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将落子 ...
-
萧景珩那份关于妥善安置狄戎降部、以示天朝怀柔的奏对,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沉寂已久的朝堂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主战派将领们言辞激烈,斥其“书生之见,怯懦误国”,认为当趁狄戎内乱之际,出兵荡平,永绝后患。而以部分文臣为代表的清流则赞赏七皇子“仁德为先,深谋远虑”,双方争执不下,朝堂每日如同战场。
皇帝高踞龙椅,大多数时候只是静静听着,深邃的目光在争吵的臣子们脸上扫过,偶尔也会在垂首立于末位的萧景珩身上停留片刻,看不出喜怒。这种沉默,反而让局势更加微妙。
处于风暴眼的萧景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下朝回府的路上,他甚至能感觉到一些昔日还算和善的宗室长辈投来的审视目光变得冰冷。五皇子萧景瑜更是几次在公开场合,语带嘲讽地提及“有人不知兵事,却妄议边策,恐被妇人之仁所误”,矛头直指萧景珩,以及他身后若隐若现的卫琳琅。
府邸的书房内,萧景珩烦躁地踱步:“琳琅,他们……他们为何如此反对?我明明是为了边境长治久安着想!”
卫琳琅为他斟上一杯热茶,语气平静无波:“殿下,利益所在,立场不同罢了。主战者,或为军功,或为彰显武力;反对者,亦未必全是出于公心,或许只是不愿见殿下崭露头角。”
她的话一针见血,让萧景珩怔在原地。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朝堂之争,无关对错,只关利害。一种混杂着失望与清醒的寒意,从他心底升起。
“那我们……该如何是好?”他下意识地依赖卫琳琅的判断。
卫琳琅走到窗边,望着院中在秋风中摇曳的枯枝,声音低沉却清晰:“殿下既已落子,便无回头路。此刻退缩,前功尽弃,更会沦为笑柄。唯有坚持下去,让陛下,让天下人看到殿下主张的可行性。”
她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萧景珩:“眼下最关键之事,便是将‘安置呼衍灼’之策,细化成万无一失的章程。何处安置,如何监控,钱粮何来,如何防范其与旧部勾结……桩桩件件,需有详实预案,堵住悠悠众口。这,才是殿下当下最该做,也最能彰显能力之事。”
萧景珩被她眼中的坚定所感染,重重地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不能自乱阵脚!”
在卫琳琅的引导和协助下,萧景珩开始废寝忘食地查阅典籍、咨询(通过卫琳琅的渠道)了解边境情形的低调官员,不断完善那份安置方案。他的认真和逐渐显露出的条理,甚至让少数最初持观望态度的中立派官员,也暗暗点头。
然而,卫琳琅在帮助萧景珩巩固立场的同时,暗地里的行动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她通过隐秘的渠道,将一份经过篡改、夸大呼衍灼部族威胁、并暗示七皇子此举有“养虎为患”之嫌的密报,巧妙地递到了五皇子萧景瑜的心腹手中。
她知道,以萧景瑜的性格和立场,绝不会放过这个攻击萧景珩的机会。果然,数日后的一次御前议事,当萧景珩正在陈述安置方案的细节时,萧景瑜突然发难,抛出了那份“密报”,指责萧景珩的方案存在巨大漏洞,罔顾边境安全,甚至言辞尖锐地暗示七皇子身边有“不明势力”蛊惑怂恿。
这一次,皇帝的脸色沉了下来。他可以容忍儿子们有不同政见,但不能容忍可能的“通敌”或“被利用”的嫌疑。他下令严查呼衍灼部的真实情况,并暂缓一切安置提议。
萧景珩如同被当头棒喝,面对父皇凌厉的目光和兄长咄咄逼人的指控,他百口莫辩,脸色煞白。他求助般地看向周围,昔日那些赞赏他的文臣,此刻也大多噤若寒蝉。
回到府中,萧景珩跌坐在椅子里,浑身冰凉,充满了无力感和愤怒:“他们……他们怎么能如此污蔑!”
卫琳琅静静地站在他身边,没有说话,只是递给他一杯温热的参茶。她的沉默,在萧景珩看来,是与他同甘共苦的支持。然而,在她低垂的眼睫下,隐藏的却是冰冷的决断。
火候,差不多了。
五皇子的攻击,皇帝的疑心,都将萧景珩推到了悬崖边上。现在,需要一场更大的风波,需要一次“壮士断腕”般的牺牲,才能彻底扭转乾坤——不是扭转萧景珩的困境,而是扭转她卫琳琅的命运。
她需要一个人,来承担所有的“罪责”,来平息皇帝的怒火,来证明萧景珩的“无辜”与“被蒙蔽”。而这个人选,没有谁比她这个“来历不明”、“蛊惑皇子”的“身边人”更合适了。
她知道,当调查指向她的时候,就是她最好的机会。她会“被迫”承认一些无关痛痒的“过失”,将五皇子的指控引向“争风吃醋”、“构陷皇子”的方向,从而洗清萧景珩“通敌”的嫌疑。而她自己,则将因此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才人,进入皇帝,乃至所有权势人物的视野。她会成为一个“牺牲品”,一个“忠仆”,更会成为一个……值得被“重用”的棋子。
代价是萧景珩的信任和可能的心碎?不,那正是她计划的一部分。唯有失去,才能让他更快地“成长”,也才能让她更彻底地……掌控他。
夜深了,萧景珩在极度疲惫和沮丧中昏沉睡去。卫琳琅替他掖好被角,指尖拂过他紧蹙的眉头。少年的睡颜依旧纯净,却已染上了权斗的阴霾。
“殿下,”她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如同叹息,却带着铁石般的冰冷,“好好睡吧。待你醒来,你的世界,将截然不同。”
她转身走出寝殿,身影融入浓重的夜色里。棋盘之上,最关键的一子,即将落下。而这枚棋子,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