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秋月圆满与传承的约定 ...
-
秋分这天的月光格外清亮,像一层薄纱铺在训练营的球场上。顾砚辰站在篮筐下,看着孩子们练习投篮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老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铜哨——那是李老师退休时送他的礼物,哨身上刻着“薪火相传”四个字,此刻正随着他的动作微微发烫。
“顾教练,您看我这个三分球怎么样?”阳阳抱着篮球跑过来,额头上还沾着草屑,眼里闪着期待的光。这孩子比半年前蹿高了小半个头,投篮姿势也愈发标准,手腕轻扬间,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稳稳落入篮筐。
顾砚辰吹了声哨子,笑着竖起大拇指:“有进步!但手腕发力还能再柔和点,像你苏阿姨揉面团那样,用巧劲而不是蛮力。”
阳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又扎进训练的队伍里。顾砚辰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这孩子的模样——缩在妈妈身后,攥着衣角的手指泛白,连抬头看人都不敢。如今这副自信张扬的样子,倒有几分年轻时的自己。
活动室里飘来烤红薯的甜香,慕烁正和几个家长围着炭火盆忙碌。陶土盆里的红薯冒着热气,表皮烤得焦黑,掰开后露出金黄的瓤,甜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苏雅琪坐在旁边的矮凳上,给孩子们讲她新写的绘本故事,书页上画着月光下的篮球场,一群孩子围着老教练学打球,笔触温暖得像此刻的炭火。
“苏阿姨,故事里的老教练是不是李老师呀?”石头举着半块红薯问,嘴角沾着糖霜,“上次李老师来,还给我们看了他年轻时带篮球队的照片呢!”
苏雅琪笑着点头,用纸巾擦掉他嘴角的糖霜:“是呀,李老师说,好的教练不只是教打球,更要教做人。就像这红薯,得慢慢烤才能熟透,做人也得慢慢沉淀才能懂事。”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小脑袋凑在一起讨论着故事的结局。慕烁端着烤好的红薯走过来,给苏雅琪递了一块:“刚收到李老师女儿的消息,说他今天精神特别好,还念叨着要来看孩子们的秋季汇报演出。”
“那我们可得好好准备,”苏雅琪接过红薯,指尖不小心碰到滚烫的表皮,下意识地缩了缩手,“我把绘本里的故事改成了小话剧,让孩子们演给李老师看。”
正说着,顾念希和苏晓宇抱着演出服跑进来,两人怀里的布料五颜六色,上面还沾着亮晶晶的亮片。“妈妈快看!这是我们用旧衣服改的演出服!”顾念希举起一件印着篮球图案的背带裤,眼里满是得意,“晓宇说这样又环保又好看!”
苏晓宇则拿起一件缝着彩绳的马甲:“这是用爸爸的旧球衣改的,我妈妈说上面的汗渍都是当年打比赛时留下的,是‘勇气的勋章’。”
慕烁看着孩子们手里的“杰作”,眼眶忽然有些发热。这些年,训练营里的旧物似乎都有了生命——李老师的铜哨、顾砚辰的旧球衣、苏雅琪补了又补的画板,还有孩子们用易拉罐做的奖杯,都在时光里沉淀出温暖的光泽,像一串被爱串联起来的珍珠。
汇报演出当天,训练营被装点成了童话世界。家长们用玉米穗和向日葵搭起拱门,孩子们画的篮球海报贴满了墙壁,连球架上都缠上了彩色的灯带。李老师坐在轮椅上,被女儿推到前排,身上盖着慕烁织的毛毯,手里紧紧攥着阳阳送他的手工篮球,眼里满是欣慰。
演出开始后,孩子们穿着自制的演出服,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表演。阳阳扮演小教练,挺着小胸脯教“队员们”运球,那严肃的模样活脱脱是顾砚辰的缩小版;石头演的老教练拄着拐杖,说话时故意佝偻着背,逗得台下笑声不断;顾念希和苏晓宇则负责旁白,两人声音清亮,把故事里的温暖传递给在场的每个人。
当演到“老教练把铜哨传给小教练”的桥段时,阳阳单膝跪地,双手接过顾砚辰递来的铜哨,眼里闪着泪光:“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这份热爱传下去!”
台下的李老师忽然红了眼眶,他颤抖着抬起手,对着台上的孩子们竖起大拇指。顾砚辰走过去,轻轻握住老师的手,那双手布满了老年斑,却依旧温暖有力,仿佛还带着当年教他打球时的温度。
“好啊,好啊……”李老师喃喃地说,“看到你们这样,我就放心了。”
演出结束后,孩子们围着李老师,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梦想。阳阳说要当公益教练,教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打球;石头想当体育记者,把训练营的故事写遍全国;连最害羞的小雨都小声说,要学苏雅琪阿姨画绘本,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温暖。
李老师认真地听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枚磨得发亮的篮球徽章——那是他带过的第一届学生的纪念品。“这些送给你们,”老人把徽章分到孩子们手里,“记住,打球先做人,善良比输赢更重要。”
孩子们用力点点头,把徽章紧紧攥在手里,像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约定。
傍晚的聚餐设在露天球场,家长们摆开长桌,端上自家做的拿手菜。苏雅琪的红薯饼、慕烁的桂花糕、阳阳妈妈的拿手炖菜……满满一桌子菜肴冒着热气,香气在月光下弥漫开来。
顾砚辰站起来,举起装满果汁的杯子:“今天,我们不仅是庆祝演出成功,更是要见证一个约定——公益课的‘小教练计划’正式启动,由阳阳他们几个老学员担任助教,把学到的技能和善意,传给新来的弟弟妹妹。”
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互相击掌拥抱。阳阳举着杯子,大声说:“我们保证,会像顾教练、慕阿姨和苏阿姨一样,用心对待每个小伙伴!”
苏雅琪看着眼前这一幕,忽然想起三年前刚出狱时的自己——那时她躲在出租屋里,连拉开窗帘的勇气都没有,是顾砚辰一句“孩子们需要教练”,让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如今她不仅出版了绘本,还成了公益课的负责人,连曾经对她避之不及的父母,也开始主动打电话关心她的生活。
“我有个好消息要宣布,”苏雅琪站起身,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下个月,我们要在邻市开设公益课分校了,由我负责那边的教学。”
顾砚辰和慕烁惊喜地对视一眼,纷纷举杯祝贺。苏雅琪的眼眶红了,她望着月光下的球场,轻声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是这里的每个人让我明白,跌倒了不可怕,只要愿意站起来,什么时候都不晚。”
月光悄悄爬上每个人的肩头,像一层温柔的纱。孩子们在场上追逐打闹,银铃般的笑声划破夜空;家长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孩子们的趣事,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李老师靠在轮椅上,看着眼前这团圆的景象,嘴角扬起满足的笑容。
顾念希忽然拉着苏晓宇跑到场中央,举起手里的篮球:“我们来打场月光篮球赛吧!谁输了谁去给李老师捶背!”
“比就比!”苏晓宇不甘示弱,立刻召集队友。很快,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在月光下展开,孩子们的身影在灯光和月光间跳跃,像一群快乐的精灵。顾砚辰和慕烁坐在场边,看着女儿灵活地运球过人,忽然觉得时光过得真快——那个曾经要抱着才能投篮的小不点,如今已经能和大孩子同台竞技了。
“你看,”慕烁靠在顾砚辰肩上,轻声说,“他们真的长大了。”
“是啊,”顾砚辰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熟悉的温度,“我们也老了。”
“才没有,”慕烁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你看李老师,八十多岁了还惦记着孩子们,我们可不能输给他。”
顾砚辰笑着点头,目光落在场上那个最活跃的身影上——阳阳正带着新学员练习传球,嘴里还念叨着“手腕放松”“注意跑位”,那认真的模样,像极了当年的自己。他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刻意的模仿,而是把那些温暖的瞬间、善意的举动,像种子一样种在心里,等时机成熟了,自然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夜深了,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李老师被女儿推着离开时,忽然回头对顾砚辰说:“明天把那枚铜哨给阳阳吧,该让年轻人接住接力棒了。”
顾砚辰用力点点头,看着轮椅消失在月色里,手里的铜哨仿佛又烫了几分。
收拾场地时,阳阳主动留下来帮忙,他把散落的篮球一个个捡起来,码放得整整齐齐,动作认真得像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顾教练,”男孩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紧张,“我能……能借您的铜哨看看吗?”
顾砚辰笑着掏出铜哨,放在他手心。阳阳小心翼翼地捧着,指尖轻轻拂过“薪火相传”四个字,眼里闪着敬畏的光。“我一定会好好练习,”男孩认真地说,“将来也要像您一样,办很多很多公益课,让所有想打球的孩子都有球打。”
“好啊,”顾砚辰揉了揉他的头发,“但记住,比起打球,更重要的是学会爱人。就像这月光,不偏不倚,照亮每个角落。”
阳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铜哨还给顾砚辰,小脸上却多了一份坚定。月光下,他的身影站得笔直,像一株迎着风生长的小树,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回家的路上,慕烁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掠过的路灯,忽然说:“等我们老了,就在训练营旁边种满向日葵吧,看着孩子们在球场上奔跑,就像看着太阳升起。”
“好啊,”顾砚辰握着她的手,眼里满是温柔,“再搭个凉棚,泡上茶,听孩子们讲他们的故事。”
车里的音乐轻轻流淌,是孩子们唱的训练营队歌,稚嫩的歌声里满是阳光的味道。慕烁看着身旁熟睡的丈夫,忽然觉得,最好的时光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而是这些藏在岁月里的小确幸——是月光下的篮球赛,是炭火旁的烤红薯,是铜哨上的刻字,是孩子们眼里的光。
这些温暖的碎片,像拼图画一样凑成了完整的人生,也像一颗颗星星,在时光的天空里永远闪亮。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闪亮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相信,爱与善意永远是照亮前路的光,只要有人接力,就永远不会熄灭。
月光洒满归途,也照亮了前方的路。那里有等待绽放的花,有即将结果的树,有孩子们奔跑的身影,还有未完待续的故事,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温暖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