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深夜的深城湾,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却并非全然沉睡。远处海面倒映着摩天楼群稀疏的灯火,近处高级住宅区的窗户零星透出光亮,像散落在巨大棋盘上的星子。
冷白月光与城市霓虹在墨蓝色天幕上交战,最后妥协成一种混杂不清的灰调,洒在别墅顶楼的私家阳台上,恰好将穿着宽松丝质睡袍的杨橙裹在其中。
她斜倚在冰冷的玻璃栏杆上,指尖无意识地捻动着睡袍的系带。更深露重,晚风带着南国特有的、湿冷而黏腻的潮气,悄无声息地钻入衣物纤维,她却仿佛浑然未觉。
这方静谧的空间,成了她此刻唯一的避风港,暂时将那个名为“婚姻”的巨大未知隔绝在外。然而她知道,这只是短暂的逃避。思绪如同挣脱了缰绳的野马,不受控制地奔向那被刻意尘封的幽暗隧道——她名为“十八岁”的青春祭坛。
那段岁月,对她而言,绝非明媚阳光下的肆意奔跑,更像是被囚禁在无尽的、灰蒙蒙的浓雾之中。
记忆中的校园走廊,人来人往,笑闹声不绝于耳,但对她而言,这些声音隔着厚厚的毛玻璃,模糊而遥远。她记得自己是如何在巨大的空虚和窒息感中挣扎求生。
她选择了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成为图书馆永不熄灭的孤灯,啃噬着艰深的经济学大部头、繁复的数学模型、冷酷的金融法则。书本坚硬冰冷的触感、白纸黑字的绝对理性,是她在那片灰色汪洋中唯一能抓住的浮木。“逃离”——成了深植骨髓的本能,驱动着她每一寸疲惫的神经。
逃离压抑的家庭空气,逃离那些她无法回应的热情目光,逃离这个让她觉得陌生又充满敌意的世界本身。
那时的她尚不知道,那种如影随形、蚀骨销魂的低落与绝望,并非仅仅源于性格的“孤僻冷漠”,而是名为“抑郁症”的黑色巨兽正一点点吞噬着她的灵魂。
直到后来,她才在精神科医生那张略显疲惫却清晰冷静的脸上,听到了宣判。是的,宣判。世界在她眼中失去了色彩,只剩下深浅不一的灰色。
蓝天是灰的,绿叶是灰的,甚至笑容也是灰的。更可怕的是,这“灰色”并非视觉的丧失,而是情感体验的崩塌。感知快乐的阀门锈死了,巨大的悲伤和绝望却像永不退潮的海水,随时能将她彻底淹没。
阳光明媚的日子,反而让她觉得讽刺与疲惫。轻生的念头如同伺机而动的毒蛇,在每一个辗转反侧、意识模糊的深夜或清晨悄然爬上心头。手腕内侧那些新旧交叠、最终被长久衣物遮盖的浅浅疤痕,是那段黑暗时光最沉默也最触目惊心的注脚。她将自己彻底封闭起来,心门上了重重的枷锁,锁眼已被铁锈堵死。
一切情感的联系都是致命的绳索,拒绝所有关心,抗拒任何靠近,爱情?那更是遥不可及、也毫无意义的奢侈消耗品,是她病弱的心房绝无可能承担的负担。
求生的本能并未完全泯灭。
在医生的建议和微弱的自省驱使下,她开始了艰难的自我修复。
心理学典籍堆满了床头,《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手册》、《情绪障碍的结构化治疗》……这些冷冰冰的术语构成了她对抗内在风暴的武器库。她强迫自己识别扭曲的认知,记录每天的微小进步,练习呼吸以锚定在当下。
过程缓慢、痛苦,时常伴随着绝望的反复。如同在密不透光的矿井底部,独自挥舞着笨重的镐头,一厘一厘地向着未知的光源掘进。一点一点,她的世界开始被小心翼翼地重新着色,浓度很低,色调依旧偏冷,但至少不再是那片令人窒息的、毫无层次的死灰。
如今的她能够勉强维持工作的运转,能够理性地分析市场波动,能够对助理下达清晰的指令,甚至在社交场合戴上应对自如的面具。
状态确实“好转”了,在旁人眼中,她已是事业有成的金融精英,冷静自持,逻辑分明。
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份平静有多脆弱。深入骨髓的疲惫感如暗涌,不曾真正平息。维持表面的稳定运转,已经耗尽了她的心力。对情绪的感知仍如隔着一层厚厚的、浑浊的凝胶,爱与喜悦的核心似乎被永久地冻结在冰层之下。
在这样的精神底色下,她清醒地认识到:婚姻?建立一段需要高度情感投入和能量交换的、被法律契约紧密捆绑的亲密关系?这无异于将刚刚浮出水面的她再次推向未知的惊涛骇浪。
爱人?承担起另一份人生轨迹的重量,回应炽热的期待?光是想象,就已经让她精密的神经末梢发出尖锐的警报。
风险收益比严重失衡。
她不想成为任何人生命中的风险敞口,更无力做一位合格的“船员”,去应对爱情婚姻这艘注定颠簸的船。那份自知之明在冷静得残酷:她不合适。至少现在,远远不合适。
失眠是这段脆弱康复期永恒的伴侣。此刻,凌晨两点的清醒与窗外城市的沉默格格不入。
胸腔里空落落的感觉驱之不散,仿佛连心都融进了这片夜色之中。她放弃了在床上徒劳的挣扎,起身回到客厅。目光无意间扫过书柜,最终定格在那本硬壳封面的专业书籍——《期权交易策略》上。
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气息,数字的冰冷逻辑,公式的精密美感,这一切带来的安全感,远胜过任何催眠药或空洞的鸡汤。
她抽出书,盘腿坐在地毯上,就着落地灯专注的光线,翻开了熟悉的章节。书页在指尖沙沙作响,如同抚慰灵魂的呓语。并非因为困倦,而是大脑需要熟悉的、可控的思维运动来对冲情感的波澜。目光迅速在描述“黄金期权”的页面聚焦。
半年前的精准操作瞬间在脑海中回放。
那是一个需要高度胆略与极致缰绳并存的决策时刻。美联储暧昧不明的鹰鸽倾向、中东局势的骤然紧张、实体金需求与投机资金的微妙博弈……各类信息流交织汹涌。普通投资者只看到金价单边上涨的诱惑,她却敏锐嗅到了隐含波动率的异常飙升(Implied Volatility, IV)所预示的市场恐慌和非理性溢价。
经典的买入跨式(Long Straddle)策略在大多数教科书里只是基础模型,但在那一刻,却是她大脑飞速计算后选中的最佳武器。
她清晰地计算出合适的行权价(Strike Price),精确地预算在delta趋于中性、gamma值即将带来最大风险/收益比的黄金窗口(通常行权价接近当前市场价格时),果断部署了等量的看涨期权(Call Option)和看跌期权(Put Option)。
后续的价格狂飙验证了她对波动性爆炸的判断。无论方向如何(最终金价在基本面支撑下大幅上涨),那份因巨大市场情绪而产生的、远超历史水平的波动率溢价(Volatility Premium),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她的账户利润。
她精准地依据波动率锥(Volatility Cone)和Vega值的衰减规律,在隐含波动率(IV)达到历史高位、但市场情绪略有缓和迹象时,果断平仓了结盈利。风险被严密计算,收益远超基准。期权工具的精准定向打击和高杠杆效率,让她着迷。“风险可控,收益可期”——期权像一个冰冷的、精密的、可按她意志自由组合的武器库,远比人心或爱情更易预测,也更值得信赖。
她对这套工具的爱不释手,正是源于它对不确定性的精妙驾驭和她自身对可控感的病态渴求的完美契合。风控(Risk Management)不再是程序规则,而是如同氧气之于深海潜水者般存在:每一笔交易前对希腊值(Delta, Gamma, Vega, Theta)的实时监控,压力测试下潜在的最大回撤(Max Drawdown)预演,止损点(Stop Loss)的计算设定,都是确保她在金融市场这个更危险却也更“可控”的海洋中安全航行的关键。
轻轻合上书页,指尖感受着书脊坚硬的棱角,杨橙的目光投向虚空。
杨成的面容又一次清晰地浮现脑海。那个在高中时代就敢于在人群中毫不掩饰地、用近乎灼人的目光凝视她的少年。
那份大胆炽热,曾让她惊恐得像被强光刺伤的夜行动物,只想狼狈逃窜入更深的黑暗。
谁能想到,命运的轨迹如此曲折离奇?多年后,经历世事浮沉,灵魂各自伤痕累累,兜兜转转,在彼此最意想不到、也最不合时宜的时刻,他们竟被抛入了一段如此仓促又沉重的婚姻关系中。想起自己那天的“约法三章”,冷静得近乎刻薄:
婚姻关系暂不对外公开:像处理一笔高度敏感的机密交易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市场噪音。
经济独立,婚前协议(Prenuptial Agreement)必须签订:财产归属、股权分割界定清晰,如同公司章程对股东权利的保护。
严格避孕,不要孩子:这是她情感账户中绝不可能承担的巨额负债(Liability),也是对潜在生命的最大负责。她不敢想象自己的基因和精神状态可能带来的风险。
杨成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他那句平静的“好”,在她心里投下的涟漪远比自己预期的要大,带着一丝苦涩的涩感。
如此干脆利落的应允,是理解?是尊重?还是某种程度的……他也并不真的信任这场婚姻的实质?或者只是一场关于“溢价”的、心照不宣的交易?
杨橙习惯了多年的独居生活。
一个人的空间,规律而绝对可控的生活节奏,是她赖以维持精神均衡的堡垒。
突然插入的杨成,像是一个闯入她精心计算的算法中的巨大变量。
别墅里他的剃须刀气味,衣帽间他熨帖的西装袖口,甚至浴室镜面上偶尔残存的水汽……这些极其日常的痕迹,都在不断提醒着她“失序”的存在,侵蚀着她辛苦重建的心理边界。
她努力调整,像个生硬的实习生重新学习操作规则,每一次适应都耗神费力。所谓的“生活磨合”,在她看来,远比应对公司年度审计复杂沉重得多。
她从书架上另一侧抽出一本封面素净的随笔——《我的生命哲学》。李银河的文字向来锋利直白。她翻到关于爱情论述的部分,手指划过那些直抵人心的句子:
“爱情是一种精神病。一旦染上,轻则飘飘欲仙,重则茶饭不思,智商直线下降,完全不能用理性解释。”“它让人心甘情愿地飞蛾扑火,明知道可能粉身碎骨,却依然沉溺在那瞬间的辉煌里无法自拔。”“那种无法自控的狂热迷恋,是人类情感最极致、最纯粹也最危险的体验。”
这些描述,让杨橙眉心不自觉地蹙紧。她承认李银河的洞察力,但字里行间所描绘的那种疯狂、非理性的激情状态,是她全然陌生的领域。
她的人生字典里,“失控”等同于风险敞口,等同于灾难的前兆。她从未体验过那种蚀骨销魂、忘乎所以的感觉。记忆的碎片里,青春期唯一一次与“悸动”相关的瞬间,或许就是高中时回头撞见远处杨成那过于专注的目光时,心口一闪而过的、短暂的、带着强烈惊吓的异常搏动,随即被更强烈的逃避欲望覆盖。
那种被文学艺术渲染得无比美好的“爱”,她只在旁观者的角度窥见过。
李银河似乎还带着某种冷眼旁观的智者般的洞彻:
“爱情具有强烈的‘错觉’属性。它在荷尔蒙、距离、想象力的三重催化下,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给对方罩上一层无比绚烂的滤镜(Filter),自动屏蔽了所有不符合预期的瑕疵。”“然而,当感情的温度渐退,或者踏入了婚姻(Marriage)这座需要柴米油盐的围城时,‘祛魅’(Disenchantment)便不可避免地发生。朝夕相处像是一块巨大的磨砂纸,一点点将那层美好的滤镜打掉、磨平,将光环下最真实的、也许斑驳不堪的彼此彻底暴露出来。”
“滤镜……”杨橙喃喃自语,指尖用力按着书页,几乎要留下印痕。这个词精准得让她心惊。如果没有那层“滤镜”,没有那因盲目情感和虚幻想象而蒙上的、过滤掉不悦信号的纱,真实的相处会是怎样一副图景?
丑陋?乏味?甚至……狰狞?她太熟悉人性的脆弱与幽暗,深知在温情的表象之下,潜藏着多少自私、算计、焦虑和不耐。若爱情的本质不过是化学与想象共同编织的短暂幻觉,当幻觉消散,那些因滤镜美化而被忽视的现实硬结又该由谁来吞咽消化?
难道,她和杨成的婚姻,正是建立在褪去滤镜后的真实废墟之上?他们之间没有炽烈的迷恋,没有浪漫的玫瑰色憧憬。
她是抱着规避风险、寻求合作与喘息的心态踏入的;他呢?是因为那虚幻的“溢价”认定,是出于某种未解的执念,还是仅仅因为她也恰好成为了他当时反击家族压力的工具?
如此冷静、现实甚至带有几分荒诞作为基石的结合,是不是反倒避开了由虚妄高空跌落的巨大心理落差?或者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提前一步,直接站在了“祛魅”后的真实荒原之上?
如果是这样,他们又该依据什么,在这片真实或许还带着硝烟味的旷野上长久地同行?
那份曾经驱使杨成在高中执着追寻她的“溢价”,那份让她在病痛与绝望中还能挣扎前行的核心价值,是否能在这场毫无幻想可言的现实婚姻中,成为抵御岁月风霜与琐碎磨砺的支撑点?
风突然大了一些,吹乱了杨橙额前的碎发。远处的海面上,几艘晚归的渡轮亮着明灯,孤独地划破黑暗。城市的声浪在凌晨三点的寂静中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背景音,如同永不疲倦的低频嗡鸣。
她抱着双膝,下颌抵在膝盖上,长久地凝视着那些如同海中灯塔般的光点。问题盘桓在心头,沉重而找不到出口。
她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无意间读到的一首小诗,也许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片段?具体词句早已模糊,但那种意境却异常鲜明地刻在脑海深处:
如同两棵独立的树,在风暴中相互守望,却不匍匐于对方的荫蔽;根须在土壤下悄然交汇,养分在沉默中悄然传递;枝干各自向着穹苍伸展,却在某个高度,枝叶轻触,共同分担着雷霆与雨露。
这画面带来的震撼,超越了所有关于爱情的浪漫描绘。
那种静默的陪伴,那种在各自成长中不牺牲独立性又能相互支持的力量感,那种平等相依的温柔姿态,才真正触动了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连接却极度畏惧依附的脆弱角落。
它不疯狂,不盲目,没有璀璨的光环,却蕴含着一种更持久、更深邃、更贴近真实生命的联结力量——在各自保持完整的前提下,分享风暴的洗礼和阳光的温度。
“平等相依……”杨橙轻声复述着这四个字。
这与期权交易的组合策略有着某种奇妙的相似性。就像她精心设计的期权组合,既对冲了风险敞口,又在波动中精准捕捉盈利机会,相互平衡,形成一种动态的、可持久的稳定结构。
她和杨成,真的能做到吗?在这段建立在祛魅后废墟、且由理性契约(婚前协议)所界定的婚姻里,这微弱的期待是否只是一厢情愿的奢望?
阳台的夜风吹得手臂冰凉。杨橙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不仅是身体的困乏,更是灵魂深处那份挥之不去的困惑与孤寂。对于未来,对于杨成,对于这场婚姻,疑问如同深海里层叠的暗涌,找不到明亮的答案。
但至少在此刻,这首无意中照亮心灵的诗句,如同窗外渡轮上那明灭的灯火,在深沉的夜色中,给她带来了一丝模糊的、关于“另一种可能”的微光,虽不明朗,却也并非全然的绝望。
她慢慢站起身,伸展了一下僵硬的腰肢,转身离开冰冷的栏杆,重新投入别墅内那尚未完全习惯的、带着另一个男人气息的暖光之中。
前方路依旧浓雾弥漫,她唯有紧握住内心那份对于“平等相依”的微弱祈愿,步步前行,像个高度警惕的Risk Manager(风险经理),在真实的迷局中,谨慎地试探着可能的稳态结构。
夜深,未眠的不仅是一个面对婚姻的女子,更是一个在精神荒原与情感博弈中不断推演、试图求解人生风险控制最优解的孤独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