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8、军事改革:参谋本部制 ...

  •   东南暂稳,内政渐兴,徐州这台庞大的机器,在吕子乔的掌控下,发出了愈发强劲而规律的轰鸣。然而,居安思危,吕布深知,在这汉末乱世,暂时的和平不过是下一场更大风暴的间隙。要想在未来的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问鼎中原,仅靠他个人的勇武和少数将领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必须拥有现代化、系统化的大脑。于是,一场深刻触及军队灵魂的变革,在徐州军中有序展开。
      这一日,下邳城西,原本隶属于州牧府的一处独立、戒备森严的院落,挂上了一个崭新的牌匾——“徐州军参谋本部”。牌匾上的字迹苍劲有力,与这个时代常见的衙署名称迥然不同,透着一股冷峻、高效的气息。
      院内主厅,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正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根据“听风阁”所能搜集到的最详尽情报制作的沙盘,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敌我兵力部署,皆以微缩模型清晰呈现。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绘有等高线、标注着道路里程与险要之处的新型地图,同样是吕布引入的理念。厅内摆放着长条桌案,上面不仅有文房四宝,更有各种计算工具、测量尺规,甚至还有一些用于兵棋推演的、代表不同兵种的木质棋子。
      被吕布召集至此的,是一个奇特的组合。除了核心谋士陈宫、军中宿将张辽、高顺之外,还有几位通过招贤馆和官学选拔出来的、精通算学、地理、甚至对兵法有独到见解的年轻士子。他们大多出身寒微,眼神中却充满了朝气与对未知领域的渴望。
      众人看着这前所未见的布置,脸上皆露出惊奇与不解之色。张辽环顾四周,忍不住开口道:“主公,此地……是作何之用?莫非是新的议事之所?”
      吕布站在沙盘前,手指轻轻划过代表黄河与中原的区域,目光深邃。他转过身,面向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文远问得好。此地,便是我徐州军未来的‘大脑’所在——参谋本部!”
      “参谋本部?”众人面面相觑,这个词对他们而言,太过陌生。
      “不错!”吕布解释道,“以往我军作战,多依赖主将临阵决断,或依赖少数谋士献策。此法固然有其长处,然亦有其弊端。决策易受个人情绪、经验局限,信息传递可能失真,缺乏系统性推演与预案。”
      他走到沙盘旁,拿起一枚代表“修罗营”的红色棋子:“从今日起,我军的作战决策,将不再仅仅依赖于某个人的灵光一现!参谋本部,将作为常设机构,汇聚诸位之智,进行系统化的军情分析、战略制定、战术推演和后勤规划!”
      他目光扫过陈宫、张辽、高顺,以及那几位略显紧张的年轻士子:
      “公台先生经验丰富,总揽全局,负责战略方向研判及与政务协调。”
      “文远、高顺,你二人身经百战,深知战场实际,负责从将领角度评估战术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见。”
      “而这几位年轻才俊,”吕布看向那些士子,眼神带着鼓励,“你们精于算学,善于绘图,思维不受旧有框架束缚,负责情报数据整理、地图绘制、后勤计算,并在推演中,扮演‘敌军’角色,尽你们所能,给我找出我们拟定方略的一切漏洞!”这就是集体智慧!这就是科学决策!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把经验主义上升到系统分析!哥要把这支军队,打造成这个时代第一支拥有现代参谋体系的铁军!
      陈宫闻言,眼中精光闪烁,他立刻意识到了这种制度蕴含的巨大潜力。妙啊!集思广益,规避独断专行之风险!更可将年轻士子之锐气与老成之持重相结合!主公此法,实乃治军之创举!
      张辽和高顺起初有些疑虑,觉得打仗就是主将一声令下,将士用命,搞这些是否有些……繁琐?但出于对吕布的绝对信任,他们并未反对,而是决定先看看效果。
      吕布不再多言,直接开始了参谋本部的第一次正式推演。议题是:“假设曹操在平定河北后,挥师南下,进攻徐州,我军如何应对?”
      他亲自指定了推演规则,将众人分为“红军”(徐州军)和“蓝军”(曹军)。陈宫、张辽、高顺及部分年轻士子为“红军”,负责制定防御及反击策略;另外几名思维最为活跃、被要求“不择手段”的年轻士子则扮演“蓝军”参谋,模拟曹操及其谋士(郭嘉、荀攸等)的思维。
      推演一开始,便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红军”方面,张辽依据经验,主张依托泗水、淮水等天然屏障,集中精锐,寻找战机,与曹军进行主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高顺则强调重点城池的坚守与“修罗营”的机动反击。
      而扮演“蓝军”的年轻士子们,则完全抛开了“道义”和“常规”,他们根据有限的情报,大胆假设曹军可能会分兵多路,声东击西,甚至可能策反徐州内部不稳的势力,或者利用骑兵优势,绕过坚城,截断粮道。他们提出的种种刁钻、甚至有些“卑鄙”的打法,让张辽和高顺听得眉头紧锁,时而勃然大怒,时而又陷入沉思。
      “胡闹!曹军岂会行此无义之举?!”张辽有一次忍不住拍案而起,对着一个提出“伪装溃兵混入下邳”方案的年轻士子吼道。
      那士子虽然紧张,却据理力争:“张将军,兵不厌诈!若曹操知晓下邳城防虚实,为何不会行险?史书上此类战例,并非没有!”
      陈宫则在一旁捻须沉思,不时在纸上记录要点,或者引导双方回到具体的数据和地形分析上。他发现自己以往很多宏观的战略构想,在这种细节化的推演中,会暴露出许多未曾考虑的漏洞。
      吕布全程冷静旁观,只在关键时刻点拨一二,或者要求双方提供更具体的数据支持(如某条道路的通行能力、某处粮仓的储备周期等)。他强行要求所有人,摒弃“我觉得”、“我认为”之类的模糊表述,必须基于沙盘、地图和已知数据进行论证。对!就是这样!吵起来!争起来!在推演中暴露问题,总比在真实战场上用鲜血去买教训要好!
      一场推演,从白日持续到深夜。烛火通明,参谋本部内争论之声不绝于耳。张辽和高顺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也逐渐沉浸其中,开始尝试用更全面、更细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开始主动向那些“书呆子”询问算学计算的结果对兵力部署的影响。
      当推演最终结束时,虽然未能得出一个完美的“必胜”方案,但却清晰地暴露出了徐州防御体系的数个潜在弱点,以及应对曹军多种可能进攻路线的不同预案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感觉仿佛打了一场高强度、高消耗的头脑战争,受益匪浅。
      张辽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抹了把额头的细汗,感慨道:“主公,末将今日……算是开了眼界!以往只知冲锋陷阵,今日方知,这仗,还能这么‘打’!这些小子们的想法,虽然刁钻,却不得不防啊!”
      高顺也默默点头,冷硬的脸上露出一丝认同。他发现自己对“修罗营”的使用思路,在推演中被拓展了。
      陈宫看着沙盘上被反复推演、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局势,由衷叹道:“主公此法,实乃‘庙算’之极致!经此推演,我军未来应对北方之敌,心中更有底气矣!”
      吕布看着眼前这群因为激烈思想碰撞而显得有些疲惫,眼神却格外明亮的“参谋”们,满意地笑了。第一步,成功了!参谋本部的种子已经种下。接下来,就是不断完善制度,积累经验,将这些预案细化,甚至推广到各主力兵团。未来,我徐州军的每一场大战,都将是经过无数次推演、拥有多种预案的精密手术!曹操、袁绍……你们准备好迎接这支不一样的军队了吗?
      厉兵秣马,不仅仅是锻造锋刃,更是磨砺大脑。徐州军的蜕变,从这间挂着“参谋本部”牌子的院落,悄然开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