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晨光与方程式 ...

  •   新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清晨,林见屿比平时更早醒来。冬季的晨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他静静地躺着,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感受着新学期带来的微妙期待。

      寒假的密集补习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思维更加敏锐,解题速度更快,但同时也带来了更深的疲惫。

      抑郁症像是一层薄雾,始终笼罩着他的意识,但在专注学习时,那层雾会暂时变薄,让他得以窥见清晰的思维轨迹。

      他起床服下药片,那种熟悉的苦涩在舌尖蔓延。然后他整理书包,仔细检查每一本教材和笔记。

      这种井然有序的准备能给他一种掌控感,在这个大部分时候都感觉失控的生活中,这一点点掌控至关重要。

      走进教室时,晨光正好洒在他的座位上。令他意外的是,叶栖迟已经坐在那里,面前摊开着一本厚重的物理竞赛题集。

      “早。”叶栖迟抬头打招呼,眼下有着淡淡的阴影,“寒假最后那道题,我想出了另一种解法。”

      林见屿放下书包,接过叶栖迟递来的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和推导过程,字迹工整而有力。

      “用微积分?”林见屿仔细看着。

      “嗯,这样更简洁。”叶栖迟的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你看这里...”

      早自习的铃声打断了他们的讨论。班主任李老师走进教室,宣布了新学期的安排和即将到来的数学竞赛。

      “这次竞赛的成绩将直接影响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李老师的目光在教室里扫过,最后停在林见屿和叶栖迟身上,“希望同学们全力以赴。”

      课间,李薇凑过来:“听说这次竞赛全国前五十名可以直接拿到顶尖大学的面试机会,你们压力大吗?”

      叶栖迟笑了笑:“尽力而为吧。”

      林见屿注意到叶栖迟的手指又不自觉地敲打着桌面,那是他紧张时的习惯动作。

      新学期的课程明显加大了难度。数学老师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补充了大量竞赛级别的拓展内容;物理课的实验报告要求更加严格;语文课的阅读量几乎翻了一倍。

      林见屿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所有知识。在课堂上,他的笔记永远是最详细的;在自习课时,他的专注力几乎无人能及。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仅是为了竞赛,更是一种生存策略——在思维的巅峰,抑郁症的阴影会暂时退却。

      午休时分,他通常会在图书馆度过。那里安静的氛围让他感到安心,书页翻动的声音和笔尖划纸的细微声响组成了一首宁静的交响曲。

      一天,周彦在图书馆找到他:“好久不见,新学期怎么样?”

      林见屿轻轻合上正在做的习题集:“还好。”

      周彦在他对面坐下:“叶栖迟说你们在准备数学竞赛?”

      林见屿点点头。

      “他很看重这次竞赛,”周彦压低声音,“他父母给他很大压力,希望他能拿到保送资格。”

      林见屿想起叶栖迟那些被按掉的电话,和偶尔流露出的疲惫神情。

      “你呢?”周彦问,“为什么这么拼命学习?”

      林见屿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学习的时候,脑子很安静。”

      周彦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点点头:“艺术创作对我来说也是这样的。在专注的时候,世界会变得简单。”

      下午的物理课进行了一场小测验。林见屿专注地解答着每一道题,将寒假的积累全部倾注在笔尖。

      当他交卷时,发现叶栖迟也刚好完成,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交换了一个眼神。

      放学后,他们常常留在教室自习。有时候是各自埋头苦读,有时候会讨论难题。

      在这种日常的相处中,一种奇妙的默契在两人之间建立起来。

      “这道电磁学题,你的做法比参考答案更简洁。”叶栖迟仔细看着林见屿的解题过程。

      林见屿轻轻摇头:“只是思路不同。”

      “不,是更好。”叶栖迟认真地说,“你总能找到最优雅的解法。”

      这种认可让林见屿感到一丝温暖。在他的世界里,肯定总是稀缺的。

      一个周五的晚上,他们为了准备下周的模拟考试,留在教室学习到很晚。

      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教室里只有他们两人和头顶日光灯的嗡鸣声。

      “我有时候很羡慕你。”叶栖迟突然说,手中的笔停了下来。

      林见屿抬起头,有些疑惑。

      “你学习是因为真正喜欢,”叶栖迟的声音很轻,“而我...很多时候是因为必须如此。”

      林见屿思考了一下,轻声回应:“喜欢与否,结果都是一样的。”

      叶栖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说得对。”

      他们继续埋头学习,直到值班老师来催促离校。收拾书包时,叶栖迟的手机又响了,他看了一眼,直接关机。

      “不接没关系吗?”林见屿问。

      叶栖迟摇摇头:“反正又是问学习进度。”

      走出教学楼,寒冷的夜风扑面而来。星空在头顶展开,清晰而遥远。

      “我爸妈希望我学医,”叶栖迟突然说,呼出的气息在冷空中凝成白雾,“他们说这是最稳妥的道路。”

      林见屿安静地听着。

      “但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叶栖迟的声音几乎融入了夜色。

      这个问题太过沉重,林见屿不知如何回答。对他而言,能够正常地度过每一天就已经是胜利,未来的规划像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周末,小姨照例来接他。看到林见屿更加消瘦的脸庞,她心疼地说:“别太拼命了,健康最重要。”

      林见屿摇摇头:“我没事。”

      小姨带他去吃了暖身的火锅,在氤氲的蒸汽中,林见屿难得地放松下来。

      “那个叶同学,你们还经常一起学习吗?”小姨装作不经意地问。

      林见屿点点头:“我们在准备数学竞赛。”

      小姨微笑着:“有朋友一起努力是好事。”

      朋友。这个词在林见屿心中激起细微的涟漪。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朋友”,特别是像叶栖迟这样耀眼的人。

      新学期的第三周,数学老师宣布了班级竞赛小组的名单。林见屿和叶栖迟自然入选,还有另外五名同学。

      从那天起,他们每天放学后要多留两小时进行专项训练。

      训练是艰苦的。题目难度远超平常,有时候一道题要耗费整个下午。

      但林见屿在其中找到了一种纯粹的快乐——那是思维在抽象世界中自由翱翔的感觉,是逻辑与直觉完美结合的瞬间。

      叶栖迟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即使前一晚因为家教课学到很晚,第二天他依然能精神饱满地参加训练。

      但林见屿能看出他笑容下的勉强,能注意到他偶尔走神时的疲惫。

      一次训练课后,其他同学都离开了,只剩下他们两人在教室里整理笔记。

      “你还好吗?”林见屿罕见地主动询问。

      叶栖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看得出来?”

      林见屿轻轻点头。

      “昨晚只睡了四个小时,”叶栖迟揉了揉太阳穴,“我爸找了一套新的竞赛题,要求我一周内做完。”

      林见屿沉默了一会儿,从书包里拿出一本笔记:“这是我对常考题型的归纳,也许能帮你节省时间。”

      叶栖迟接过笔记,仔细翻看着。上面不仅整理了各类题型,还标注了巧妙的解法和常见的错误。

      “这太珍贵了,”叶栖迟真诚地说,“谢谢你。”

      林见屿摇摇头:“互相帮助。”

      走出教学楼时,夕阳正好,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分岔路口,叶栖迟看向林见屿说:“有时候我觉得,如果不是在这种竞争的压力下,我们可能不会成为朋友。”

      林见屿思考着这句话。确实,是学习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那些公式和定理搭建了他们之间的桥梁。

      “但现在,”叶栖迟笑了笑,“我很庆幸我们是朋友。”

      林见屿轻轻点头,心中涌起一种陌生的暖意。

      回到家罕见的没有争吵声,但他没在意,继续投入到学习中。

      数学、物理、化学...各科作业和竞赛准备填满了他的夜晚。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中,他找到了一种存在的意义——不是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而是作为一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睡前,他翻开日记本,写下新学期的感悟:

      “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不仅是寻找答案,更是在寻找自己。在枯燥的重复里,他不仅是坚持,更是在成长。在寂静的孤独中,他不仅是忍耐,更是在等待。”

      合上日记本,他望向窗外。城市的灯光如同地上的星辰,与夜空中的星光交相辉映。

      新学期才刚刚开始,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此刻,林见屿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确定——无论未来如何,他将继续学习,继续前行,继续在这个复杂而美丽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而在这一路上,也许他不再是独自一人。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3章 晨光与方程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