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建康城-鸡骨羹-义士怀 ...

  •   一、城南羹香,骨藏悲壮
      南宋建康城的深秋,总带着一股肃杀的寒意。城墙上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守城的宋兵穿着单薄的铠甲,手持兵器,眼神警惕地望着远方,随时防备着元兵的进攻。城南的街巷里,行人寥寥,大多行色匆匆,只有一家小小的羹铺,还冒着热气 —— 那是李记羹铺。
      羹铺的门脸不大,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布幌子,上面写着 “李记鸡骨羹” 五个字,被风吹得微微发颤。铺子里,一位三十多岁的妇人正站在灶台前,手里握着一根长勺,不停地搅动着锅里的鸡骨羹。妇人穿着一身素色的布裙,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脸上没有过多的妆容,却透着一股坚毅的神情 —— 她就是羹铺的掌柜李娘子,赵义的妻子。
      灶台旁堆着几根老母鸡骨,旁边放着几个陶罐,里面装着笋干、香菇等食材。锅里的鸡骨羹咕嘟咕嘟冒着泡,香气混着淡淡的药香,飘出铺子,吸引着守城的宋兵和路过的百姓。李娘子一边熬羹,一边时不时望向城门的方向,眼神里满是牵挂,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壮。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沿着城南的街巷慢慢行走。自离开成都府后,他便一路东行,来到了建康城。这座城市与成都府截然不同 —— 少了几分巴蜀的温润,多了几分战乱的肃杀,连食物的味道,都带着一股悲壮的气息。他怀里的银汤勺,自记录下兔骨酱的食谱后,便又恢复了沉静,却在靠近李记羹铺时,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泛出一层淡淡的暗红色光晕,像极了鲜血的颜色,与之前遇到的棕褐色、深蓝色光晕都截然不同。
      “娘子,来碗鸡骨羹。” 陈墨走进铺子,笑着问道。铺子里的桌椅很简单,却收拾得干净,墙角还放着几个木桶,里面装着给守城宋兵准备的羹。
      李娘子抬起头,看到陈墨,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坚定:“客官是外乡人吧?听口音不像咱们建康城的。这鸡骨羹,不要钱,你要是饿了,就坐下喝一碗,暖暖身子。” 说着,她从锅里舀了一碗羹,端到陈墨面前。
      陈墨接过碗,碗里的鸡骨羹呈淡黄色,里面漂浮着笋干和香菇,几块老母鸡骨沉在碗底,香气扑面而来,还带着一股淡淡的药香,让人瞬间觉得暖了几分。他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羹送进嘴里 —— 羹的清鲜与鸡骨的鲜香在口腔里散开,笋干的脆嫩和香菇的醇厚完美融合,还有一丝淡淡的药香,是李娘子特意加入的补气药材,让人喝完后浑身充满力气。可就在这时,那股清鲜里,突然透出一丝悲壮,像义士赴死的决绝,藏在羹的香气里,让人心里一沉。
      陈墨下意识摸向怀里的银汤勺,指尖刚触到勺身,就感觉到一阵明显的颤动,紧接着,勺身泛出一层明亮的暗红色光晕,在勺面上映出一个模糊的身影。他屏住呼吸,仔细看向银汤勺 —— 那是个三十多岁的壮汉,穿着一身布衣,身材高大,面容刚毅,手里握着一把大刀,正站在城门上,对着身边的宋兵喊道:“兄弟们,元兵想破我们的城,没那么容易!我们一定要守住建康,守住百姓!”
      “赵大哥,我们都听你的!” 身边的宋兵齐声喊道,声音里满是坚定。
      壮汉回头,看向城下的方向,那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 正是李娘子,她手里提着一个食盒,正朝着城门走来。壮汉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容,对着李娘子喊道:“娘子,你怎么来了?城上危险,快回去!”
      李娘子走到城楼下,举起食盒,笑着说:“我给你和兄弟们熬了鸡骨羹,喝了有力气杀元兵!你们一定要好好的,我在铺子里等你们回来。”
      壮汉接过食盒,对李娘子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牵挂:“娘子放心,我一定会守住建康,早点回去陪你。”
      银汤勺的光晕慢慢暗下去,陈墨握着勺身的手却有些发紧。他抬头看向李娘子,只见她正拿着一个空碗,轻轻摩挲着,眼眶微微泛红,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娘子,您这鸡骨羹,熬得真是特别,清鲜可口,还带着一股力量。” 陈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只是这羹里,似乎还藏着别的味道,像是…… 像是义士的悲壮。”
      李娘子身子一僵,缓缓抬起头,看向陈墨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又有几分躲闪:“客官是个细心人…… 那是我丈夫赵义的心愿。赵义走了,可这羹里的味道,却像他还在一样。”
      二、义士遗志,粮藏地窖
      李娘子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陈墨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他看着李娘子泛红的眼眶,轻声说:“娘子,要是您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赵义大哥的事?”
      李娘子点了点头,拿起一个小板凳,示意陈墨坐下,然后慢慢说起了赵义的故事 —— 赵义原是建康城的捕快,为人正直,武功高强,深受百姓的爱戴。去年秋天,元兵大举进攻建康城,守城的宋兵寡不敌众,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赵义看到后,心急如焚,便召集街坊邻里,组成了一支义兵,加入到守城的队伍中。
      “赵义每天都守在城门上,几天几夜都不休息。” 李娘子的声音带着哽咽,“我心疼他,就每天熬好鸡骨羹,送到城上给他和兄弟们喝。他总说,喝了我熬的羹,浑身都有力气,杀元兵更有劲了。可谁知道,城破那天,元兵突然发起猛攻,城门很快就被攻破了。赵义为了掩护百姓撤退,带着义兵和元兵拼命厮杀,最后被元兵砍伤,倒在了城门下。他死前还在喊‘要守住建康,守住百姓’,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把大刀……”
      李娘子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染血的布衣碎片,上面还能看到刀痕:“这是赵义当时穿的衣服上的碎片,是后来百姓从城门下找到的。我把它带在身上,就像赵义还在我身边一样。”
      陈墨看着那块染血的布衣碎片,心里满是敬佩 —— 赵义不仅是个正直的捕快,更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义士,为了守护建康城和百姓,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想起银汤勺里赵义站在城门上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敬又痛:“娘子,赵义大哥生前,有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东西?比如粮食或者武器之类的,能帮到守城的宋兵和百姓的?”
      李娘子点了点头,眼神里露出几分希望:“赵义城破前几天,跟我说,百姓们把家里的粮食都托付给了他,怕被元兵抢走。他说他把粮食藏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等战事平息了,就把粮食分给百姓。可他还没来得及告诉我粮食藏在哪里,就……” 李娘子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娘子,我或许能帮你找到粮食。” 陈墨的眼神很坚定,“我这把银汤勺,能映出藏在食物里的魂灵。刚才我喝鸡骨羹的时候,勺子里映出了赵义大哥的身影,或许,它能帮我们找到粮食的下落。”
      李娘子愣了愣,随即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真…… 真的吗?你真的能找到赵义藏的粮食?”
      “我试试。” 陈墨说着,拿起勺子,舀了一勺鸡骨羹,靠近银汤勺,勺身再次泛起明亮的暗红色光晕,这次映出的画面更清晰了 —— 赵义正蹲在羹铺的地窖里,手里拿着一个火把,小心翼翼地把一袋袋粮食堆放在地窖的角落。地窖的墙壁上,有一个隐蔽的暗格,赵义把几袋最重要的粮食放进暗格里,然后用石头把暗格封住,嘴里还念叨着:“娘子,等我回来,就把这些粮食分给百姓,让大家都能吃饱饭,一起守住建康。”
      陈墨赶紧把银汤勺里的画面告诉李娘子,还凭着记忆,画出了地窖的位置和暗格的样子:“赵义大哥把粮食藏在了羹铺的地窖里,还有几袋重要的粮食放在了墙壁的暗格里,您赶紧去找找!”
      李娘子激动得站了起来,双手微微颤抖:“是铺子里的地窖!赵义以前总说地窖很安全,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这就去地窖找!”
      李娘子带着陈墨来到羹铺的地窖门口。地窖的门是木质的,上面落满了灰尘,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打开过了。李娘子推开地窖门,一股淡淡的粮食气息扑面而来。地窖不大,里面堆着一些杂物,墙壁上果然有一个隐蔽的暗格。
      李娘子走过去,用石头撬开暗格,里面整齐地堆着几袋粮食,还有一些武器。她又在地窖的角落里找到了其他的粮食,加起来足足有几十袋。“找到了…… 终于找到了……” 李娘子抱着粮食袋,眼泪掉了下来,声音里满是欣慰,“赵义,你的心愿,我帮你完成了。”
      三、分粮济民,魂释忠义
      当天下午,李娘子和陈墨把地窖里的粮食搬了出来,堆在羹铺门口。李娘子还熬了一大锅鸡骨羹,放在门口,免费分发给守城的宋兵和穷苦百姓。
      守城的宋兵听说找到了赵义藏的粮食,都激动地围了过来。一位宋兵队长走到李娘子面前,敬了个礼:“李娘子,谢谢您和赵义大哥!有了这些粮食,我们就能更有力气守城了,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赵义大哥的期望,守住建康城!”
      李娘子点了点头,笑着说:“兄弟们,这些粮食是赵义留给大家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利用。我每天都会熬鸡骨羹给你们送过去,你们一定要好好的,守住我们的家园。”
      百姓们也纷纷围了过来,领取粮食和鸡骨羹。一位老人接过粮食,感动地说:“赵义是个好人啊!他不仅保护我们,还为我们藏了粮食,我们一定要支持宋兵,一起守住建康城!”
      陈墨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赵义的心愿终于完成了,他可以安心地离开了;而李娘子的坚持,也让更多人有了守住建康城的信心。
      当天晚上,李娘子把熬好的鸡骨羹送到城上,分给守城的宋兵。宋兵们喝着鸡骨羹,吃着粮食,浑身充满了力量。他们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元兵营地,眼神里满是坚定,像赵义当年一样,发誓要守住建康城。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暗红色光晕,赵义的身影渐渐出现在城墙上。他还是穿着那件布衣,手里握着那把大刀,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欣慰。他走到李娘子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虽然李娘子看不见他,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气说:“赵义,是你吗?你看到了吗?百姓们有粮食吃了,兄弟们也更有信心守城了。”
      “娘子,我看到了,我很开心。” 赵义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力量,“谢谢你帮我完成心愿,也谢谢陈公子帮我们找到粮食。以后,就让兄弟们继续守住建康城,守护我们的百姓吧。”
      李娘子的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好,好啊!我会每天熬鸡骨羹给兄弟们送过来,我会一直等你回来,等我们的建康城平安无事。”
      赵义笑着点了点头,转身望向建康城的城墙,眼神里满是对家园的热爱与不舍。他对着守城的宋兵挥了挥手,然后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战场上的硝烟一样,慢慢消散在夜色里。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锅里的鸡骨羹,清鲜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悲壮,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忠义,像守城宋兵的信念,坚定而有力。
      四、记录食谱,传承忠义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每天都来李记羹铺帮忙。他帮李娘子挑水、劈柴,还帮着分发粮食和鸡骨羹。羹铺的生意虽然谈不上红火,却成了建康城百姓和宋兵的 “避风港”,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领取粮食和鸡骨羹,然后带着满满的信心回到守城的岗位上。
      “陈公子,真是谢谢你。” 一天晚上,李娘子熬完最后一锅鸡骨羹,给陈墨盛了一碗,“要是没有你,赵义藏的粮食找不到,他的心愿也完不成。你是个好人,也是我们建康城的恩人。”
      陈墨接过碗,喝了一口鸡骨羹,温暖的羹汤滑过喉咙,带着鸡骨的鲜香和药材的清香,暖遍全身。他放下碗,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李娘子说:“娘子,我想把你这鸡骨羹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羹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建康城有个叫赵义的义士,有个叫李娘子的巾帼,他们用鸡骨羹,守护着家园和百姓。”
      李娘子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 好啊。这羹是我和赵义一起琢磨出来的做法,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处理鸡骨,怎么熬煮鸡骨羹。”
      那天晚上,李娘子坐在灶台旁,一边熬羹,一边给陈墨讲解鸡骨羹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熬煮鸡骨羹也有讲究。” 李娘子继续说道,“锅中加入足量清水,放入处理好的鸡骨、生姜片、黄芪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熬两个时辰,让鸡骨的鲜味和黄芪的药效充分融入汤中。然后加入笋干段和香菇块,继续熬煮一个时辰,最后加入盐和胡椒粉,搅拌均匀,撒上葱花,一碗营养丰富、能补气暖身的鸡骨羹就完成了。”
      陈墨又在布帛上写下 “制作步骤”,详细记录.
      四、记录食谱,传承忠义(续)
      —— 他握着长勺,望着城门方向,眼神里满是对丈夫的牵挂与对家园的坚守。陈墨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注解,将这份藏在羹里的忠义情怀,一并记入:
      “此鸡骨羹初藏义士悲壮,清鲜香醇中含守土之魂,食之若见城头厮杀身影;今释忠义于分粮济民,暖得赤诚,似寒夜篝火燃人心。赵义以血肉护百姓,以遗志励军民,将对家国的忠、对妻子的爱,都熬进这淡黄羹色之中;李娘子以羹为刃,以铺为营,让丈夫的心意,随每一碗热羹传递。今记此谱,不仅为传熬羹之法,更为传一份家国赤诚:山河虽危,然有义士舍生、巾帼坚守,便能聚民心、固城防。愿尝此羹者,皆能忆起:建康城南曾有义士赵义,以刀为盾,以命赴国;亦愿此后守土者,皆能在羹香中寻得力量,让寻常羹汤,也成忠义之旗,让大宋的风骨,永远立在百姓心中。”
      落款处,陈墨写下 “南宋建康城南巷,陈墨记于李记羹铺”,而后又想起李娘子说的话 —— 赵义生前总爱把羹里的鸡骨剔出来,留给巷口的流浪孩童,说 “孩子长身体,得补补”,便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赵义遗愿:羹中鸡骨可剔出,炖至软烂给孩童食用,勿弃之,每一份食材,皆可藏心。”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窗外的月光透过羹铺的窗棂,落在灶台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碗刚盛出的鸡骨羹,暖得人心头发软。李娘子坐在一旁,看着陈墨记录的食谱,眼眶渐渐红了:“这不仅是羹谱,更是赵义的念想,是咱建康城的念想啊。以后不管谁看到这谱子,都能知道,有个叫赵义的义士,用命守了这座城。”
      五、离城寄愿,羹香传志
      陈墨在建康城又停留了数日。每天清晨,他都会帮李娘子劈柴、挑水,看着她将熬好的鸡骨羹装进木桶,送往城头;看着守城的宋兵喝了羹后,握着兵器的手更稳,眼神更坚定;看着百姓们领了粮食后,自发地帮着修补城墙,打扫街巷 —— 这座曾被战火笼罩的城市,正因为一碗鸡骨羹、一份忠义魂,慢慢凝聚起力量。
      离别的那天,建康城飘着细雨,寒风裹着雨丝,却吹不散羹铺的香气。陈墨背着包袱,站在羹铺门口,李娘子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罐刚熬好的鸡骨羹和一小包黄芪:“这羹你路上喝,冷了就热一热;这黄芪能补气,路上累了就泡水喝。陈公子,谢谢你帮我们找到粮食,还帮我们记录食谱,这份情,建康城的百姓都记着。”
      陈墨接过布包,罐子里的羹还带着温度,暖得他手心发烫。他看着李娘子坚毅的眼神,心里满是敬佩:“娘子,您才是真的了不起。有您在,赵义大哥的忠义就不会散,建康城的希望就不会灭。我一定会回来,回来喝您熬的羹,看建康城平安无事。”
      李娘子点了点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情:“好,我等你。这羹铺会一直开着,每天都会给守城的兄弟们送羹,直到建康城彻底平安的那天。”
      陈墨转身,慢慢走向城门。走了几步,他回头望去,李记羹铺的布幌子在雨中轻轻飘动,铺子里的热气混着羹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建康城的雨晨。守城的宋兵看到他,纷纷挥手告别,声音洪亮:“陈公子,路上保重!我们一定会守住建康,不负赵义兄弟,不负你!”
      陈墨对着他们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消失在雨幕中。怀里的《味魂录》贴着心口,银汤勺泛着淡淡的暗红色光晕,勺身偶尔映出赵义站在城头的身影,或是李娘子熬羹的模样。他知道,这段建康城的经历,会像这碗鸡骨羹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 —— 它让他明白,食物不仅能果腹,更能凝聚人心;而那些藏在食物里的忠义魂,那些未说出口的家国志,总会在最危难的时刻,成为支撑人们前行的力量。
      马车驶离建康城,城墙的轮廓渐渐模糊,可那股鸡骨羹的鲜香,却像刻在了骨子里,连同赵义的忠义、李娘子的坚守,一起留在了陈墨的旅程中。他摸出银汤勺,望向远方的天际,心里默念:赵义大哥,李娘子,愿建康城早日平安,愿这份忠义魂,随羹香传遍天下,让更多人知道,南宋的土地上,从不缺舍生取义的英雄,从不缺坚守家国的脊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