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玉96% 打分:2 [2019-11-05 16:55:54]
田家五行《田家五行》这本书是作者入吴之后所作,所以书中所述都是吴中的情形。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分为若干类。上卷自"正月类"至"十二月类",每月都按日序记载占候;中卷是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鳞鱼等类,大部属于物候性质;下卷是三旬、六甲、气候、涓吉、祥符等类。元末明初娄元礼的《田家五行》 是一部农业气象和占候方面的著作。北京图书馆藏有此书的明刻大本,题"田舍子娄元礼鹤天述"。中文名称:田家五行作者:吴之后时间:元末明初收藏:中国,北京图书馆藏有此书的明朝刻本大本作者考证《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468)·诸子部·五行家类》所载明陈氏《续书目》又著录有陆泳《田家五行》卷;注文说:"明陆泳撰。《松江府志》:泳,字伯翔,隐居,尽心农书,采方言习俗,作《田家五行》,以占丰歉。杨维桢、陆居仁序而传之。"尽管作者是谁难以考证,但大致可以肯定是元末明初人。书中"六甲类""论甲子"条说到"余又至正戊戌九月末旬,因事入吴",另外许多地方也都记载着元至正年间的事,可知作者是元末时人。内容1975年12月,江苏省建湖县《田家五行》选释小组部分选释,将原书五百多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合为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鳞虫、气候、杂物、三旬、月占 类,共九节85条,加以意释,并用现代气象学知识解释说明。1976年7月由中国中华书局出版。评价由于农业的不断发展,观察天气的经验更加丰富,要求能用简短韵语来表达这些丰富的经验,以便于记忆和应用。这种要求日渐迫切,于是到了元代,天气谚语已经绝大部分用韵语表达了。元末明初娄元礼《田家五行》就是大量集中当时流行在太湖流域的韵语和非韵语的天气经验的专集。这本天气经验集的流行影响很大,所录的天气谚语,不胫而走,在农村造成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局面。先秦《诗经·上邪》一诗中"冬雷震震"之语,但在明朝嘉庆《瑞安县志·风俗》一书却这样记载着旧志的说法:"腊月闻雷,自古记异。瑞安则以此卜丰年焉。"章昱《安固早雷诗》:"罗阳海角不同天,腊月闻雷讵偶然。三载于今曾两验,方知孛鹿是丰年"。这一段史料记载,给审视"自古记异"的冬雷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一个侧面也解释、印证了娄元礼对天气俗谚运用的观点。其实,远在汉代,就已经有利用琴弦感应的湿度原理预测晴雨的事例了。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曾经谈到,琴弦变松,天就要下雨。("天且雨,……琴弦缓,……")琴弦变松,是天变潮湿、弦线伸长所造成的。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也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宽了,那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阴雨。这句话已经明确点出了湿度一方面影响弦线的长度,一方面又联系着天气的晴雨。他还谈到,琴瑟的弦线所产生的音调如果调不好,也预兆有阴雨天气,这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1楼] 作者回复 [2019-11-06 12:56:46]
你的意见好好哦,我只能用红包回报!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玉
96% 打分:2 [2019-11-05 16:55:54]
田家五行
《田家五行》这本书是作者入吴之后所作,所以书中所述都是吴中的情形。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分为若干类。上卷自"正月类"至"十二月类",每月都按日序记载占候;中卷是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鳞鱼等类,大部属于物候性质;下卷是三旬、六甲、气候、涓吉、祥符等类。
元末明初娄元礼的《田家五行》 是一部农业气象和占候方面的著作。北京图书馆藏有此书的明刻大本,题"田舍子娄元礼鹤天述"。
中文名称:田家五行
作者:吴之后
时间:元末明初
收藏:中国,北京图书馆藏有此书的明朝刻本大本
作者考证
《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468)·诸子部·五行家类》所载明陈氏《续书目》又著录有陆泳《田家五行》卷;注文说:"明陆泳撰。
《松江府志》:泳,字伯翔,隐居,尽心农书,采方言习俗,作《田家五行》,以占丰歉。杨维桢、陆居仁序而传之。"尽管作者是谁难以考证,但大致可以肯定是元末明初人。书中"六甲类""论甲子"条说到"余又至正戊戌九月末旬,因事入吴",另外许多地方也都记载着元至正年间的事,可知作者是元末时人。
内容
1975年12月,江苏省建湖县《田家五行》选释小组部分选释,将原书五百多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合为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鳞虫、气候、杂物、三旬、月占 类,共九节85条,加以意释,并用现代气象学知识解释说明。
1976年7月由中国中华书局出版。
评价
由于农业的不断发展,观察天气的经验更加丰富,要求能用简短韵语来表达这些丰富的经验,以便于记忆和应用。这种要求日渐迫切,于是到了元代,天气谚语已经绝大部分用韵语表达了。
元末明初娄元礼《田家五行》就是大量集中当时流行在太湖流域的韵语和非韵语的天气经验的专集。
这本天气经验集的流行影响很大,所录的天气谚语,不胫而走,在农村造成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局面。
先秦《诗经·上邪》一诗中"冬雷震震"之语,但在明朝嘉庆《瑞安县志·风俗》一书却这样记载着旧志的说法:"腊月闻雷,自古记异。瑞安则以此卜丰年焉。"
章昱《安固早雷诗》:"罗阳海角不同天,腊月闻雷讵偶然。三载于今曾两验,方知孛鹿是丰年"。
这一段史料记载,给审视"自古记异"的冬雷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一个侧面也解释、印证了娄元礼对天气俗谚运用的观点。
其实,远在汉代,就已经有利用琴弦感应的湿度原理预测晴雨的事例了。
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曾经谈到,琴弦变松,天就要下雨。("天且雨,……琴弦缓,……")
琴弦变松,是天变潮湿、弦线伸长所造成的。
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也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宽了,那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阴雨。
这句话已经明确点出了湿度一方面影响弦线的长度,一方面又联系着天气的晴雨。
他还谈到,琴瑟的弦线所产生的音调如果调不好,也预兆有阴雨天气,这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1楼] 作者回复 [2019-11-06 12:56:46]
你的意见好好哦,我只能用红包回报!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