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情印初试 ...
-
基地深处,一间经过特殊改造、墙壁和地面都刻满静心符文的全封闭训练室内,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陈远盘膝坐在房间中央的蒲团上,双目微闭,呼吸悠长。林博士、苏晓和秦医生站在单向玻璃观察窗外,神情专注地盯着内部监控屏幕和灵能波动读数。
这是陈远首次尝试主动运用“情印”理论进行实践。经过数周的理论学习和模拟推演,在协会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并制定了详尽的安全预案后,他终于获准进行这次高风险的实际操作。
“灵能场稳定,精神波动阈值在安全范围内。”秦医生盯着仪器屏幕,低声汇报,“可以开始第一阶段尝试。”
训练室内,陈远缓缓睁开双眼,目光落在面前矮几上摆放的一件物品——一块光滑的、未经雕琢的黑色鹅卵石。这是林博士选定的实验对象,材质纯净,灵导性适中,易于承载和观察能量印记。
“第一阶段目标:情绪聚焦与能量外放。”林博士的声音通过内置扬声器传来,平静而清晰,“尝试将你此刻的‘平静’与‘专注’这两种相对中性的情绪,高度凝聚,然后缓慢、稳定地注入石块。注意控制强度,避免情绪波动。记住,是‘印记’,不是‘冲击’。”
陈远深吸一口气,排除杂念,将意识沉入内心深处。他回想着冥想时的空明状态,以及每次成功完成训练后那种微小的成就感,努力将这种平和而坚定的心绪提炼出来。共情能力如同精密的触手,开始引导他自身散发出的、微不可查的情绪能量流。
起初并不顺利。情绪能量无形无质,难以捉摸。他要么无法有效凝聚,能量如烟散去;要么心绪稍有起伏,输出的能量就变得杂乱不稳,在鹅卵石表面激起紊乱的灵光涟漪,甚至引得石块微微震颤,显然不符合“印记”的要求。
“能量逸散率过高,频率不稳定。”秦医生报出数据,“需要更精细的控制。陈远,尝试将情绪想象成有形的‘水流’,而你的意识是‘导管’,引导它平缓流淌,而非倾泻。”
陈远调整呼吸,再次尝试。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感受自身情绪的能量质感,如同抚平丝绸上的褶皱,一点点将其梳理、汇聚。渐渐地,一股温和、持续的能量流开始在他意念引导下,缓缓流向掌下的鹅卵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陈远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精神高度集中带来的负担不小。但他能感觉到,那块原本冰冷的鹅卵石,似乎正逐渐吸收着一丝极淡的、属于他的“存在感”。
一小时后。
“能量输出趋于稳定,频率带宽收窄……目标物灵波共振指数出现微弱但持续的偏移!”秦医生的声音带着一丝惊讶和兴奋,“成功了!他做到了初步的情绪能量附着!”
陈远缓缓收回手,长舒一口气,感到一阵虚脱。林博士示意他可以暂停休息。苏晓走进训练室,拿起那块鹅卵石,仔细感知。
“有一种……很淡的温暖和平静感。”苏晓微微点头,“像是被阳光晒过的石头。虽然微弱,但确实存在,而且感觉很‘干净’,没有杂念。这算‘情印’吗?”
“可以算最原始的雏形。”林博士通过通讯器评价道,“情绪能量的定向附着和残留。但离古籍中描述的、能够传递复杂信息甚至蕴含力量的‘情印’还差得远。而且,这种附着能维持多久,是否会被干扰或抹除,都是未知数。”
休息片刻后,第二阶段尝试开始。这次的目标是“情绪读取与追溯”。林博士提供了几件协会收藏的、确认附着有历代主人强烈情绪印记的古物(一把生锈的匕首、一封泛黄的家书、一个破损的玩具熊),让陈远尝试感知其中蕴含的情绪,并逆向追溯其来源和背景。
这一次,陈远的共情能力发挥了优势。他小心翼翼地接触这些古物,瞬间便被各种强烈的情绪碎片淹没——匕首上的决绝与悲伤,家书中的思念与担忧,玩具熊里孩童的无助与恐惧。他需要做的,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分析、剥离、归类这些情绪信息,并尝试与已知的文物档案进行比对。
过程依旧艰难。强烈的负面情绪冲击需要他时刻维持精神壁垒,而追溯来源更是如同在迷雾中寻找蛛丝马迹,极其耗费心神。但他最终还是成功地从家书的情绪印记中,大致推断出了书写者是一位思念远方丈夫的妻子,情绪中饱含战乱年代的忧虑,与档案记录基本吻合。
“感知敏锐,分析逻辑有提升空间。”林博士评价道,“这说明你的共情能力不仅可以用于战斗和侦察,在信息解读和历史溯源方面也有潜力。但切记,接触他人强烈情绪印记时,要保持超然,避免过度代入,否则容易迷失。”
连续高强度的训练让陈远疲惫不堪,但收获的喜悦冲淡了劳累。他对“情印”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有了初步的实践认知。然而,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训练结束后,他找到林博士和苏晓。
“林博士,苏队,”陈远提出设想,“既然情绪能量可以附着在物体上留下印记,那么……是否也可以附着在特定的地点或者……灵波信号上?”
林博士推了推眼镜:“理论上,灵能活跃的地点更容易承载和保留情绪印记。至于灵波信号……这非常冒险。信号是动态的、不稳定的,主动注入情绪能量,相当于改变信号本身的结构,很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甚至……被信号源头反向追踪。”
苏晓立刻明白了陈远的意图:“你想用这种方式……给幽冥司的‘信标’或者他们的通讯信号做标记?”
陈远点了点头:“如果我们能在不惊动对方的情况下,在他们的信号上留下一个极其隐蔽的、只有我们能识别的‘情印’,或许就能反向追踪到他们的位置,或者至少获得更多信息。”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也极其危险。这相当于在敌人铺设的线路上偷偷安装一个追踪器,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林博士沉思良久:“想法很有创意,但技术难度和风险都太高。首先,你需要能精准捕捉并解析幽冥司的加密信号;其次,你需要创造出一种稳定、独特且难以被察觉的情绪‘签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你需要一种能将这个‘签名’无声无息地‘写入’动态信号流的方法。目前我们的技术远远达不到。”
“或许……不需要完全‘写入’。”陈远思考着说,“如果我只是在感知到他们信号的时候,用共情力与之产生极其微弱、特定频率的‘共鸣’,就像调音叉的共振一样,会不会在信号中留下一个短暂的、特征性的‘扰动’?这个扰动本身,会不会成为一种可被我们仪器捕捉的标记?”
秦医生眼睛一亮:“共鸣扰动标记?这个思路……有点意思!如果扰动足够微弱和特殊,确实可能避开对方的常规检测,但又能被我们的高灵敏度设备识别。但这需要对信号结构和共情力频率匹配有极其精深的掌控力。”
“这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而且必须在绝对可控的环境下进行。”林博士最终拍板,“目前阶段,你的重点还是继续夯实基础,熟练掌握物体和地点层面的情印应用。信号层面的探索……列为远期目标,需要更充分的技术储备和安全评估。”
陈远接受了这个安排。他知道欲速则不达。但“情印”这个概念,无疑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看到了共情能力在战斗和侦察之外的广阔应用前景。
就在陈远沉浸于新能力探索的同时,基地的情报分析部门并未放松对外的监控。几天后,一份加密情报被送到了吴教授的案头。
情报显示,在多个历史文化名城,近期都出现了极其微弱的、难以解释的灵波扰动。这些扰动地点分散,强度很低,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存在某种难以捉摸的规律性。更令人不安的是,扰动地点的选择,似乎与当地某些即将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或历史纪念日存在隐约的关联。
“他们像是在……进行某种预演或者标记。”情报分析员在报告中写道,“目标可能不再是单一的灵异地点,而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事件。”
吴教授看着地图上那些被标记出的城市光点,脸色阴沉。如果幽冥司的下一个目标,是选择在成千上万人聚集的场合发动类似榕山镇、但规模和影响远超之前的事件……
他立刻下令,提升所有潜在目标城市的监控等级,并加派便衣侦查员。同时,他要求技术部门,加快对陈远“情印”理论中可能用于预警和追踪的应用方向的研究。
山雨欲来风满楼。陈远在训练室中挥汗如雨,努力提升着自己。他不知道的是,一场波及更广、影响更深的暗战,正在平静的表象下悄然布局。而他刚刚触摸到的“情印”之力,或许将成为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