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玉 打分:2 [2019-09-10 22:04:24]
我一直在想,新曜最初是如何在我脑海中出现的,为什么我会那样轻易地提出“编造一个国家”,那个念头来得太过突然,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某种边界。 有关于新曜渗透的边界,有关我从来没有在这个现实的根源中寻找参照物的原因,我向来是个观察者,没有目标和欲望,唯一的离经叛道就是选修哲学和创建新曜。 我知道,自己从头到尾不过是一个加速新曜入侵现实的载体,关于我自身的一切并不重要,因为对于那些人——对于正在观察这一切事件的你们,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1
[1楼] 网友:玉 [2019-09-10 23:53:34]
人,有的时候会体现出“神性”◎神性1.心灵;精神。《世说新语·雅量》“释 道安 ” 刘孝标 注引《安和上传》:“﹝ 道安 ﹞年十二作沙门,神性聪敏,而貌至陋。”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序》:“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閲声字。”《北史·崔光传》:“取乐琴书,颐养神性。”2.指经过陶冶的人性。近代 孙中山 《国民应以人格救国》:“古人所谓天人一体,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入于神圣。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人性〈名〉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这种属性与矿物元素的化学物理性质一样稳定,亘古不变,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并非只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影响起伏变化。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着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1、 【humanity】∶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2、 【normal human feeling nature】∶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如:不通人性。引证解释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宋欧阳修《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2、犹人情。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 屈支国 。”3、犹人情。恩惠;情谊。《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4、犹人情。人们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杨朔 《印度情思》:“ 赭堡还有象,更通人性。”相关社会学定义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所以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但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有: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与自己相似的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及由于史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还有对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但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大致有四种观点:人性本善论,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人性本恶论,以儒家荀子为代表,荀子有“人之性恶,其善伪也”的论断。人性无善无恶论,代表人物为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既善又恶论,代表人物是西汉的扬雄,他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哲学定义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所以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西方谚语: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向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正文人的属性分为动物性(即自然属性),人性,社会性。人性其实是由动物性,社会性发展而来的。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个体“自我意识”产生并受到自身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环境产生的经验认识,进而产生人性。(人性产生的直接来源是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基本属性,其中主要指生产劳动的性能。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24、25页)。人类从哲学上认识自身的特性有着很长的历史(见人)。"人性"一词可以溯源到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典籍已经谈到人性。《礼记·礼运篇》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战国时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以天赋道德观念来解释人性,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荀子则与之对立,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谈到过人性。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的著名命题。在封建社会中,人性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宋代的朱熹以理释性,提出"性即理也",把人性看作是天理的体现。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家则把人性解释成神性,以同神学的绝对统治相适应。针对这种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的观点,资产阶级思想家鲜明地提出了要尊重人性,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他们把人性看成是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人类的理性。历史上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种:①把人性归结为神性;②把人性理解为人的自然属性;③把人性设想为人的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这些观点囿于认识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都未能对人性作出正确的解释。但它们对人性的探讨也取得了某些积极成果,从而为科学地解决人性问题积累了可贵的思想资料。历史唯物主义总结人类认识的成果,第一次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组织决定人有吃、喝、性行为等等机能和欲望。但是,离开人的社会活动抽象地考察这些机能和欲望,把它们看成人类活动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则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关系出发去说明全部社会关系,进而说明社会的人的人性或人的社会性;即使是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也不能不具有社会的形式,带有社会色彩。这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找到科学地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个区别主要在于社会性的劳动。现实的社会性的劳动和全部社会生活总是在一定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这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人不仅无法生产,也无法生存,就不成其为人。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是形成人性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18页)。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特别是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如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心理特征等等,所以人们的具体人性也不能不发生种种差异。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现实的人性也在不断演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现实的、具体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一般表现为带有阶级性的人性。当然,阶级性的自觉程度以及各个不同阶级的相互关系都是复杂的。对立阶级之间的交往,也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例如,用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对于某些事物有共同的爱憎,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等等。但是,对立阶级的相互斗争,毕竟是阶级社会历史的主要特征,它不能不对具体的人性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性概念作为各个历史时代现实的、具体的人性的抽象,反映了人类的共性。但这个科学概念的抽象同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足点的抽象的人性是有根本区别的。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不认识、也不承认人性的历史演变和分化,只承认一种所谓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人性。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符合于这种人的本性,因而是永恒正义的实现。他们把一种具体人性的表现,即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阶级性,说成了一切人所固有的天性。这是一种非科学的抽象。◎兽性指非常野蛮、残暴的性情。基本概念兽性,兽性作为贬义词,在现在更像是专为形容人类而创造的。〈1〉有人讽刺,大灰狼并不是最凶残的,最凶残的是人类。这句话所言极是,古代人殉,骨肉相残,满清十大酷刑,屠杀等等,哪一个不令人发指。兽性现在已经不足以形容人的罪恶行径。〈2〉(转载)鲁迅曾经在文章里提到,人应该有点兽性。这里的“兽性”,并不是我们在词语里见到的“兽性大发”的兽性,而是指人不能一味逆来顺受,对什么都是唯唯诺诺,奴性十足,这样的人,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没有了人格,同任人宰割的猪羊没有多少不同;鲁迅所说的“兽性”,其实就是斗争性、反抗性的代名词。譬如野猪,它有长长的獠牙,野性发作时,可以一口咬断一根碗口粗细的树木,所以,人人要想捉住它,对它“食肉寝皮”却没那么容易。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什么恕道、忍术、中庸之道,牢牢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所以,中国历代以来都讲究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宁可忍辱偷生,也不愿铤而走险,像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的英雄,历来在正史中都被称作“贼寇”“反贼”之类。我们作为泱泱大国的国民,从小就被教育得要像小绵羊一样听话,规规矩矩,唯家长、老师、领导、上司的意志为尊,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造成“理解的要执行,理解不了的也要执行”,甚至会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但是,清代的龚自珍早已吟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味"进化”的只会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其实是一种退化,失去原来的生气、失去原来的创造力、失去原来的闯劲,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辩证的兽性。希望兽性不再用来形容人。词语解释形容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性情。还可理解为人有时所反映出的作为动物的一种的本性,即刨除去了人特有的文化,思维等等,剩下的原始性情。邹韬奋 《惨痛的牺牲》:“我们的无辜老弱所流的血……证明了敌人的兽性。” 冰心 《到青龙桥去》:“我有生以来,未曾看见过……那种兽性的,沉沦的,罪恶的军人!”【1】 【1】资料.汉典 【引用日期2014-12-30】......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玉 打分:2 [2019-09-10 22:04:24]
我一直在想,新曜最初是如何在我脑海中出现的,为什么我会那样轻易地提出“编造一个国家”,那个念头来得太过突然,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某种边界。
有关于新曜渗透的边界,有关我从来没有在这个现实的根源中寻找参照物的原因,我向来是个观察者,没有目标和欲望,唯一的离经叛道就是选修哲学和创建新曜。
我知道,自己从头到尾不过是一个加速新曜入侵现实的载体,关于我自身的一切并不重要,因为对于那些人——对于正在观察这一切事件的你们,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1
[1楼] 网友:玉 [2019-09-10 23:53:34]
人,有的时候会体现出“神性”
◎神性
1.心灵;精神。
《世说新语·雅量》“释 道安 ” 刘孝标 注引《安和上传》:“﹝ 道安 ﹞年十二作沙门,神性聪敏,而貌至陋。”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序》:“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閲声字。”
《北史·崔光传》:“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2.指经过陶冶的人性。
近代 孙中山 《国民应以人格救国》:“古人所谓天人一体,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入于神圣。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
◎人性
〈名〉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这种属性与矿物元素的化学物理性质一样稳定,亘古不变,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并非只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影响起伏变化。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着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1、 【humanity】∶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normal human feeling nature】∶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如:不通人性。
引证解释
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宋欧阳修《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2、犹人情。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 屈支国 。”
3、犹人情。恩惠;情谊。《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
4、犹人情。人们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杨朔 《印度情思》:“ 赭堡还有象,更通人性。”
相关
社会学定义
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所以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但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有: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与自己相似的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及由于史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还有对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但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大致有四种观点:
人性本善论,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人性本恶论,以儒家荀子为代表,荀子有“人之性恶,其善伪也”的论断。
人性无善无恶论,代表人物为告子,他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既善又恶论,代表人物是西汉的扬雄,他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哲学定义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所以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西方谚语: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向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
正文
人的属性分为动物性(即自然属性),人性,社会性。人性其实是由动物性,社会性发展而来的。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个体“自我意识”产生并受到自身的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环境产生的经验认识,进而产生人性。(人性产生的直接来源是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基本属性,其中主要指生产劳动的性能。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24、25页)。
人类从哲学上认识自身的特性有着很长的历史(见人)。"人性"一词可以溯源到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典籍已经谈到人性。《礼记·礼运篇》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战国时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以天赋道德观念来解释人性,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荀子则与之对立,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谈到过人性。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的著名命题。在封建社会中,人性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宋代的朱熹以理释性,提出"性即理也",把人性看作是天理的体现。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家则把人性解释成神性,以同神学的绝对统治相适应。针对这种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的观点,资产阶级思想家鲜明地提出了要尊重人性,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他们把人性看成是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人类的理性。历史上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种:①把人性归结为神性;②把人性理解为人的自然属性;③把人性设想为人的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这些观点囿于认识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都未能对人性作出正确的解释。但它们对人性的探讨也取得了某些积极成果,从而为科学地解决人性问题积累了可贵的思想资料。
历史唯物主义总结人类认识的成果,第一次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组织决定人有吃、喝、性行为等等机能和欲望。但是,离开人的社会活动抽象地考察这些机能和欲望,把它们看成人类活动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则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关系出发去说明全部社会关系,进而说明社会的人的人性或人的社会性;即使是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也不能不具有社会的形式,带有社会色彩。这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找到科学地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个区别主要在于社会性的劳动。现实的社会性的劳动和全部社会生活总是在一定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这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人不仅无法生产,也无法生存,就不成其为人。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是形成人性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18页)。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特别是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如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心理特征等等,所以人们的具体人性也不能不发生种种差异。
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现实的人性也在不断演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现实的、具体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一般表现为带有阶级性的人性。当然,阶级性的自觉程度以及各个不同阶级的相互关系都是复杂的。对立阶级之间的交往,也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例如,用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对于某些事物有共同的爱憎,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等等。但是,对立阶级的相互斗争,毕竟是阶级社会历史的主要特征,它不能不对具体的人性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性概念作为各个历史时代现实的、具体的人性的抽象,反映了人类的共性。但这个科学概念的抽象同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足点的抽象的人性是有根本区别的。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不认识、也不承认人性的历史演变和分化,只承认一种所谓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人性。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符合于这种人的本性,因而是永恒正义的实现。他们把一种具体人性的表现,即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阶级性,说成了一切人所固有的天性。这是一种非科学的抽象。
◎兽性
指非常野蛮、残暴的性情。
基本概念
兽性,兽性作为贬义词,在现在更像是专为形容人类而创造的。
〈1〉有人讽刺,大灰狼并不是最凶残的,最凶残的是人类。这句话所言极是,古代人殉,骨肉相残,满清十大酷刑,屠杀等等,哪一个不令人发指。兽性现在已经不足以形容人的罪恶行径。
〈2〉(转载)鲁迅曾经在文章里提到,人应该有点兽性。这里的“兽性”,并不是我们在词语里见到的“兽性大发”的兽性,而是指人不能一味逆来顺受,对什么都是唯唯诺诺,奴性十足,这样的人,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没有了人格,同任人宰割的猪羊没有多少不同;鲁迅所说的“兽性”,其实就是斗争性、反抗性的代名词。譬如野猪,它有长长的獠牙,野性发作时,可以一口咬断一根碗口粗细的树木,所以,人人要想捉住它,对它“食肉寝皮”却没那么容易。
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什么恕道、忍术、中庸之道,牢牢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所以,中国历代以来都讲究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宁可忍辱偷生,也不愿铤而走险,像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的英雄,历来在正史中都被称作“贼寇”“反贼”之类。
我们作为泱泱大国的国民,从小就被教育得要像小绵羊一样听话,规规矩矩,唯家长、老师、领导、上司的意志为尊,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造成“理解的要执行,理解不了的也要执行”,甚至会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但是,清代的龚自珍早已吟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味"进化”的只会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其实是一种退化,失去原来的生气、失去原来的创造力、失去原来的闯劲,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辩证的兽性。希望兽性不再用来形容人。
词语解释
形容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性情。还可理解为人有时所反映出的作为动物的一种的本性,即刨除去了人特有的文化,思维等等,剩下的原始性情。
邹韬奋 《惨痛的牺牲》:“我们的无辜老弱所流的血……证明了敌人的兽性。” 冰心 《到青龙桥去》:“我有生以来,未曾看见过……那种兽性的,沉沦的,罪恶的军人!”【1】
【1】资料.汉典 【引用日期2014-12-30】......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