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玉 打分:0 [2018-03-23 17:03:57]
山阴县,历史文化名城,为山西省朔州市辖县,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东径112°25′-113°04′,北纬39°11′-39°47′之间。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交朔城、平鲁二区,北与左云、右玉、怀仁接壤。全县辖4镇10乡,总面积1657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人(2002年)。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年均气温7℃左右。山阴县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煤炭为主,是产煤大县,有“煤乡”之称。山阴县辖4镇10乡(岱岳镇、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吴马营乡、马营乡、下喇叭乡、合盛堡乡、岱岳乡、安荣乡、薛圐圙乡、后所乡、张家庄乡、马营庄乡),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
[1楼] 网友:玉 [2018-03-23 17:04:11]
山阴,明朝为县制,属应州辖。县城故址,在桑干河南,即今山阴城。!
[投诉]
[2楼] 网友:玉 [2018-03-23 17:05:20]
山阴,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阴坡而得名。春秋属狄域,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隋置善阳县、神武县,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始称山阴,此后虽一度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但为时较短,后有复置山阴县,至今未变。宋、 辽时的“金沙滩大战”就发生在山阴县境内。由代县白草口过海拔一千七百五十米的猴岭山,向北为山阴县所辖。长城在山阴县辖境内的大致走向为:过新广武城向东北,经水峪口、沙家寺至胡峪口。从胡峪口向东出山阴县境,入应县境,至马兰口。山阴县辖长城约七十七华里,共有砖石砌筑敌楼及夯土墩台六十七座,其中现存较好的砖砌敌楼三座,其余均成夯土台状。广武堡城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新广武城,南面城墙石基砖砌尚较好,并有一砖券拱门,门额上有一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城东、西两面墙包砖被拆走,存八至十米高的夯土墙,局部亦有圮坍。城北面墙大部分包砖被拆为民用。尚存夯土墙体和此城门砖券拱门洞。北门城门楼同城门台连为一体,全为砖砌。此楼南面开有三扃门,现安有木门,成为村里的库房。门额上嵌有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楼东、西各有三箭窗,楼北面墙圮坍。楼下地上横卧一幢石碑,因风化字不可辨。据《代州志》载:新广武城,“洪武七年(公元l374年)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建,周三里有奇。”据《代州志》引《两镇三关志》载:“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而入,势当首犯。东越广武,则北娄、平刑皆敌冲也,西越白草沟,则夹柳树、雕窝梁皆要害也。雁门警备,于是为急。”
[3楼] 网友:玉 [2018-03-23 17:05:55]
长城过新广武城,至皂银洼村,墙多为砖石包砌,由于自然圮坍及人为破坏,大部分墙体只存夯土了。但在很多地段断续尚存有条石包墙。在靠近新广武城一侧的城墙上,尚残存两座砖砌敌楼。长城经广武跨河,河床内墙址早已为洪水毁掉。过河是第一座残存的砖砌敌楼。此楼东、西面墙上各一门,居一箭窗南,门额均嵌有石匾,因风化字已不清。楼北面墙有三箭窗,南面墙已圮残。过此楼向东在皂银洼北的第八座敌楼亦较好,楼东、西、北各三箭窗,南有一门,门额亦嵌有匾,字已不清。匾四框有砖雕。皂银洼村,仅有一户人家,住在楼南,整个院墙全为长城砖所砌。长城过皂银洼,约有一华里为条石包砌,顺山北坡而筑,圮坍严重。又过一华里至南寺沟村基本未筑墙,沿山走径连续地筑有敌楼,今楼多只存夯土墩台。楼间只个别地方有石砌城墙。由南寺沟村经大泉沟、苗家窑、东寺村至水峪口,依山险作障未筑墙,在各沟口东西两侧山上筑有砖砌敌楼,今全成为夯土墩台。据《代州志》引翁万达奏疏载:“自大水峪鸦儿崖起,东至马兰口霍家坡止,为垣五十三里有奇,增添敌台九十六,铺屋二百八十八,品窑千八百四十。”3水峪口东、两两侧山上,存有己残成夯土状的敌楼。老乡介绍楼原为砖砌。长城过水峪口后,继续沿山坡向东北经盘道窑、冯家窑、王家园、许家凹抵沙家寺。这段长城,仅水峪口东有近百米夯土残墙尚存,此后一直到冯家窑,墙和敌台均已无存。过冯家窑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才可见有残存的夯土墩台。过沙家寺长城走径继续沿山坡经南口、胡峪口、苏家场,出山阴县界入应县境。这段长城今已无墙迹,只顺山坡在各沟口处,及沟口两侧山上筑有已残圮的夯土墩台。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玉
打分:0 [2018-03-23 17:03:57]
山阴县,历史文化名城,为山西省朔州市辖县,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东径112°25′-113°04′,北纬39°11′-39°47′之间。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交朔城、平鲁二区,北与左云、右玉、怀仁接壤。全县辖4镇10乡,总面积1657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人(2002年)。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年均气温7℃左右。山阴县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煤炭为主,是产煤大县,有“煤乡”之称。山阴县辖4镇10乡(岱岳镇、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吴马营乡、马营乡、下喇叭乡、合盛堡乡、岱岳乡、安荣乡、薛圐圙乡、后所乡、张家庄乡、马营庄乡),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
[1楼] 网友:玉
[2018-03-23 17:04:11]
山阴,明朝为县制,属应州辖。县城故址,在桑干河南,即今山阴城。!
[投诉]
[2楼] 网友:玉
[2018-03-23 17:05:20]
山阴,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阴坡而得名。春秋属狄域,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隋置善阳县、神武县,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始称山阴,此后虽一度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但为时较短,后有复置山阴县,至今未变。宋、 辽时的“金沙滩大战”就发生在山阴县境内。
由代县白草口过海拔一千七百五十米的猴岭山,向北为山阴县所辖。长城在山阴县辖境内的大致走向为:过新广武城向东北,经水峪口、沙家寺至胡峪口。从胡峪口向东出山阴县境,入应县境,至马兰口。山阴县辖长城约七十七华里,共有砖石砌筑敌楼及夯土墩台六十七座,其中现存较好的砖砌敌楼三座,其余均成夯土台状。
广武堡城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
新广武城,南面城墙石基砖砌尚较好,并有一砖券拱门,门额上有一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城东、西两面墙包砖被拆走,存八至十米高的夯土墙,局部亦有圮坍。城北面墙大部分包砖被拆为民用。尚存夯土墙体和此城门砖券拱门洞。北门城门楼同城门台连为一体,全为砖砌。此楼南面开有三扃门,现安有木门,成为村里的库房。门额上嵌有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楼东、西各有三箭窗,楼北面墙圮坍。
楼下地上横卧一幢石碑,因风化字不可辨。
据《代州志》载:新广武城,“洪武七年(公元l374年)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建,周三里有奇。”
据《代州志》引《两镇三关志》载:“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而入,势当首犯。东越广武,则北娄、平刑皆敌冲也,西越白草沟,则夹柳树、雕窝梁皆要害也。雁门警备,于是为急。”
[投诉]
[3楼] 网友:玉
[2018-03-23 17:05:55]
长城过新广武城,至皂银洼村,墙多为砖石包砌,由于自然圮坍及人为破坏,大部分墙体只存夯土了。但在很多地段断续尚存有条石包墙。在靠近新广武城一侧的城墙上,尚残存两座砖砌敌楼。长城经广武跨河,河床内墙址早已为洪水毁掉。过河是第一座残存的砖砌敌楼。此楼东、西面墙上各一门,居一箭窗南,门额均嵌有石匾,因风化字已不清。楼北面墙有三箭窗,南面墙已圮残。过此楼向东在皂银洼北的第八座敌楼亦较好,楼东、西、北各三箭窗,南有一门,门额亦嵌有匾,字已不清。匾四框有砖雕。皂银洼村,仅有一户人家,住在楼南,整个院墙全为长城砖所砌。
长城过皂银洼,约有一华里为条石包砌,顺山北坡而筑,圮坍严重。又过一华里至南寺沟村基本未筑墙,沿山走径连续地筑有敌楼,今楼多只存夯土墩台。楼间只个别地方有石砌城墙。
由南寺沟村经大泉沟、苗家窑、东寺村至水峪口,依山险作障未筑墙,在各沟口东西两侧山上筑有砖砌敌楼,今全成为夯土墩台。
据《代州志》引翁万达奏疏载:“自大水峪鸦儿崖起,东至马兰口霍家坡止,为垣五十三里有奇,增添敌台九十六,铺屋二百八十八,品窑千八百四十。”3
水峪口东、两两侧山上,存有己残成夯土状的敌楼。老乡介绍楼原为砖砌。长城过水峪口后,继续沿山坡向东北经盘道窑、冯家窑、王家园、许家凹抵沙家寺。这段长城,仅水峪口东有近百米夯土残墙尚存,此后一直到冯家窑,墙和敌台均已无存。过冯家窑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才可见有残存的夯土墩台。
过沙家寺长城走径继续沿山坡经南口、胡峪口、苏家场,出山阴县界入应县境。这段长城今已无墙迹,只顺山坡在各沟口处,及沟口两侧山上筑有已残圮的夯土墩台。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