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我在三国搞基建》  第1章

网友:平平无奇小天才 打分:2 [2020-04-28 00:04:13]

我又回来回顾了……也算是给从科技兴国比赛过来的伙计们避雷吧。
说实话,我觉得第十二章倒数这几段系统和女主的对话,作者太太是想表达在经历这些事情之后女主完成任务独善其身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但是不知道是作者太太的表达方式还是文笔,让人很难理解女主,倒是觉得女主有一种“割韭菜”和现代人看古人的“迷之优越感”,女主一直以来的行事虽然最后有结果(过程中略),但始终是在画大饼,给人一种“空手套白狼”的感觉,我感觉不到女主的仁义之心,就是觉得女主挺自恋狂妄的。
当然女主的人设从一开始也不是理科硕士,女主只是个全才,工农商文全方面发展,搞得了发明创造、玩得了政治心术、做的了大桩买卖、说的了民/主/政/治,是作者满满的意/淫和一种今人瞧古人的嘲讽和冷漠,既无人文关怀,也无理论实践(别的不说,我是学金融的,看着女主这一套现代经济理论体系过去,我的内心有点崩溃)。在这篇文里面,所有人都只是女主的提线木偶,导演着一出“政通人和”、“众生平等”的和谐戏码,被迫接受着来自现代的“先进理念”并为之鼓掌叫好,这些东西他们理解了吗?未必,文中所谓的“国民幸福度”只是给女主一种个人崇拜的飘飘欲仙之感。本文与其说搞基建,不如说是大女主的个人传记,通篇赞美着女主的丰功伟绩,却把女主任务的真正目的——那些莫名叫好的“无知P民”当成了捧哏,甚至是塑造成了跳梁小丑一样的形象。我知道基建文非常流行,但是六老师有一句说得好“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古今观念冲突、先进技术带来的适应与不适、男女之别的冲击……这些都是可以挖掘深写的好题材,而本来女主与基建糅合在一起的多元写法更是很好的点子,却变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作者太太可能原本想写个三国叶轻眉,可最终却让女主有了十年前起点男主令人厌恶的感觉,可以说是很可惜。
倒不是我真的来杠,三国圈子里的粮本来就不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作者太太这个角度的文真的值得珍惜,但我觉得太太可以写的更好,而不是现在让人从根基上觉得有问题。如果太太和读者觉得冒犯,那么很抱歉。
打……扰……了……

2  

[1楼] 网友:平平无奇小天才 [2020-04-28 00:33:38]

有点跑题了,回归主题——
科技兴国参赛作品当然要从考据和现实来说——这文完全不靠谱,当搞笑文看不错。
不过好在作者太太也写了不考据(考据党慎入还参加了科技兴国比赛,想要曝光倒也能理解,晋江风气而已,不必苛责),但是橡胶树最早在南美,让人去找橡胶不如让人去死,“只要找就会有”就过分了,虽然我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是橡胶就难为人了,这个考据并不算很难,我觉得不应当。难道要“花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找”橡胶吗?
另外以东汉末年的环境来说,各种科学试剂的提取难上加难,更不用说利用他们了,例如制作火药,以当时硫磺、硝石和木炭的纯度来说,女主制作的炸药完全不足以运用于战争之中,过年了放放挂鞭应该不错?钢化玻璃同理。
造纸的bug也是,竹子纤维捣浆造纸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两个人干七八天咱是真的不行啊,光说捣烂竹子成浆,再把纸浆造纸晾干,两个人干七八天,要么做的是手工纸,要么他们两个的一天有72个小时,时间刺客?
再说古代的水务系统,大多是水井之类的,城市里面倒是有排水系统,但是大多是暴露在外面的,比如沟渠之类,但是文中安排了地下水(抽水马桶),古代耕地会有木制的水沟,但是那是在地表,木头是会烂的,更不用说在地下那样潮湿的情况下,那么地下排水系统是用混凝土造管道吗?
另外还有关于谯县的行政规划(我是看到行政大楼和一环四环的理论想到的),古谯县是今天的安徽亳州,当今面积为8374平方公里,修到七环的北京市的面积是16410.54平方千米,古代大部分的城市开发水平肯定不如现在,行政规划就更不用说了,谯县人口100出头,在这个情况下修到了四环,人人小洋房,还有一水儿玻璃的行政大楼,人均住房面积直线上升,震撼过头。
教我如何不佩服?
这些仅仅是我能发现的,其中的一些政治经济言论更不用说了,如果是奔科技兴国来的完全可以右上角,以上言论仅做讨论,无任何攻击之意,感恩。

    [投诉]

[2楼] 网友:四颗 [2020-04-28 00:57:06]

俺也一样!

    [投诉]

[3楼] 网友:荣侯爷96% [2020-04-29 08:08:17]

兄弟,你认真了,这就是搞笑爽文,不带脑子看的,文里就算发现电了,也就当爽文看,不能当真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5-09-07 10:38:02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