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第 50 章 ...
-
如果让苏见形容和祁晟接吻的感觉,他会说——窒息。
祁晟就好像一台被设置过的真空泵,正不断攫取,吸干苏见身体里所有的氧气。
感官在黑暗中放大。
不论门在身后关闭的声音,还是相互缠绕的呼吸和吮吸间发出的粘腻的水声,无不清晰。
苏见已经顾不上计较他强盗般的逻辑和造谣式的结论。
太近了。
严丝合缝地贴合让二人间的距离近到了一种前所未有,几乎就要嵌入进彼此身体里的程度。
苏见脸微微仰了一些。
祁晟的吻和他的人一样,没有缝隙,不讲道理,完全不给苏见开口的机会。喉咙深处挤出的含含糊糊词句变成断断续续不连贯地呻吟。
今天不冷,但也绝对算不上热。家里明明没有开暖气,苏见却觉得自己正一点一点,缓慢地融化。
朦胧间,似乎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隔着些距离,闷闷的,不清晰。
是隔壁带孩子的一家四口。
当他们从门前经过,声音也变得清晰。孩子天真的笑声和一门之隔内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苏见听到那家不到六岁的小孩蹦蹦跳跳,大声分享她今天在幼儿园交到新男朋友的事情,和年轻的家长啼笑皆非地:“宝宝,这已经是你第四个男朋友了。”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苏见感受到祁晟在对方家长说出这句话后不明显地停顿。
接着,听到他低低地,近在咫尺的声音:“真烦。”带着一点委屈和不甘,发意有所指的牢骚:“她都有四个。”
终于,苏见将人推开了一点。
微微抬起的眼睛因为缺氧浸满了氤氤水汽,脸很红,发出的声音带着一点力竭的意味,质问:“你没有吗?”
并不凶。
就像一根轻飘飘的羽毛,在祁晟心头撩了一下。
又撒娇。
原本已经打算好,要不惜一切手段骗苏见和他签订的恋爱同意书,因此,被祁晟又一次,无可奈何地做出了放弃的决定。
尽管存在风险,但祁晟思考了一下。一段关系要想长久地进行下去,适当让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苏见可能只是害羞,回答到这个程度已经十分难得。他不应该强迫苏见一定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予回应,对他的情感利益进行承诺和保证。
当然,这很有必要。
不过算了。
他毕竟是苏见。很脆弱,很娇气,动不动就红眼睛,摆出一副随时要哭给他看的样子。
况且,苏见在他打算离开的时候发出的那句挽留,也已经很能够说明问题。
苏见爱他。
毋庸置疑。
既然如此,他何必还要在那些小事情上斤斤计较。万一给苏见造成他很小气这种不实的误解就得不偿失了。
见他盯着自己,一副正在沉思的样子,苏见就知道,祁晟一定又在胡思乱想。
苏见实在不想,也不希望再从祁晟嘴里听到任何诡异的话,同时觉得和他计较来计较去的自己很幼稚。
于是问:“你到底要不要跟我在一起?”
话音落下的刹那,祁晟立刻点头,接着说:“要在一起。”
可能是和他待得久了,苏见觉得自己好像也变得有些奇奇怪怪,所以才会说出接下来这句:“那,你亲我的时候可以不要一直吸吗?”
说完顿了一下,耳朵隐隐发热。
夜幕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苏见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讲出这样的话,但他真的受不了和祁晟每次的亲吻都要面临窒息的风险。
目光撇开一点,做出冷淡,就像真的在为此不高兴:“你弄得我喘不上气。”
黑暗中时间的流速也变得缓慢。
不知多久,耳畔传来声音,是祁晟说:“对不起,我会注意的。”
苏见其实不是一个很腻歪的人。
虽然网上很多谈论同性恋的帖子,说他们这个群体发展起来其实没什么快慢可言。
心知肚明的事情。
但苏见一直很有自己的节奏。感情要循序渐进,要缓步,有序的进行。
今天发生的事,显然有些超出了。
不知何时起,事情好像彻底脱离了他的掌控。
他清楚感受到了祁晟掌心的肌理和温度,因为他的话而刻意温存的姿态,和那只一寸寸向上游走的手带来的颤栗。
这一切都让苏见感觉陌生。
他们甚至没有离开玄关,苏见的后背依然紧贴着大门。
很奇怪,他明明没有喝酒,却像有些醉了。
偏偏这时候,祁晟停了下来,手指触碰苏见的嘴唇,问他:“真的不可以结婚吗?”
他问得太认真,好像真的想要这么做。
祁晟并没有因为苏见的沉默而气馁。他换了一种问法:“那什么时候可以?”
不等苏见回答,手机便突兀响起。
苏见也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因此松下一口气,但在看清楚来电人的第一时间,他立刻抬头,看向祁晟。
察觉到自己举动的苏见也在心里纳罕了一瞬。接着想,他也许只是在下意识地规避麻烦。
毕竟他们才刚刚在一起,而且祁晟又是一个计较,不太有肚量的人。
否则也不会连感冒药都要争一争。
祁晟当然也看见了刘元深三个字:“哦,是他。”表现出大度,并不介意的样子:“不接吗?可能有急事呢。”
苏见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在祁晟语言撺掇下选择接听。
“小苏。”刘元深像从前那样称呼他,态度温和,没有太多亲昵的话语,只是关心他的生活,提醒他珠宝大赛截止时间。
“我没有忘,谢谢你打过来提醒我。”苏见说话的时候也看着祁晟,很担心他会做出什么不合时宜,譬如,突然吻他之类的举动。
不过,祁晟并没有那样做,他只是凑过来,含住了苏见的耳垂,用牙齿辗磨那颗很像是耳钉的痣。
做他一直以来非常想做的一件事。
在苏见耳边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