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第 51 章 ...

  •   夜光素纱的热潮未散,范阳却将目光投向了纺织工艺中最朴实的一环——棉纺。在整理古籍时,他偶然发现清代《木棉谱》中记载着一种名为"雪绒纺"的技法,能将棉花纺成如云朵般柔软且保暖性极佳的纱线,然而此技法早已失传近百年。

      "就像织锦需要素布打底,再绚烂的技艺也离不开根基。"范阳在团队会议上展开泛黄的古籍复印件,指尖划过"弹花如飞雪,纺纱若抽丝"的描述,"我们复原'雪绒纺',让更多人看见传统工艺里的日常智慧。"姜老闻言立刻来了精神,他年轻时曾听师父提过这种技法,当即从箱底翻出珍藏的老纺车图纸。

      筹备工作刚展开,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现代棉花多为改良品种,纤维长度与古代不同,无法达到"雪绒纺"所需的蓬松度。范阳带着团队走访各地农户,终于在太行山深处的村落里,发现了几亩仍在种植的古老棉种"紫花棉"。这种棉花产量低、纤维短,却有着独特的柔软质感。

      "可是这产量..."种植户老李搓着粗糙的手,面露难色,"我们种来自己用都不够,哪能供应给你们?"范阳没有急着劝说,而是蹲在田埂上,观察老农弹棉花的过程。见老人用的弹弓还是祖传的老物件,牛皮弓弦已经开裂,他默默记下尺寸,回到乐园后和姜老一起改良弹弓结构,用新型复合材料替换老化部件,同时保留传统的操作手感。

      当改良后的弹弓送到老李手中时,老人一试之下惊叹不已:"这力道均匀得很!比我年轻时用的还好使!"范阳趁机提出合作方案:乐园提供技术支持和种子改良,村民负责种植,收获的棉花一部分用于复原"雪绒纺",一部分开发成特色农产品。老李一拍大腿:"就这么定了!我这把老骨头,也能为老手艺出份力!"

      棉花的问题解决了,纺纱环节又成了拦路虎。"雪绒纺"要求纱线既要蓬松又要坚韧,现代纺纱机难以模拟古法的捻度。范阳带着李明反复调试机器参数,却始终不得要领。直到有天深夜,他在整理资料时,看见一张老照片里,民国时期的纺织女工纺纱时会在纱锭旁挂一个小陶罐,里面装着特殊的润滑剂。

      这个细节让团队豁然开朗。他们按照古籍记载,用茶油、蜂蜡和草药熬制出古法润滑剂,涂抹在纱线上。当第一缕如云朵般轻盈的"雪绒纱"从纺机上诞生时,工坊里爆发出欢呼声。姜老颤抖着双手捧起纱线:"对了,就是这个手感!和我师父描述的一模一样!"

      "雪绒纺"的复原吸引了众多关注,不仅纺织爱好者纷至沓来,连户外运动品牌也找上门来。某品牌负责人摸着"雪绒纱"制成的围巾,激动地说:"这保暖性比我们的高科技材料还好,而且完全天然!"但范阳婉拒了独家合作的提议:"这种技艺应该属于所有人。"他转而推动"雪绒乡村计划",将技术无偿传授给种植紫花棉的村落,帮助村民建立手工纺织合作社。

      初冬的第一场雪落下时,乐园举办了"雪绒物语"展览。展厅内,用"雪绒纱"编织的巨型棉花云朵悬挂在空中,游客可以触摸、感受;互动区里,老匠人们手把手教孩子们纺线,豆豆和小芳戴着自制的棉花帽,举着折纸棉花糖穿梭其中,给大家讲解"雪绒纺"的故事。

      一位城市里来的小男孩,看着自己亲手纺出的歪歪扭扭的纱线,眼睛亮晶晶地问范阳:"叔叔,这个纱线真的是棉花变的吗?"范阳笑着折出一个纸纺车,放在孩子手心:"是啊,就像故事里说的,只要用心,普通的棉花也能变成温暖的奇迹。"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