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剩余驱动理论 ...
-
从基因开始,都是在寻找一个容器,只要有剩余,增值自己就是不可避免。
建设性剩余与破坏性剩余,这是剩余驱动增殖的反面,在系统健康期,剩余能量,资本是增殖和建设的燃料,但在僵化期,剩余因无法流入新领域而变质,崩溃时的剧烈释放,如同身体通过发烧来杀死病毒,是淤积的剩余所积累的,足以撕裂旧结构的内部结构的极端力量。
增殖达到极致,系统会趋于僵化和饱和时,剩余能量的剧烈释放,通过灾难性的方式,摧毁旧的生态位结构,从而为下一轮更复杂,更高级的增殖和层叠扫清道路,提供空间。
生态位的结构来说,可以比喻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垄断,这也是常见现象。
这种增殖,僵化,崩溃,重生的循环,并非生物独有,而是普遍规律。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玛雅等古文明均经历了农业剩余积累,城市与国家膨胀,资源过度开发,环境崩溃,文明衰落的过程。崩溃后,土地休养生息,新文明则在旧文明的废墟上吸收教训,发展出更可持续的技术。
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周期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就是这一循环的典型体现,金融危机就是金融系统内部风险的剧烈释放,每一次危机都迫使系统进行修复和改革,虽然过程痛苦,但也催生了新的监管技术和金融形态。
剩余的积累,此阶段开始积累导致崩溃的剩余。
成功的悖论在于所有活路,都曾是死路,所有死路,也都曾是活路,成功是僵化之母。
任何成功,都源于它找到了一种高度适应当前环境,系统性的本能地通过制度化,文化化将其固化。这便种下了僵化的种子,过去成功的路径,成为了未来适应新环境的障碍,既得利益者生态位垄断正是这种成功模式的活化石,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维护产生成功的旧土壤,而非培育可能颠覆自己的新种子,因此,创新往往源于边缘和底层,因为那里受旧模式的束缚最小。
系统内部流动性降低,在经济中,表现为阶层固化,行业壁垒,在组织中,表现为官僚主义,流程臃肿,在思想中,表现为教条主义。思维定势,能量的流动变得缓慢而低效,剩余无法流入能产生新价值的领域,只能在旧体系内空转,形成泡沫。
效率的悖论,僵化系统在微观层面可能仍在追求优化,但其一切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旧模式,从而在宏观层面导致整个系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即适应性效率急剧下降。
僵化的普遍体现。
罗马帝国后期,庞大的元老院和官僚系统维系着帝国的运转,但制度僵化,改革乏力,无法应对内外部的新挑战,最终走向解体,政治生态位被旧元老贵族垄断。
一个主导的科学范式在成熟后期,会不断通过打补丁的方式来修补理论与观察事实的矛盾,变得无比复杂,却拒绝根本性的变革,直至科学革命带来范式转移。
技术与产业,任何一项主导技术都会经历从颠覆性创新到增量改进内卷的过程。当技术潜力被挖尽,相关产业联盟会形成强大的技术锁定效应,阻碍下一代技术的普及。
个人思维最典型的僵化是能力陷阱,个人因过去某方面的成功而固守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要求,最终导致停滞。
剩余驱动增殖,这个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并不相同,这可以说是广义剩余与狭义剩余的不同。
马克思强调革命,阶级对立,但是这根本不是重点,但他强调的主观能动性是值得尊重的。
我也认为,共产主义是极其可能的更复杂化的形成,当然这不会是终点,这是一个相对无限的过程。
马克思所提到,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只是相对空间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原始社会与高级社会为一个大周期性,过程则是区分为原始,野蛮,封建,资本,共产,值得说明的是,这个过程中并不能说明低级与高级的循环,高级只有一个循环,原始社会就是高级共产社会,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差别是质量上的差别,这个质量差别正是中间整个文明周期所积累的全部剩余的体现。
宇宙的普遍规律是剩余驱动增殖,而在人类这个智能生命层级,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就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将剩余转化为新空间的必要,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将自然界的剩余和自身的剩余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称为生产力,而这个过程不断创造新的社会空间,从部落到全球体系都是如此。
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设想,这是人类文明内部空间实体化的一个高级阶段。它旨在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更高效的资源分配和协同。
类比于所有星系的形成,恒星的诞生,行星系统的聚合,本身就是物质在引力作用下集中的过程,恒星的死亡又为下一代行星和生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期宇宙的物质分布可能相对均匀,但存在微小的差别这可以看作是物质分布的初始剩余或不均匀性,引力放大这些不均匀性,使得物质开始向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这个过程就是剩余驱动增殖,微小的剩余通过引力增殖,最终形成星系,恒星,行星等空间实体化。
一颗恒星的形成,是星际云气在引力作用下实体化为一个高密度等离子球体的过程。在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通过将最简单的元素增殖为更复杂的元素,最终,恒星死亡,将增殖出的重元素抛回空间,引力集中物质,恒星增殖元素,死亡释放剩余,为下一代行星和生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可以作一个假设,宇宙天体层面,这一法则表现为引力与能量守恒等物理规律,物质的剩余驱动天体的形成,演化与毁灭,实现宇宙尺度的集中与重生,这种推想必不可免的推测到宇宙本身会将所有星系集中,并持续毁灭与重生的过程。
引力只是一种变相或者说表相,引力并不是由引力构成,暗能量和已经形成的物质才可能是宇宙的构成剩余,一者是剩余的聚合,一者是未形态,这样就能解释引力,一者代表着聚合趋势实体化,一者代表扩散趋势空间化,两者本身即是矛盾的剩余。
年轻的宇宙是聚合趋势占绝对上风,物质通过引力迅速聚集,形成结构。
成年的宇宙则是扩散趋势开始占据上风,导致宇宙膨胀加速,结构之间的空间被拉大。
年老的宇宙则会僵化,走向死亡。
广义剩余确实会稀释狭义剩余,我的想想。
狭义剩余的形成,是空间实体化,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将弥漫的,广义的剩余动力,固化为一个具体的,
广义剩余对狭义剩余的涵盖,是实体空间化,当其解释范围遇到边界时,它本身又成为需要被解释的对象。它被打破,消散,其构成要素回归到一个更宏大的空间中,成为构建新理论的素材。
微观层面的聚合,总是在为宏观层面的扩散积蓄能量。
宏观层面的扩散,又为下一轮更微观,更复杂的聚合准备了物质和空间?
解释者被解释。
这揭示了,任何解释体系的成立,都依赖于一个未被它自身彻底解释的,更广义的剩余背景。而当这个体系成熟到一定程度,它自身就会变成需要被新体系解释的狭义剩余。
引力是物质的是广义剩余,均匀分布的物质和能量中任何微小的不均匀性初始剩余进行放大和增殖的内在机制。它抗拒弥漫,致力于将物质聚集起来,构建出有边界,有结构的实体剩余。
从星云到恒星,到星系,到星系团,引力是宇宙从空间走向实体的趋势。它执行的是空间实体化,将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存在。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和内部秩序的建立,尽管以熵增为代价。
暗能量表现为一种弥漫的,负压的背景,它抵抗引力,促使空间本身持续扩张,它的效应是稀释,疏散。
它是实体空间化的宇宙级动力,当引力的实体化努力在某个尺度上达到极致,暗能量的空间化效应就开始占据主导。它阻止宇宙最终塌缩成一个僵死的终极实体,而是通过扩张,不断地为新的结构,新的演化创造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它确保了宇宙不会僵化在一种形态里。
这样就能看到,引力是集中,僵化,暗能量则是,驱散,毁灭,引力的僵化是创造的必要代价,没有引力的集中,就不会有恒星内部锻造出重元素,不会有行星为生命提供温床。它的僵化是为更复杂事物搭建的必要脚手架。它的危险在于,如果毫无节制,就会彻底的,无生机的僵死。
暗能量的毁灭是新生的根本前提,它的驱散和稀释,看似是破坏,实则是解放,它打破了引力可能导致的终极垄断,防止宇宙变成一个不再变化的僵化。它通过拉开空间,确保了未来永远有新的星系可以形成,新的物理过程可以上演。
这样来看所谓地熵增定律不过是广义剩余在尺度上的必然表现,是扩散趋势,是实体空间化的法则。
而根据E=mc,能量等价于质量。质量的本质,是内在能量一种高度集中的剩余的体现。
这样推演下来,那我们所知的物理定律,必定不是永恒不变,而是当前宇宙演化阶段的特定产物,它们不过是当前广义剩余背景下的特定实体化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