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我把外挂修好了》  第18章

网友:小嘟嘟 打分:2 [2015-11-07 01:21:18]

文中说到八十年代不少人不让孩子读书这一点我是比较迷惑的,在我印象里以前全国无论城乡都是非常重视读书的因为是文化传统,而且那时候义务教育覆盖面也是蛮广的,反倒是二十一世纪后乡村小学各种兼并,数量急剧减少,再加上高校大肆新建和扩招让大学生变得很水,教育资源倾斜到了城市,乡村没有好的读书环境却要花费更大代价,就越来越不稀罕上学读书,纷纷辍学打工。不像九十年代,农村考上一流大学的不少,因为农村孩子学习更拼,而且那时候教辅还不那么五花八门,拼的不是财力是努力,各村都是很稀罕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总体感觉文中描写的教育背景明显更符合二十一世纪初而不是二十世纪末。当然因为我这方面不专业,也没什么数据理论支持,就算我说的是对的大大也不可能改了,仅仅提出一个问题,理性讨论。

   

[1楼] 网友:果子11% [2015-11-07 01:40:25]

作为过来人可以告诉你,一直到九十年代,还有农村父母不让小孩读书或者放弃女孩子,选择让男孩子读书的情况。

    [投诉]

[2楼] 网友:透明透明的冰 [2015-11-07 06:42:11]

在农村小孩子也是劳动力。放弃一个劳动力还要赔上学费生活费各种费这种事不是谁都愿意干的

    [投诉]

[3楼] 网友:min6542 [2015-11-07 07:30:02]

我只知道农村很多女孩到结婚的年纪还没有上户口,更不要说读书了,黑户的小孩就只能当黑户。

    [投诉]

[4楼] 网友:9% [2015-11-07 08:31:39]

跟你说我上初中时的情况,九五年上初一,镇上的初中,初一时一共七个班,每班至少七十人,初二时五个班每班六十来人,初三三个班每班六十来人。参加中考的不足一百五十人。这只是我同龄的一届人,每逢收钱开学都是辍学高峰期。能上到初三,学校会很痛快给个初中毕业证。只上到初二或初一的找找人也有毕业证。

    [投诉]

[5楼] 网友:左右23% [2015-11-07 11:15:49]

好多上不起学的,我一表姐九九年考上中专,家里都不让读书了!农村,偏远山区好多不让上学的,这还是九十年代后期,马上就要过2000年了,都这样!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穷过年吃一顿鸡肉鱼肉都高兴好久,平时一年都见不到荤腥!

    [投诉]

[6楼] 网友:78132897% [2015-11-07 11:17:36]

同楼上,家进入21世纪这种事和是有的,我曾经的同事小学四年级就出来打工,我认识她说她12岁

    [投诉]

[7楼] 网友:m31486024% [2015-11-07 12:59:51]

楼主什么年纪啊,以前上学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收费的好吗,反倒上大学不收费,以前是重视学习不代表交的起钱让小孩上好吗。

    [投诉]

[8楼] 网友:== [2015-11-07 14:30:45]

那个年代再重视读书那也得读得起才行啊,中国古代时还重视读书呢,可你看看有多少一般人家的孩子读得了书的。
九几年的时候学费很贵的,我97年时上小学二年级(记得太清楚了,因为香港回归,那时候老师总是写各种香港回归有关的作文),那时候光交学费一学期最少就得两三百块钱,这还不包括开学后陆陆续续要交的作业本和一些额外的辅导习题的钱,每次一到开学前半个月开始,队里有小孩上学的人家就开始到处借钱,我家我能上得起学还是因为我姨妈家姨夫是包工头他家有钱,我家一直向他们借钱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和队里另一家一个男同学年纪一样大,而且在同一个班,我二年纪那时候我妹妹才一岁,所以我家负担还轻点,我那个男同学家,他还有一个姐姐,当时她姐姐刚上初一,然后报名时是初中报名时间早点,中午一点多时我妈和那个同学妈妈刚要带我们两去学校,结果他姐姐又回来了,说是学费不够,又来要钱,他爸就在那说,说已经拿了500去了居然还不够,然后又出去借了两百块钱回来给同学他姐,后来他姐姐初二上了一学期就不再上了,一方面学习不好,总是倒数一二名,另一方面也是学费太贵,学习这么差也没有继续上的必要,因为中专是肯定考不上的,反正这时候起码字是认识的,算个账也没什么问题,硬混到初中毕业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辍学还省钱又能早点找活干赚钱。
那个时候不还不太流行上高中考大学,一般学校好的都去上中专,因为出来后分配工作,一出来就是铁饭碗,一辈子不愁工作,反而上高中的话不但多花钱而且还不一定能考得上大学。但就是上中专的都非常非常少,我们那的学校初中一个班五十多人,一个年纪四个班,初一入校时有两百多学生,到初四(我们那是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毕业考试时连一百人都不到了,其他全在这四年里陆陆续续不上了,然后考试的一百人里考完试最终去上学的也就有二十几个算不错了,二十几个都还是多的,我们村子我家在的那个队还有周围两个队里的孩子就在二十几个里占一半甚至一多半,所以周围好几个村的人都说我们这三个队这里风水好,而且习气也好,父母舍得花钱让孩子上学。要知道那时候一天一个男的出去找活干也就是一天赚三十块已经是非常非常高的工钱了。
然后我上高中时我妹妹上初中,她那时候学费就便宜了好多,也就100块钱的样子,后来因为我家是两个女儿,双女户国家有补贴,连100块都不用交了,只交个作业本的钱就好,也就三四十块钱,而且他们整个学校的学生还有各种补贴,我爸就说我,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大学免费,我上高中要上大学了小学初中免费了,大学要收费,说我哪个都没赶上

    [投诉]

[9楼] 网友:== [2015-11-07 15:01:04]

那时候我爸能一天赚三十块钱还是我姨父因为是亲戚,按工头的工资给我爸才能拿这么高,一般的也就一天二十块钱,而且出去打工赚钱的还特别少,一般是我们省一些其他特别穷的山里出来的男人才去打工,一般都种地,或者是我们当地的一些混混才打工,因为他们不务正业(种地),反而在外面瞎混,最后混不下去了又不会种地于是去打工(主要是当民工干苦力)因为我爸打工,只有我妈一个人种地,所以在队里一些事情上老受欺负,而且那时候都看不起打工的,我们家经常被人嘲笑,我妈不太会种地,我家收成不好,然后队里的人都是拿我们家当笑话看的,一些事情上拿我们家开玩笑简直都快形成当地新的谚语了。直到后来我上初中时,那时候思想才转变了,才有队里其他家的男的和我爸一起出去干活,然后因为我爸很早出去打工,我家又让我和我妹妹两个女孩子都上学了,所以队里其他人一直都觉得我家非常有钱,其实根本没什么钱,当时我爸赚的也只够我们平时用和我们上学的花费。
那时候上的起学的可真是家里条件不错的,别说是像我家一样让两个女孩子都上学了,好多家里一男一女,即使女孩子不上学只让男孩子上,可还是有好多男孩子上到一半家里没钱就辍学了,我大伯家我二堂哥就是高一上了一学期不上了,就是因为没钱,因为这我爸妈可算扬眉吐气了(你们要笑就笑吧,反正我们全家当时都有点幸灾乐祸),当初分家时我爸年纪小我奶奶又病着,基本什么都没分到,我小时候甚至穷到家里要做饭可生火时没有一毛钱买一盒火柴,有一年甚至有一个月都没面粉吃,因为只有一点小麦,可小麦要粉成面粉要加工费,我家没有出加工费的钱,后来还是我舅舅家接济的,而且分家时我大伯和大伯母还打了我爸和我妈,后来我妈又生了两个女儿,我大伯母两个儿子,那得意劲别说了,他们甚至直接来我们家时拿走我们家的东西,理直气壮的说将来我和我妹一嫁出去我爸和我妈死了还不得要我两个堂哥抬棺材办丧事,我家这些东西反正以后也是他们的,我爸心气高,一直说没儿子要怎么样,他让那些人看看,他没儿子以后比他们有儿子的过得好,我妈当时生了我妹还想过要不要把我妹送人再生个儿子,还是我爸不同意,我爸觉得不管什么社会,有知识的人总比农民强,比农民知道的多,眼界开阔点,知道的多了就是有什么好事也能先知道才能赶得上。
当然我爸的思想在你们好多人看来很可笑,好多人肯定会说你上了学又怎么样,现在大学生又不值钱,人家不上学的出去打工说不定还比你赚的多呢。可是,就我们,周围几个队来说,学上学的男的女的,现在和我们站在一起,看起来完全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我们看起来二十岁或者更小,他们看起来整个人没一点精神一看就像是三四十了,当然不上学的现在都在种地,或者地种上了再找着打点工,当老板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不上学的里面能出个老板的这种为什么会被人广泛宣传,因为少,非常少,因为稀有才会被宣传,这要多少个人里面才会出这么一个,一般的普通人,在农村不上学也就完全失去了改变的机会,上学,对农村的孩子来说真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和我妹妹,上的大学很普通的本科,出来也就是一般的工作,对你们很多人来说甚至有些家里条件好的可能都看不起我,但是,对我的家庭和我本身的出身来说,我们改变了,就像是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我们那么努力只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很多城里一般家庭的孩子的条件,我们努力也只能达到这样,你们看不起,可对我们来说已经很好了

    [投诉]

[10楼] 网友:茄子 [2015-11-07 15:20:18]

现在孩子不是不努力,当年有分配制度,牛逼轰轰的大学生(无贬义,水平确实非常高)被分配到乡下做老师的很多,所以可以有机会在相对廉价的环境下受到好的教育,现在嘛……

    [投诉]

[11楼] 网友:0294% [2015-11-07 19:14:25]

恭喜九楼,达成普通人的目标就很了不起了

    [投诉]

[12楼] 网友:娇颜91% [2015-11-08 02:11:19]

我大概能回答楼主,我是九几年读书的,那时候已经要普及义务教育,但在农村,九十年代初还是非常贫困的,穷到一个学期几十块钱的学费都是出不起,需要赊欠。我曾经见过我们班上一个女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天天当众催交,不要怨老师刻薄,谁都有自己的立场,穷人哪有什么自尊?一年中最难挨的是四五月,叫做青黄不接,去岁的粮食吃完了,新粮还没出来,只能借。借的是陈粮,还的是新打上的粮食,不仅要还债,还要交农业税,就是交公粮,按人头交。交完公粮,为了下半年生产能有资金,还要拿一部分卖,叫做卖余粮。这时候,家里的粮食已经不多,勉强接到下半年的稻谷,甚至接不上,怎么办,借啊,收了新粮还。连吃饭都吃不起了,还读书?那时候农村愿意送孩子读书的都在心里有口劲,送女孩子读书的,不仅要家长开明,还得要女孩子比别人更强才行。

    [投诉]

[13楼] 网友:robi [2015-11-08 19:15:39]

作为大兔子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捂脸,暴露年纪),且出生在厦门,偶还是狠有发言权的,在我读书的年代,即使是沿海城市,还是有很多父母不重视教育,比如我家邻居,他儿子比我大一岁,上了小学一年级就辍学了,还不是因为家穷哦,仅仅是因为上学辛苦,父母觉得不读就不读,到时候到工厂接班就得了(以前国企是可以父母内退给子女就业的)。还有我的一个初中同学,成绩相当优秀,但是父母就觉得女儿读书没什么用,不同意让她初中毕业上高中,最后这姑娘是自己半工半读上的中专的。还有一些人,纯粹就是孩子不爱读书,勉强混完初中就社会游荡去了。并且许多念完初中不读书的,并不是家庭经济原因,纯粹就是家庭没这种读书的意识

    [投诉]

[14楼] 网友:霜染 [2015-11-09 18:39:48]

不夸张地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农村以及民工的子女还是有不少不怎么上学的,我家老公还是身体不好才上了个技校,就这样,婆婆表功的时候还说是他们全家欠了不少钱才供我家老公上的学——当时我差点破功笑出声,问她,你全家得懒成什么样儿一家三口二个男劳动力还得欠债才能供一个技校生!更不要提,她在说,还帐的主要是她的小儿子,我更想问,“亲,我家混蛋他父母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父母健在却需要弟弟赚钱还学费。”后来知道我小叔连初中都 没有毕业就不想说什么了,一个连九年义务教育都舍不得供完的家长,你跟他讲道理,全是浪费口水,就当我自己是个大号垃圾筒,她说的我全没听到!

    [投诉]

[15楼] 网友:心向光明 [2016-08-25 21:05:55]

楼主,我妈70后,从小学到初中我姥爷死活不愿出几块钱供她这个女儿读书。中考成绩好,原本可以上很好的高中,我姥爷嫌贵没让她上,最后磨破了嘴皮子才进入一个很差的学校。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5-09-03 15:31:02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