得亮如白昼。
      台下坐着行业专家、投资人,还有来自瑞士、日本的钟表设计师。每个人的目光都带着审视与期待,像一面无形的镜子,映照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

      沈恪的讲解一如既往精准,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配合着三维动画,将双芯怀表的结构与功能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钟晓则用更柔和的语调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爷爷的怀表、冬日的钟表店、朋友的支持。他的话语不只是解释,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抄袭不是时间的对手。”
      这句话在大厅里回荡,像是一枚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台下有人点头,有人露出微笑,还有人在笔记本上迅速记录。

      钟晓感到胸口一阵温热,仿佛有一股力量从心底涌出。他知道,这一刻,他们不只是在展示作品,更是在展示一段用时间打磨出来的坚持。

      第七节:论坛后的余波

      论坛的掌声还未完全散去,钟晓和沈恪就被蜂拥而至的媒体围在了后台。

      “两位能谈谈你们的创作灵感吗?”
      “你们对之前的抄袭质疑有什么回应?”
      “获奖后有什么打算?”

      记者们的问题像雨点般砸来,沈恪下意识地把钟晓护在身后,语气礼貌却不失锋芒:“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们的作品是原创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时间留下的痕迹。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设计,让更多人了解机械表的魅力。”

      工作人员及时上前,礼貌地将记者们请开。两人这才从侧门离开,走进一条安静的走廊。

      “刚才好紧张啊。”钟晓长出一口气,声音里带着未散的兴奋。
      “你表现得很好。”沈恪看着他,“尤其是那句‘抄袭不是时间的对手’,全场都被你打动了。”

      第八节:神秘人物的出现

      刚走到大厅外,他们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正是比赛那天偷拍他们的人。

      那人站在人群边缘,戴着一顶深色帽子,帽檐压得很低。他似乎察觉到了他们的目光,微微侧头,朝他们点了一下头,然后便消失在人群中。

      “他到底是谁?”沈恪低声问。
      钟晓没有回答,只是握紧了背包里的怀表。他有种预感——这个人的出现绝非偶然。

      第九节:瑞士钟表展的邀请

      第二天,他们收到了论坛上那位外国设计师的邮件。

      “亲爱的钟晓、沈恪:
      很高兴在论坛上认识你们。你们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我相信它在国际舞台上也会受到关注。随信附上瑞士钟表展的邀请函,希望你们能考虑参加。”

      邮件底部是一张精美的电子邀请函,金色的字体在屏幕上闪着光。

      “瑞士钟表展!”沈恪忍不住提高了音量,“这可是世界顶级的钟表盛会!”
      钟晓却显得有些冷静:“我们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而且……我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第十节:钟表店的深夜

      回到钟表店,他们连夜召开了“作战会议”。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怀表的稳定性和续航能力。”沈恪说,“而且外观也要做些调整,让它更符合国际审美。”
      “还有,”钟晓补充道,“我们必须准备更充分的技术文档和演示视频,防止再次出现抄袭质疑。”

      两人分工明确:

      - 钟晓负责机械结构的优化和外观微调
      - 沈恪负责电子模块的升级和数据安全

      钟表店的灯再次亮到深夜,齿轮的转动声和键盘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为梦想伴奏的乐曲。
      第三天,钟晓在整理爷爷的怀表时,意外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夹层。

      夹层里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和一封信。照片上是年轻时的爷爷和一位陌生男子,两人站在钟表店前,笑容灿烂。信是爷爷写给那位男子的,日期是五十年前。

      “亲爱的老友:
      很遗憾这次不能与你一同前往瑞士。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作品会在那里展出……”

      钟晓和沈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和兴奋。
      “原来爷爷也曾有机会去瑞士!”沈恪激动地说。
      “这一定是命运的安排。”钟晓握紧了那封信,“我们必须完成爷爷未竟的梦想。”

      第十一节:新的挑战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他们发现怀表的蓝牙模块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信号不稳定的情况。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沈恪眉头紧锁,“如果在国际展会上出现这种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蓝牙模块的电路。”钟晓坚定地说,“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连续一周,他们几乎没有离开过钟表店。累了就趴在工作台上小憩一会儿,醒来继续工作。
      终于,在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天,他们成功解决了蓝牙模块的问题。
      “测试通过!”沈恪兴奋地喊道,“连续工作120小时,信号稳定,无任何数据丢失!”
      钟晓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我们做到了。”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怀表装进特制的包装盒中,准备启程前往瑞士。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的前一天晚上,钟表店的门被敲响了。

      打开门,站在外面的是一个陌生男子,他的面容与照片中的那位“老友”惊人地相似。
      “我是来完成一个五十年前的约定的。”男子微笑着说。

      钟晓和沈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他们意识到,新的故事好,那我直接帮你把第十一章的第三小节写出来,保持和前两节一样的篇幅和节奏,让故事继续推进到瑞士之行。
      第十二节:神秘来客

      钟表店的门被推开时,外面正下着细雨。
      陌生男子站在门口,雨水顺着他的伞檐滴落,在地上溅起一圈圈涟漪。
      他的面容与照片中爷爷的“老友”惊人地相似,只是多了岁月的痕迹。

      “我叫周致衡。”他微笑着说,“是来完成一个五十年前的约定的。”
      钟晓和沈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周致衡走进店内,目光在墙上的挂钟和工作台上的工具间流转,像是在寻找什么。
      “我父亲和你爷爷是老朋友。”他解释道,“他们年轻时曾一起设计过一款怀表,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继承他们梦想的人。”

      他从随身的皮箱里取出一个旧木盒,里面是一本泛黄的设计草图和几张老照片。
      “这些,或许能帮到你们。”
      设计草图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那是一款双芯怀表的雏形。
      “原来爷爷的怀表设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钟晓喃喃自语。
      “这是命运的接力。”周致衡说,“我希望你们能带着它走向世界。”

      沈恪翻看着草图,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结构细节,和我们现在的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独特的地方。如果能融合进去,我们的作品会更加完美。”

      他们决定暂停原本的行程,用三天时间将五十年前的设计理念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钟表店再次变成了不眠之地,齿轮的转动声和纸张的翻动声交织在一起。

      第十三节:融合与突破

      三天的时间里,他们对怀表的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 保留了爷爷怀表的独特齿轮结构
      - 加入了周致衡父亲设计的微调装置
      - 优化了电子模块的布局,使机械与电子部分更加协调

      “这才是真正的双芯融合。”钟晓说,眼中满是骄傲。
      “而且,”沈恪补充道,“这个微调装置能让怀表在极端温度下依然保持稳定。”

      测试结果令人惊喜——怀表在零下15℃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精准走时,蓝牙模块连续工作150小时无异常。
      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他们带着升级版的双芯怀表和满满的信心,踏上了前往瑞士的旅程。
      飞机穿越云层时,钟晓望着窗外的天空,思绪万千。
      “你在想什么?”沈恪问道。
      “我在想,爷爷和周致衡的父亲如果能看到这一幕,会是什么表情。”
      “他们一定会很骄傲。”沈恪微笑着说。
      瑞士钟表展的会场金碧辉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钟表品牌齐聚一堂。
      他们的展台虽然不大,却吸引了众多目光。
      “这是来自中国的年轻设计师的作品。”有人低声议论道。

      演示开始后,他们的讲解流畅而自信,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这不仅是一款怀表,更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钟晓说。

      第十四节:意外的认可

      展会结束时,他们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国际钟表协会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加入协会,并参加明年的青年设计师培训计划。
      “这意味着我们的作品得到了国际认可。”沈恪激动地说。
      “也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更大了。”钟晓补充道。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瑞士时,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邮件中只有一张照片——钟表店的外景,照片的角落站着一个模糊的身影。
      “是他。”沈恪脱口而出,“比赛那天偷拍我们的人。”

      钟晓的眉头紧锁:“他为什么一直跟着我们?”
      这个问题,成了他们心中新的谜团。
      好,那我直接继续写第十一章的第四小节,把神秘人物的身份和动机揭开,让故事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第二十五节:追踪的线索

      回到酒店后,钟晓和沈恪反复查看那封匿名邮件。
      照片上的钟表店笼罩在夜色中,角落的身影模糊不清,但那熟悉的站姿让他们一眼认出——正是比赛那天偷拍他们的人。

      “他到底想干什么?”沈恪低声说,“如果是恶意的,为什么要等这么久才行动?”
      钟晓没有回答,他打开电脑,试图追踪邮件的发送地址。但对方显然很专业,所有痕迹都被抹去了。

      “看来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寻找线索。”钟晓说。

      第十五节:意外的会面

      第二天,他们在展馆附近的咖啡馆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周致衡。
      “我刚好在附近办事,就想着来看看你们。”他微笑着说。

      交谈中,钟晓不经意地提到了匿名邮件和神秘人物。
      周致衡的表情微微一变:“你们也遇到他了?”
      “你认识他?”沈恪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

      周致衡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开口了:“他叫林绍峰,是我父亲的徒弟。”
      周致衡缓缓道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五十年前,他的父亲和钟晓的爷爷共同设计了一款双芯怀表,但在即将完成时,林绍峰偷走了设计图纸,并试图独自前往瑞士参展。
      事情败露后,林绍峰被逐出师门,但他一直怀恨在心。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证明自己。”周致衡说,“你们的出现,让他看到了新的目标。”

      第十六节:真相与选择

      “他为什么要跟踪我们?”钟晓问道。
      “可能是想找到你们作品的弱点,或者……想再次偷走设计。”周致衡的语气中带着担忧。

      沈恪立刻警觉起来:“那我们必须加强防范,尤其是在回国前。”

      然而,钟晓却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神秘人物在比赛那天的点头示意,以及在瑞士的照片。
      “如果他只是想偷设计,为什么要给我们发照片?”钟晓疑惑道。
      就在他们讨论对策时,酒店房间的门铃响了。
      打开门,站在外面的正是林绍峰。

      “我不是来偷你们的设计的。”他开门见山,“我是来完成一个承诺的。”

      第十七节:迟到的道歉

      林绍峰从口袋里取出一个旧信封,里面是五十年前他偷走的部分设计图纸。
      “我一直想把这些还给应该拥有它们的人。”他的声音中带着愧疚,“年轻时的我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做了错事。现在,我希望能弥补。”

      钟晓和沈恪惊讶地看着他。
      “那你为什么一直跟踪我们?”沈恪问道。
      “我想确认你们是否真的有能力继承这份设计。”林绍峰坦白道,“现在我放心了。”
      林绍峰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建议——加入他们的团队,帮助完善双芯怀表的设计。
      “我有五十年的钟表制作经验,或许能帮上忙。”

      钟晓和沈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犹豫和期待。
      “我们需要时间考虑。”沈恪说。
      那天晚上,他们彻夜未眠。
      一方面,林绍峰的经验无疑能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信任一个曾经背叛过的人,需要极大的勇气。

      “时间会证明一切。”钟晓最终说道,“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机会。”

      沈恪点头同意:“但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合作协议,确保设计的安全。”

      第十八节:新的开始

      第二天,他们正式邀请林绍峰加入团队。
      林绍峰激动地握住他们的手:“谢谢你们的信任。我会用余生来证明,我值得这份信任。”

      合作的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有人质疑他们的决定,也有人期待他们的新作品。
      就在他们准备回国时,收到了一封来自国际钟表协会的邮件——邀请他们参加明年的特别展览,主题是“时间的传承”。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钟晓说。
      “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沈恪补充道。

      他们的目光同时投向窗外的日内瓦湖,夕阳正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湖面上,仿佛时间在向他们微笑。
      第三十五节:回国与团队磨合

      回国后的第一个清晨,钟表店的门早早打开。
      林绍峰站在门口,背着一个旧工具箱,眼神中带着些许紧张和期待。

      “欢迎加入。”钟晓伸出手。
      林绍峰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容,用力握住:“谢谢。”

      最初的几天,团队的磨合并不顺利。
      林绍峰习惯用传统的手工工具,对电脑辅助设计一窍不通;而沈恪则更倾向于数字化建模。
      “这些老方法太慢了。”沈恪忍不住说。
      “但它们更可靠。”林绍峰反驳道。

      钟晓夹在中间,耐心地协调:“我们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

      渐渐地,他们找到了平衡点——用传统工艺制作关键零件,用现代技术进行数据记录和优化。
      林绍峰惊讶于年轻人的创意,而钟晓和沈恪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宝贵的手工技艺。

      第十九节:新作品的构思

      为了参加国际钟表协会的“时间的传承”特别展览,他们开始构思新作品。

      “这次我们要做一个真正能代表‘传承’的作品。”钟晓说。
      “我想,我们可以用三代人的故事来设计它。”林绍峰提议。

      最终,他们决定制作一款“三代芯怀表”——

      - 第一芯:传统机械结构,代表爷爷辈的匠心
      - 第二芯:现代电子模块,代表他们这一代的创新
      - 第三芯:可成长的AI学习模块,代表未来的可能性

      这个设计理念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然而,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巨大挑战。
      AI模块需要极低的功耗,而传统机械部分又要求极高的稳定性。两者的融合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我们能重新设计整个能量分配系统呢?”沈恪提出。
      “这意味着要推翻我们现有的结构。”钟晓担忧道。

      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利用机械动能为电子模块充电,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这是真正的创新。”林绍峰赞叹道。
      新作品完成后,他们进行了严苛的测试:

      - 在零下20℃的环境中连续运行
      - 在高湿度环境下保持精准走时
      - AI模块在低电量情况下依然正常工作

      每一次测试成功,都让他们的信心增加一分。
      展览前夜,钟表店灯火通明。
      他们将“三代芯怀表”装进特制的展示盒中,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防尘膜。
      “明天,它将代表我们三个人的故事。”林绍峰说。
      “也代表着时间的传承。”钟晓补充道。

      夜深时,他们收到了周致衡的邮件——
      “无论结果如何,你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父辈的梦想。”

      第二十节:国际舞台的掌声

      展览当天,他们的展台前人头攒动。
      “这是来自中国的创新作品——三代芯怀表。”主持人介绍道。

      他们的讲解赢得了阵阵掌声。
      国际钟表协会主席亲自来到展台前,仔细观察怀表的每一个细节。
      “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具创意的作品。”他赞叹道。

      最终,他们获得了特别展览的最高奖项——“时间传承奖”。
      颁奖仪式后,他们收到了一个意外的邀请——加入国际钟表协会的青年导师计划。
      “我们不仅要创作,还要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师。”沈恪说。
      “这是新的使命。”钟晓回应道。

      林绍峰看着他们,眼中满是欣慰:“我终于完成了五十年前的承诺。

      回国的飞机上,钟晓望着窗外的云海,思绪万千。
      “你在想什么?”沈恪问道。
      “我在想,时间到底是什么。”钟晓微笑着说,“它不仅是指针的转动,更是故事的延续。”

      沈恪点点头:“而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飞机穿越云层,阳光透过舷窗洒在他们的脸上,像是时间在为他们照亮未来的道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