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寻水立足 ...
-
黄沙漫卷,烈日炙烤着大地。苏清晏带领的这支队伍,已在这片名为“迷魂沙海”的无人区跋涉了整整半月。起初的兴奋早已被绝望取代,最后一皮囊水在昨日被一个濒死的孩童偷偷喝光,如今,连最健壮的士兵都开始出现幻觉,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脚步虚浮如踩棉絮。
“将军……水……”一名亲兵扶着一株枯死的胡杨,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沈慕言脸色铁青,横刀的手微微颤抖——连日来的流寇袭扰和风沙摧残,让这支本就疲惫的队伍折损过半,如今更是陷入断水绝境。他望着无垠的沙丘,心中一片冰凉。苏清晏却异常平静。她勒住缰绳,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青囊经》和三枚铜钱。
“大家原地休息,保存体力。”她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让躁动的队伍渐渐安静下来。
“清晏,你有办法?”沈慕言急忙上前,眼中带着一丝希冀。苏清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闭目凝神,将铜钱置于掌心,口中念念有词,随即掷于地上。三枚铜钱落地,卦象显现——“坎为水,动爻在初,‘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她睁开眼,目光扫过前方起伏的沙丘:“《易经》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坎为水,亦为险,然‘雷雨之动满盈’,水必在‘坎’位。” 她指向西北方一座形似“龟甲”的巨大沙丘:“此山形如‘玄武’,背阴处必藏‘气眼’。‘风水’之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我们需往那‘龟甲’山的‘气口’处寻找。”
沈慕言虽对这些“玄之又玄”的说法半信半疑,但眼下已是走投无路,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他立刻召集士兵,并亲自带领几个精壮的,跟着苏清晏向那座“龟甲”沙丘走去。
苏清晏走在最前方,脚步轻盈却坚定。她时而驻足,观察沙丘的土质、颜色和沙纹;时而弯腰,用手指捻起几粒沙砾仔细端详,又凑到鼻尖轻嗅。她不时抬头,望向远方的天际线,结合《易经》中的方位与五行生克之理,默默推演。
“就在这附近。”苏清晏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一处背阴的沙坡,“你看这里的土色,比别处湿润,且有‘艮土’生‘坎水’之象。沙粒中隐隐有‘湿土’黏连之迹。”
士兵们半信半疑,沈慕言却对苏清晏深信不疑,立刻命人挖掘。工兵们用刀劈、用镐刨,汗水混着沙土流进眼睛,他们却毫不在意。随着深度增加,“噗嗤”一声轻响,一股浑浊的泥水喷涌而出!
“水!是水!”有人激动地嘶吼起来。士兵们疯了似的围上去,用头盔、用竹筒、用手捧起那带着泥沙的泉水,贪婪地喝着,干裂的嘴唇终于得到了滋润。
苏清晏却没有喝,她蹲下身,用手指沾了沾泥水,放在唇边轻啜,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水质虽浑,却有‘坎水’的凛冽之气,是活水,可饮用。”
她立刻命人用带来的布和草木灰过滤泥水,又指挥大家在泉眼周围挖掘浅沟,引导水流汇聚,形成一个简易的蓄水池。“《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只要我们心存敬畏,顺应自然,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有了水,队伍得以休整。苏清晏趁机观察周边环境,发现“龟甲”沙丘下似乎有暗河涌动。她根据《易经》“八卦”方位,在蓄水池周围用石块摆出“坎卦”和“巽卦”的简易阵形,引暗河水形成一个小型灌溉系统。
“将军,你这‘八卦水法’真是神了!”一名老兵看着水流被巧妙地引向远处的几株顽强生长的骆驼刺,惊叹道,“这些刺都活过来了!”
苏清晏微微一笑:“非我神,是《易经》藏于天地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方能知水之所在,用之有道。”
三日后,队伍带着充足的水源和几株用暗河水灌溉、长势喜人的土豆秧苗,继续东行。又行了半月,终于抵达了冀中平原边缘的涿雄县。这里虽非繁华之地,却比沙海多了几分生机,官道两旁偶有村落,土地也显得肥沃些——至少,有了人烟和绿色。
“此地虽小,却有‘坤土’之象,‘藏风聚气’,是个落脚的好地方。”苏清晏站在城门口,望着“涿雄县”三个字的斑驳匾额沉吟道,“只是,我们不宜暴露身份。李嵩虽倒,但魏公公那厮的势力盘根错节,我们需得隐姓埋名。”
沈慕言点头:“我明白。你想如何安排?”
苏清晏从怀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两套粗布衣衫和一个简单的行囊:“从今日起,我是‘苏先生’,一个略懂医术和农技的落魄书生;你是‘沈大哥’,我的护卫,因家乡遭灾逃难至此。我们需尽快找到安身之所,并暗中观察,积蓄力量。”
他们在县城边缘租了一间废弃的宅院。院子里杂草丛生,正屋的梁上结着蛛网,但好在还算完整。沈慕言挥刀劈砍,清理出一片空地;苏清晏则细心打扫,将带来的种子小心翼翼地埋入后院那片看似贫瘠却异常湿润的沙土地里——那是之前“八卦水法”引过来的暗河渗透所致。
“清晏,我们……真的要在此过一辈子吗?”沈慕言看着她额角的汗珠滑落,轻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苏清晏直起身擦了擦汗,眼中闪烁着微光:“此地有‘坎水’滋养,‘坤土’肥沃。我们先在此扎根,推广高产作物,帮助这里的百姓。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业。”她顿了顿,望向远方的天空,“‘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低调行事,方能厚积薄发。”
接下来的日子,苏清晏和沈慕言开始了他们的“发展”。苏清晏以行医为名,免费为县城里的贫苦百姓看病,很快赢得了“苏神医”的美名;沈慕言则凭借一身武艺,在城中打抱不平,结交了几个讲义气的江湖人士和落魄的退伍士兵。同时,苏清晏在后院精心培育的土豆和红薯,也渐渐显露出优势。她偷偷在县城周围的几户贫农家播种,并传授他们简易的种植和管理方法。
“苏先生,你这‘洋山芋’真是神了!”邻村的王老五捧着刚挖出的土豆,激动得满脸通红,“这小东西埋土里,不用管,就能长出这么多!”
苏清晏微笑道:“这叫‘土豆’,耐贫瘠,产量高。王大叔,你若多种些,明年便不愁没饭吃了。”
她的“高产作物”很快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其中不乏对粮食敏感的粮商和地方乡绅。苏清晏则巧妙地利用“沈大哥”的江湖关系和自己的“医术”,与他们周旋,既不暴露真实身份,又暗中推广技术,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一个月后,苏清晏和沈慕言的小院不再冷清。除了最初的几个核心亲信,又聚集了十几个愿意跟着他们干的贫苦农民和落魄义士。他们成立了一个秘密的互助组织,苏清晏称之为“同人社”——取《易经》“同人于野,利涉大川”之意,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乱世的不公,推广高产作物,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先生,‘同人社’已有三十余人了。”沈慕言看着院中忙碌的众人,低声对苏清晏道,“我们的土豆和红薯,也开始在周边几个村子推广开来。”
苏清晏望着院中生机勃勃的景象,手中摩挲着一枚刻着“坤”卦的木牌,眼中满含欣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涿雄县虽小,却是我们的起点。只要我们坚持‘同人’之道,‘谦’之德,‘乾’之‘自强不息’,何愁大业不成?” 她知道,隐姓埋名只是暂时的。李嵩和魏公公的势力如同附骨之疽,迟早会找到他们。而涿雄县,既是他们的避难所,也将是他们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让高产作物和“同人”理想“升”起的第一块基石。
夜色渐浓,涿雄县的灯火稀疏。苏清晏站在院中望着天上的星辰,手中的“坤”卦木牌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知道,前路依旧漫长而艰险,但只要心中有《易经》的智慧,有彼此的陪伴,有“同人”的信念,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