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第二天 第十八章 ...
郑晓天带着八位搜救队员,姜斌带着四位干警,外加训导员和搜救犬,一行十五人,一辆警车、一辆救援车,从芒梆镇出发,直奔临澜江丽素族自治州。还有一辆警车留在原地待命。
姜斌坐在头车带路,郑晓天的车紧跟其后。他坐在副驾,望着车窗外,脑海中反复回放着上车前的一切。想到屠教授可能已经遇难,心绪难以平复。
在妻女失踪后的五年里,郑晓天的生活就只围绕着一件事——进山寻人。然而,深山里危险重重,他曾数次命悬一线。最凶险的那次,是屠柊杨救了他。
那是在曦崖山南段的一个深谷地带。那天,两名苍岭救援队队员正在搭救一名登山客。那一带雪坡陡峭,风势强劲,直升机很难找到降落点。救援队员爬到山坡的一个凹陷处,靠近担架,正准备协助伤员登上直升机。突然,一阵强风横扫机尾,主旋翼角度偏移,从附近的花岗岩上方切过,一块如篮球大小的岩石滚落下山。
其中一位救援队员立刻大喊:“落石!落石!落石!”
此时,正走在半山腰的有两人——前面是郑晓天,后面是屠柊杨。郑晓天没听见山上的喊声,屠柊杨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声音,他猛然抬头,只见一个灰球般的巨石正沿山壁疾速下坠。
屠柊杨来不及多想,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抓住郑晓天的背包,猛地将他往右手边的树丛里拉倒。不过两秒,两人眼睁睁看着那块巨石从脚边轰然滚落,心中不禁一凛,冷汗直冒。
郑晓天就是这样认识了屠柊杨。后来他们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那就是王森。
两人都喜欢跟着屠柊杨在深山里识植物,辨植物。因为屠教授认得的每一种植物,都在诉说一个关于生命演化的传奇:从眼前的一朵小花,到一亿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盛开的第一朵“辽宁古果”;从脚边的一株小草,一直追溯到三十亿年前生命起源中的蓝藻与叠层石。
亲近大自然,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纳入到更宏大的时空中,视自己为人类演化链条中的一环。在宇宙的无垠中,化解生命里最痛苦的记忆。
当一个人真正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心反而会变得更宽阔;生活,也就没那么痛苦了。慢慢地,郑晓天从大自然和屠教授身上重获了力量。他加入了苍岭救援队。他不仅想找到妻女,更希望为更多的家庭找回他们失散的亲人。
郑晓天一边回忆着,一边注意到车队已驶入临澜江丽素族自治州的盘山公路。
“原来我们要来的是这个地方!”他心里一动。
车队从海拔七百多米的河谷,一路盘旋而上,抵达海拔三千二百多米的风雪垭口。众人下车后,整理装备,开始徒步上山。
郑晓天与姜斌走在队伍前面,带着众人穿行在茂密的竹林中。西风将步道两旁低矮的箭竹吹打得呼呼作响,薄韧的竹叶打在脸上,隐隐刺痛。
队伍行进了四十多分钟,海拔越来越高,地面残留的积雪增加了行进的难度。不过,早春盛开的杜鹃让队伍暂时忘记了寒冷。
郑晓天对这一带最为熟悉。他和王森、老李、屠柊杨,以及他们的另一位朋友每年会来这个地区观鸟赏花。三千二百米以上的主要植被,除了箭竹灌丛,便是杜鹃灌丛。其中那名为“火红杜鹃”的大红色花种,是曦崖山开得最早的杜鹃之一。
更为罕见的,是专为适应高海拔杜鹃林而生的火尾绿鹛。这种羽色如绿宝石般的鸟类,只能在这个高度被观测到。除此之外,绽放各异、种类繁多的杜鹃花,以及为它们传粉的太阳鸟、凤鹛、绿鹛、柳莺,也一并构成了曦崖山系,乃至整个九嶂山系高海拔林缘的代表性生态景观。
郑晓天一边走,一边观察周围,忽然意识到不对劲。他心中一凛:这是……要去王森的那个木屋?
————————————————————————————————————————————————————
曦崖山·生命考古志 01|从一朵小花,到三十亿年前的蓝藻与叠层石
曦崖山的林下灌丛中,有无数不知名的小花。有的在春雪未尽时悄悄绽放,有的在七月雷雨之间骤然消散。它们渺小、低矮、短暂,但每一朵,都带着远古的回声。
植物是时间的容器。在曦崖山的高寒地带,那些在海拔3200米以上挣扎求生的物种,其实是亿万年演化的幸存者。屠教授曾说:“你脚下那株不起眼的小草,它的祖先可能早在人类诞生前数亿年,就已经生长在地球上。”
他喜欢从眼前的一朵花讲起,然后引出一亿年前那片盛开着“辽宁古果”的远古森林。辽宁古果,是被认为地球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它第一次让花成为进化意义上的器官。再往前追溯,是更为原始的蕨类与裸子植物,是桫椤,是苏铁,是远古阳光下无声展开叶片的绿色拓荒者。
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深处——更准确地说,是更早处——便会看见蓝藻与叠层石的世界。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建筑师”和“气候工程师”。三十亿年前,蓝藻开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为后来的复杂生命准备了呼吸的环境;叠层石则像天然的时间笔迹,把远古水体与微生物活动刻进岩层之中。据说,在曦崖山石灰岩地带,也曾发现过类似的化石痕迹。
这些生命形式没有语言,却以另一种方式叙述着时间的尺度。它们把时间从“年”拉伸到“亿年”,让人在它们面前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渺小。也正因如此,它们成为某些人疗愈之路的一部分。
郑晓天曾说,亲近大自然让他得以“把自己纳入更宏大的时空中”。这是他在经历家庭失落后重建秩序的方式。不是遗忘,而是置换。把个人记忆交由地球深层的时间去承载;把情绪的波动放进三十亿年演化曲线的末端。这不是消解痛苦,而是一种视角的变换。
如果说人类是演化枝干上的一段新芽,那么植物,就是这个世界的年轮。它们活在我们之前,也会活在我们之后。它们以不动的姿态,见证每一次风起、雪落、生灭与更迭。
而那一朵小花,就在脚边轻轻开放,不慌不忙。
————————————————————————————————————————————————————
曦崖山自然志 03|火尾绿鹛与高山杜鹃林的共生风景
三千二百米以上的曦崖山南段,是一年之中最晚苏醒的地方。风雪初融,箭竹披霜,地表的残雪还未完全消退,杜鹃却已经悄然绽放。
这是一种节令错位的美——当低海拔的花早已凋谢,高山的灌丛才慢慢吐出色彩。而在这些早春盛开的“火红杜鹃”之间,有一种绿色的火焰正在跳动——火尾绿鹛(Huet’s Fulvetta)。
这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小型山鸟,羽色仿佛浸染了碧玉与春露,在阳光下泛出微光。牠们只栖息在这一带高寒杜鹃灌丛与箭竹之间,不能下行,也不会上行。牠们的存在,就像一种生态海拔的“等高线”。
火尾绿鹛不是独自存在的。它们在春季成对或成群出没,与太阳鸟、凤鹛、柳莺等小型鸟类一起,在杜鹃花间跳跃、鸣叫、觅食,也在无意中完成着植物世界的另一场春之工程——传粉。
曦崖山的高山杜鹃种类繁多,有的生长得如灌木丛,有的则瘦小匍匐,花色从深红到淡粉再到雪白,彼此掺杂,宛若山脊上的织锦。而这些鸟类,像不知疲倦的织工,在花丛与山影之间穿梭。
在这样的生态缝隙中,人类的步伐显得渺小。一行人走过山道,踏雪寻径,林间的鸟鸣与花香混合成一种高原森林特有的气息。而对一些人来说,比如郑晓天,比如王森,这里不仅是自然保护区,更是人生记忆的重启点。他们在花与鸟之间重构时序,在广袤山林里重新安放过往。
火尾绿鹛不会说话,但它留在这里,是因为这里的温度、坡度、风向与花期正好;它活在这座山的节奏里,像是一种无言的忠诚。而人与自然真正的相遇,大概也不过如此。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这本小说我已经写完了,共102章。争取每晚能来连载两章!虽然没人看,但我写得挺爽。写到差不多20章左右后,故事与人物就开始自然地朝前发展了。写到第100章,我被人物结局感动地大哭。写书过程中收获很多。哈哈哈,希望能遇到跟我一样喜欢这个故事的你呀~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