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雨季的守护 ...
-
雨季比往年早了半个月。清晨的雾像一层湿冷的纱,把整座鼓寨裹得严严实实。
连日的暴雨让河水暴涨,山路泥泞湿滑。傍晚,村里的广播突然响起,通知大家做好撤离准备。
阿黎和沈清和对视一眼,几乎同时说出口:“先去山洞。”
他们抓起雨披和绳索,冲进了雨里。
通往山洞的小路已经被泥水淹没,每走一步都要陷下去。
洞里潮气逼人,水滴从岩缝中不断落下,“听风”的鼓面在潮湿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沉闷。
“先擦干,再固定。”阿黎边说边用干毛巾一点点擦拭鼓面。
沈清和则用雨布和绳索将鼓身牢牢包裹。就在他们准备将鼓抬出山洞时,洞外突然传来一阵轰鸣——泥石流下来了!
他们当机立断,将“听风”移到一块凸起的岩石后躲避。
几分钟后,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他们不敢耽搁,立刻将鼓抬出了山洞,向着地势更高的鼓楼转移。
一路上险情不断。
一处小路被落石堵住,他们合力将石头挪开;前方的河面突然涨起,他们在一位老乡的指引下,绕到了一条更高的羊肠小道。
雨水顺着雨披的边缘流进脖子里,冰冷刺骨。阿黎忽然脚下一滑,身体向前倾去。
“小心!”沈清和一把抓住他的手腕,两人重重地摔在泥地里。
“我没事。”阿黎抹了把脸上的泥,咧嘴一笑,“继续走。”
在几位村民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将“听风”安全安置在了鼓楼内。
看着鼓身上还在滴水的雨布,阿黎和沈清和这才松了一口气,几乎是同时瘫坐在地上。
暴雨持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雨终于停了。
村民们陆续来到鼓楼前,看到安然无恙的“听风”,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
为了感谢祖先的庇佑,全村人在鼓楼前举行了一场简单的祈福仪式。
阿黎拿起鼓槌,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下了第一声。
咚——
鼓声沉稳而有力,像是在告诉所有人:家还在,我们都在。
沈清和在一旁用录音机仔细记录,他注意到,经历了这场风雨,“听风”的音色似乎更加温润了。
这场危机,也让“听风”项目获得了更多关注。
县里的□□门主动联系他们,希望合作建立一个“鼓文化生态博物馆”,永久保存和展示鼓寨的文化遗产。
这个消息让他们备受鼓舞。
“这是一个机会,”沈清和说,“我们可以把档案做得更完整,让更多人听到‘听风’的声音。”
“也让寨里的孩子们有一个可以了解自己文化的地方。”阿黎补充道。
他们立刻开始了忙碌的筹备工作。
首先是完善档案。他们为每一面鼓建立了更详细的“身份卡”,记录其尺寸、材质、音色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其次是修复防水。他们对鼓楼和工作室进行了全面的防水加固,还在山洞外修建了一条简易的排水渠。
最后是抢救文物。他们修复了一本破损的老乐谱,并成功将其数字化。
当他们在鼓楼前试奏这段几乎失传的鼓点时,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感动。
忙碌的日子里,他们的感情也在悄然升温。
一天夜里,雨又下了起来。沈清和看着窗外的雨,对阿黎说:“我们以后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在一起,就一定能扛过去。”
阿黎紧紧握住他的手:“嗯,我们一起守护‘听风’,也守护我们的家。”
雨季渐渐过去,鼓寨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听风工作室”的灯每晚都会亮到很晚。灯下,两个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重叠在一起,像是在告诉世界:他们会一直这样并肩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