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白桦刻痕,母魂栖 ...
-
清晨的阳光透过冰花覆盖的窗棂,将细碎的光斑洒在木地板上。
宋幕繁醒来时,闻到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米香和柴火气息。她推开窗户,深吸一口冷冽清新的空气,远眺被新雪覆盖的山峦。
今天,秦至衡要带她去后山的白桦林。
下楼时,林姨正在厨房忙碌,见到她便笑着说:“秦老板一早就起来了,说是要带你去个地方,他在院子里检查装备呢。”
宋幕繁透过窗户看去,秦至衡正在院中整理两个背包,动作仔细而专注。他今天气色似乎好些,穿着深蓝色的防寒服,围着她昨天见过的红色围巾。
“早上好,”见她出来,秦至衡抬起头,递过一个保温杯,“先喝点热姜茶暖暖身子。去白桦林的路不近,需要做好准备。”
宋幕繁接过杯子,姜茶的辛辣温暖瞬间传遍全身:“你的身体真的没问题吗?”
秦至衡系紧背包带子的动作顿了顿,随即微笑:“今天感觉不错。而且,”他从口袋里取出一个小型氧气瓶,“带着这个,必要时可以用。”
两人吃过简单的早餐后踏上小路。阳光下的雪地闪着晶莹的光芒,每一步都陷及脚踝。
秦至衡走在前面,步伐稳定但明显控制着节奏,时不时停下来指给宋幕繁看林中的各种痕迹。
“看,这是野兔的脚印...那边树上有啄木鸟的啄痕...如果仔细听,能听到小溪在冰层下的流水声。”
宋幕繁惊讶于他对这片森林的熟悉。秦至衡不仅能认出各种动物的足迹,还能根据雪层的厚度判断下面的地形,避开可能的危险区域。
“你怎么会对这里如此了解?”她忍不住问。
秦至衡伸手拂开挡路的树枝:“确诊后的第一年,我几乎每天都在这些林子里走。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肺功能,另一方面...”他顿了顿,“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就想把每一寸土地都记住。”
这话说得平静,却让宋幕繁心头一紧。
越往林中深处走,白桦树越发密集。修长的白色树干笔直向上,在雪地蓝天的映衬下美得如同画卷。阳光透过枝案,在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约一小时后,秦至衡停下脚步,呼吸略显急促。他靠在一棵白桦树上稍事休息,取出氧气瓶吸了几口。
“就快到了,”他指着前方一片较为开阔的空地,“这里看到长白山主峰。”
继续前行不久,一片精心维护的空地出现在眼前。
空地中央,一棵特别粗壮的白桦树下,有一个简单的石堆纪念碑,上面刻着一个名字:柯尔特依尔玉华。碑前摆放着几束已经风干的野花和一个小香炉。
“这就是了。”秦至衡轻声说,语气中带着宋幕繁从未听过的柔软。
他走到碑前,用手套拂去石堆上的薄雪,从背包里取出新采的冬青枝叶和一炷香。
点燃香后,他闭目静立片刻,嘴唇微动,像是在无声地诉说。
宋幕繁安静地站在一旁,尊重这份私密的时刻。
她注意到墓碑的位置确实如秦至衡所说,正对着长白山主峰,视野开阔而壮丽。
祭奠完毕,秦至衡转向她:“我母亲生前常说,长白山的白桦林是有灵性的,她说这些树能记住所有经过这里的故事。”
“阿姨很热爱这里!”宋幕繁说。
秦至衡点头,目光悠远:“对,她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代驯鹿人的后代。我父亲是来长白山写生的北京画家,两人在一次暴风雪中相遇相爱。”他嘴角泛起温柔的笑意,“据说父亲为了追求母亲,在白桦林里等了整整七天,每天画一幅她的肖像。”
“很美的爱情故事。”宋幕繁轻声说。
“结局却不那么美好。”秦至衡的语气低沉下来,“父亲终究回到了城市,母亲选择留在山里。我小时候在北京和长白山之间来回奔波,两个世界都属于我,又都不完全属于我。”
他走到那棵大白桦树下,指着树干上的一些刻痕:“看,这是父亲当年留下的。这幅是母亲采集野果,这幅是她在溪边取水...”
宋幕繁凑近细看,树皮上的刻痕已经随着岁月变得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人像和场景的轮廓。这些简单的线条充满了情感,记录着一个艺术家对心爱之人的深情。
“三年前确诊后,我回到这里,在母亲安息的地方做了决定——不再在两个世界间徘徊,选择完全属于这片土地。”秦至衡抚摸着树干上的刻痕,“就像这些白桦树,深深扎根于雪土之中。”
宋幕繁忽然明白了他选择长白山的原因。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妥协,更是一种回归和继承。
两人在墓碑前静坐片刻。秦至衡从背包里取出保温壶,倒出两杯热茶。
“她喜欢喝雪茶,”他递过一杯给宋幕繁。
茶汤清澈,带着淡淡的松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苦味。宋幕繁小口品尝,感觉温暖从内而外蔓延开来。
“能给我讲讲你母亲的故事吗?”她问。
秦至衡望着远方的雪山,眼神变得柔和:“她是个坚强的女人,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难。她熟知山里的每一种植物,能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会唱古老的鄂伦春民歌...”
他讲述着童年与母亲在山中度过的时光,如何采集野果蘑菇,如何在暴风雪中寻找走失的驯鹿,如何围着篝火听母亲讲述族人的传说。
宋幕繁听得入神,仿佛看到一个勇敢的山地女子和她的孩子在白桦林中穿梭的身影。
“母亲去世前,唯一的要求就是葬在这里。”秦至衡的声音低沉下来,“她说这样就能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山上的人们。”
一阵山风吹过,白桦林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他的话。
阳光穿过枝案,在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宋幕繁忽然注意到不远处的一棵白桦树下,有几个手工雕刻的小木偶,已经被风雪侵蚀得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是动物和人的形状。
“那是...”
“山里孩子们放的。”秦至衡解释,“传说中,守护山林的女神会保护所有真诚的心愿。孩子们会把愿望刻在木偶上,放在这里。”
他走过去,小心地拂去木偶上的积雪。宋幕繁看到最小的那个木偶上刻着一行小字:“希望爸爸的咳嗽好起来。”
“你相信这个传说吗?”她问。
秦至衡沉默片刻:“我相信她的精神确实守护着这里。至少,”他轻轻按了按胸口,“每次来到这里,我的呼吸都会顺畅许多。”
回程路上,阳光开始西斜,林中的光线变得柔和。秦至衡的步伐明显慢了下来,呼吸声也更加沉重。但他拒绝休息,只是偶尔停下来吸几口氧。
“我们慢点走,”宋幕繁担忧地说,“不用着急。”
秦至衡摇头:“太阳下山后气温会骤降,你的装备不足以应对极寒。”他勉强笑了笑,“我熟悉这条路,能把握好时间。”
果然,当他们走出白桦林,看到雪松小筑的屋顶时,最后一缕阳光正从山脊消失。寒冷随着夜幕降临而迅速笼罩山林。
回到温暖的屋内,秦至衡几乎立刻瘫坐在门廊的长椅上,脸色灰白,呼吸急促得令人心惊。宋幕繁急忙帮他取出氧气面罩,又跑去厨房倒热水。
林姨见状,熟练地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药盒,拿出两粒药让秦至衡服下。
“每次去白桦林回来都这样,”林姨小声对宋幕繁说,“明明身体受不了,偏要常去,劝也劝不住。”
宋幕繁替他解释,“这次是我请他带我去看看的,不怪他。”
林姨叹气,“你们这些年轻人呀...”
服药后,秦至衡的呼吸逐渐平稳,他抱歉地笑笑:“吓到你了,每次走远路都会这样,休息一下就好了。”
晚餐后,秦至衡的精神好转许多。两人坐在壁炉前,他拿出一个老相册。
“想给你看看她的照片。”他翻开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穿着传统服饰的年轻女子站在白桦林中,笑容灿烂如阳光,眼神坚定而清澈。
宋幕繁被照片中女子的美丽和气质震撼:“她真美。”
“很多人都这么说,”秦至衡温柔地抚摸照片,“但她从不在意外表。她常说,长白山的女人美在骨子里,像白桦树一样柔韧而坚强。”
相册里还有许多秦至衡童年的照片——在白桦林中玩耍,跟着母亲采集山货,坐在驯鹿拉的雪橇上...
“这是最后一次和她在一起过的春节。”秦至衡指着一张照片说。照片上,少年秦至衡和母亲站在雪松小筑的原址上,背后是一栋简陋的木屋。
“雪松小筑的前身?”
秦至衡点头:“她生前住的小屋,我后来扩建改造成了现在的民宿。”他翻到相册最后一页,是一张效果图,“我想把这里建成一个能让都市人静心的地方,就像她曾经为我创造的那样。”
宋幕繁看着眼前这个男人,忽然理解了他的坚持和选择。不是逃避,而是回归;不是放弃,而是继承。在这一刻,宋幕繁明白,长白山的冬天给予她的,将远超过她最初的期待。而她和秦至衡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晚间,宋幕繁抚摸着日记本扉页,笔尖流泻出心事:
"抵达长白山的第九天。见到了秦至衡母亲的安息地,终于理解他选择留在这里的意义——不是逃避,而是回归与继承。他像那些白桦树,在严寒中坚守,柔韧而坚强。开始思考,所谓冒险,不是去寻找新奇,而是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写完日记,她推开窗户。夜空清澈,繁星如织,远处白桦林的轮廓在月光下若隐若现。
在这一刻,宋幕繁感到自己与这片土地,与那个坚守在此的男人,产生了某种深刻的联结。而她不知道的是,这联结将改变她此后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