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沐雨栉风2% 打分:2 [2025-11-23 23:02:01] 来自河北
你自己满身污名无所谓,你的下属呢?信任过你的百姓呢?就不管了吗?我知道作者的解释是他要上位又会发起战争,又会有无谓的牺牲。难道现在没有无畏的牺牲吗?因为牺牲的是自己的下属,所以不叫牺牲是吧?在其位谋其职。作为皇帝就要履行皇帝该有的职责呀。刻薄寡恩没有人说,皇帝都刻薄寡恩,尤其是以老刘家为首的,作为皇帝,自己的私欲是最重要的,那他妈跟胡亥和雪乡二帝有什么区别?别对自己的亲人有太大滤镜了ok?历史的教训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这种皇帝掌握权利,不仅非常非常拖后腿,还会让天下黎明百姓,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好吧?
[1楼] 网友:沐雨栉风2% [2025-11-23 23:28:50] 来自河北
浅浅锐评一下首先是皇帝,当一位君主因其阴暗的私欲,将国家最坚实的栋梁推上断头台时,他所裁决的,已不仅是一个臣子的性命,更是他自身作为帝王的合法性。从其对下属与黎民的责任来看,此举无疑宣告了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不合格统治者。一、 对肱股之臣与天下贤才:他亲手摧毁了政治的“游戏规则”一位合格的君主,其核心职责在于建立并维护一个能让人才涌现、并为之效力的稳定秩序。这套秩序的基石是“赏罚分明”,其标准应是于江山社稷有功,于黎民百姓有利。而这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彻底践踏了这一基石。1. 他使“忠诚”与“功绩”沦为笑谈。 那位主角,于军,是保家卫国的屏障;于民,是发展生产的能吏;于私,是抚养皇帝的至亲。如此集功、忠、亲于一身的臣子,最终竟落得“斩立决”的下场,且罪名模糊,源于君主扭曲的占有欲。这向天下所有文武百官释放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无论你多么能干,无论你立下多少功劳,你的生死存亡最终不取决于你的表现,而取决于君王那一刻不可预测的心情。 从此,谁还敢戮力为国?谁还敢直言进谏?精明者将选择明哲保身,钻营者将致力于谄媚逢迎。整个官僚体系的激励机制被彻底扭曲,帝国的行政效率与健康度将断崖式下跌。2. 他证明了“伴君如伴虎”的终极荒谬。 历史上,功高震主而被猜忌,尚有一套冰冷的政治逻辑可言。但这位皇帝的动机——“他认为主角身边有其他人了,他不是最重要的了”——这已非政治权衡,而是彻头彻尾的情绪泄欲。他将君臣关系降格为幼稚的情感独占关系。这意味着,在他麾下为官,不仅要处理繁冗政务,更要如履薄冰地经营君主的个人情绪,其难度与不确定性,远超治理国家。这无异于宣告,在本朝为官,政治才能是次要的,扮演君王唯一的“心灵伴侣”才是首要的。 这对于任何有志之士而言,都是最大的侮辱与不公。二、 对黎民百姓:他将万民福祉置于个人心魔之下君主,乃“天下”之主,其权力来自社稷,其责任在于苍生。合格的皇帝需明白,自己是国家这艘巨轮的船长,需对全体船员的安危负责。而这位皇帝,显然将巨轮视为自己的私人游艇,可以随心所欲地凿沉。1. 他视民生福祉为无物。 斩杀主角,意味着他所推行的一切利民政策都可能人亡政息。那些新开垦的农田、新修建的水利、新建立的商贸,都可能因核心人物的倒台而陷入停滞乃至废弃。皇帝为了一己私念,轻易地动摇了万千百姓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他而言,黎民百姓的温饱与安定,其重要性远不及他个人那点病态的情感需求。 这种将一己之私凌驾于万民之上的行为,是对“天子”职责最根本的背叛。2. 他动摇了天下人对“秩序”与“公道”的信仰。 百姓虽不懂高深政治,却最懂“善恶有报”的基本公理。一个造福于他们的人不得好死,而理由如此荒诞,这会让他们如何看待这个朝廷?他们会认为,这个世道没有“公道”可言,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是一个任性、残酷且不可理喻的疯子。这种信任的崩塌是毁灭性的,它将直接导致民心离散,政府的任何政令都将失去公信力。一个失去民心的王朝,其覆灭只是时间问题。综上所述,这位皇帝的行为,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私天下”的统治肖像。他不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君主,而是一个被心魔奴役、占据着帝王之位的巨型婴儿。对于下属,他破坏了政治的规则,让忠诚与才能变得毫无价值,是不合格的领袖。对于百姓,他践踏了基本的公道,将民生福祉视为草芥,是不合格的守护者。让这样的人居于至尊之位,不仅是主角一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灾难。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帝”这一角色最大的讽刺。其统治的合法性,已在其挥下屠刀的那一刻,彻底瓦解。后世史书评判,他或可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昏暴之君并列,因其行为的核心,同样是那致命的四个字:以私害公。而主角的“蠢”与“愚”,从不是抽象的执念,而是刻在具体选择里的自取灭亡,历史上无数前车之鉴,全被他当成了耳旁风:他手握穿越者的先知优势,却把“抚养表弟登基”玩成了低配版“张居正辅万历”,还只学其表不学其里。张居正权倾朝野时,尚懂以雷霆手段震慑皇权,死前仍牢牢攥着朝政核心,即便如此,死后仍遭万历清算;而这位穿越者,只知一味付出,既不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不设限皇权边界,把幼主宠成了“唯我独尊”的巨婴。他以为“一手带大”的情分能抵过权力侵蚀,却忘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恨意,恰源于“被操控”的压抑——帝王最忌“恩威皆出臣下”,他把自己活成了皇帝成长路上的“阴影”,清算不过是迟早的事。戍边多年、军功赫赫,他却活成了没有政治嗅觉的“袁崇焕2.0”。袁崇焕守辽东时,虽有崇祯的尚方宝剑,仍懂得处处谨言慎行,却因“擅杀毛文龙”“市米资敌”等争议,最终落得凌迟处死的下场;而这位穿越者,手握边境兵权、深得军心,却不懂得“自污”避祸,反而把民生、军功一把抓,活成了“功高盖主”的活靶子。历史上的白起,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却因拒绝出征就被赐死;蓝玉大破北元、威震天下,却因居功自傲被剥皮实草——兵权与民心,从来都是帝王的逆鳞,他偏要双双触碰,还天真地以为“一心为公”能当免死金牌,蠢得比袁崇焕更无退路。搞民生、兴百业,他却成了“于谦式悲剧”的劣质复刻,连最基本的“避嫌”都不懂。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扶持明代宗登基,却始终坚守“臣子本分”,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便如此,英宗复辟后仍难逃斩刑;而这位穿越者,既掌军权又掌民生,朝堂上下皆是他的部署与拥护者,却忘了“臣强主弱”本就是封建王朝的大忌。他以为民生福祉能让百姓念其好,却不知百姓在皇权面前毫无话语权——袁崇焕被处死时,京城百姓争相食其肉;于谦被斩时,朝野虽有非议却无人敢拦。他的“公心”,最终只成了皇帝眼中“收买人心”的罪证,连于谦那样“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美名都没捞到,只剩“拥兵自重、结党营私”的污名。最可笑的是,他的覆灭竟源于帝王的“占有欲”,这比历史上任何权臣的死都更具荒诞性。李善长被朱元璋清算,好歹有“谋逆”的罪名;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尚有“九十二条大罪”——而他,只因为皇帝觉得“他身边有别人了”,就被下狱问斩。这恰印证了他最核心的愚蠢:不懂帝王心术的本质是“权力独占”。他把封建帝王当成了需要呵护的“表弟”,却忘了刘邦能对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能对功臣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皇权之下,亲情、公心、功绩皆可弃,唯有“绝对服从”与“懂得退场”方能自保,而他偏要逆道而行,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纯属自找的。他带着千年文明的先知,却偏要踩遍所有历史权臣的覆辙——明知“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偏要既当戍边战神,又做民生能臣,把江山社稷打理得固若金汤,却忘了帝王最容不得“不可替代”。历史上商鞅变法强秦,落得五马分尸;韩信平定四方,终遭长乐宫问斩,皆是因不懂“藏拙”二字,而他更甚,竟把“从小抚养”的表亲情分,当成了对抗皇权猜忌的筹码。所谓“一心为公”,不过是他自欺欺人的执念。民生发展的功绩,在帝王眼里是“收买人心”;边境血战的功勋,是“拥兵自重”的铁证。他天真地以为,公心能抵过私欲,亲情能化解猜忌,却不知皇权本就是冰冷的独占游戏——当他的世界里出现除了帝王之外的同僚、部属,那份“唯我独尊”的帝王占有欲便瞬间扭曲,一句毫无分量的“你不再以我为重”,就足以让他此前所有付出清零。空有改变时代的能力,却长着一颗适配封建皇权的“奴才心”。袁崇焕守辽东而被磔杀,于谦扶社稷而遭冤斩,至少还留得青史美名,而他的结局,不过是帝王一时醋意下的牺牲品,连“莫须有”的罪名都配不上,只剩“自作自受”的荒诞。百姓愚昧,朝廷的官员愚昧吗?以作者刻画的主角人设来说,在古代的主角一心为公为民,然后被皇帝清算。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沐雨栉风
2% 打分:2 [2025-11-23 23:02:01]
来自河北
[1楼] 网友:沐雨栉风
2% [2025-11-23 23:28:50]
来自河北
浅浅锐评一下
首先是皇帝,当一位君主因其阴暗的私欲,将国家最坚实的栋梁推上断头台时,他所裁决的,已不仅是一个臣子的性命,更是他自身作为帝王的合法性。从其对下属与黎民的责任来看,此举无疑宣告了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不合格统治者。
一、 对肱股之臣与天下贤才:他亲手摧毁了政治的“游戏规则”
一位合格的君主,其核心职责在于建立并维护一个能让人才涌现、并为之效力的稳定秩序。这套秩序的基石是“赏罚分明”,其标准应是于江山社稷有功,于黎民百姓有利。
而这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彻底践踏了这一基石。
1. 他使“忠诚”与“功绩”沦为笑谈。 那位主角,于军,是保家卫国的屏障;于民,是发展生产的能吏;于私,是抚养皇帝的至亲。如此集功、忠、亲于一身的臣子,最终竟落得“斩立决”的下场,且罪名模糊,源于君主扭曲的占有欲。这向天下所有文武百官释放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无论你多么能干,无论你立下多少功劳,你的生死存亡最终不取决于你的表现,而取决于君王那一刻不可预测的心情。 从此,谁还敢戮力为国?谁还敢直言进谏?精明者将选择明哲保身,钻营者将致力于谄媚逢迎。整个官僚体系的激励机制被彻底扭曲,帝国的行政效率与健康度将断崖式下跌。
2. 他证明了“伴君如伴虎”的终极荒谬。 历史上,功高震主而被猜忌,尚有一套冰冷的政治逻辑可言。但这位皇帝的动机——“他认为主角身边有其他人了,他不是最重要的了”——这已非政治权衡,而是彻头彻尾的情绪泄欲。他将君臣关系降格为幼稚的情感独占关系。这意味着,在他麾下为官,不仅要处理繁冗政务,更要如履薄冰地经营君主的个人情绪,其难度与不确定性,远超治理国家。这无异于宣告,在本朝为官,政治才能是次要的,扮演君王唯一的“心灵伴侣”才是首要的。 这对于任何有志之士而言,都是最大的侮辱与不公。
二、 对黎民百姓:他将万民福祉置于个人心魔之下
君主,乃“天下”之主,其权力来自社稷,其责任在于苍生。合格的皇帝需明白,自己是国家这艘巨轮的船长,需对全体船员的安危负责。
而这位皇帝,显然将巨轮视为自己的私人游艇,可以随心所欲地凿沉。
1. 他视民生福祉为无物。 斩杀主角,意味着他所推行的一切利民政策都可能人亡政息。那些新开垦的农田、新修建的水利、新建立的商贸,都可能因核心人物的倒台而陷入停滞乃至废弃。皇帝为了一己私念,轻易地动摇了万千百姓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他而言,黎民百姓的温饱与安定,其重要性远不及他个人那点病态的情感需求。 这种将一己之私凌驾于万民之上的行为,是对“天子”职责最根本的背叛。
2. 他动摇了天下人对“秩序”与“公道”的信仰。 百姓虽不懂高深政治,却最懂“善恶有报”的基本公理。一个造福于他们的人不得好死,而理由如此荒诞,这会让他们如何看待这个朝廷?他们会认为,这个世道没有“公道”可言,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是一个任性、残酷且不可理喻的疯子。这种信任的崩塌是毁灭性的,它将直接导致民心离散,政府的任何政令都将失去公信力。一个失去民心的王朝,其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综上所述,这位皇帝的行为,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私天下”的统治肖像。他不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君主,而是一个被心魔奴役、占据着帝王之位的巨型婴儿。
对于下属,他破坏了政治的规则,让忠诚与才能变得毫无价值,是不合格的领袖。
对于百姓,他践踏了基本的公道,将民生福祉视为草芥,是不合格的守护者。
让这样的人居于至尊之位,不仅是主角一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灾难。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帝”这一角色最大的讽刺。其统治的合法性,已在其挥下屠刀的那一刻,彻底瓦解。后世史书评判,他或可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昏暴之君并列,因其行为的核心,同样是那致命的四个字:以私害公。
而主角的“蠢”与“愚”,从不是抽象的执念,而是刻在具体选择里的自取灭亡,历史上无数前车之鉴,全被他当成了耳旁风:
他手握穿越者的先知优势,却把“抚养表弟登基”玩成了低配版“张居正辅万历”,还只学其表不学其里。张居正权倾朝野时,尚懂以雷霆手段震慑皇权,死前仍牢牢攥着朝政核心,即便如此,死后仍遭万历清算;而这位穿越者,只知一味付出,既不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不设限皇权边界,把幼主宠成了“唯我独尊”的巨婴。他以为“一手带大”的情分能抵过权力侵蚀,却忘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恨意,恰源于“被操控”的压抑——帝王最忌“恩威皆出臣下”,他把自己活成了皇帝成长路上的“阴影”,清算不过是迟早的事。
戍边多年、军功赫赫,他却活成了没有政治嗅觉的“袁崇焕2.0”。袁崇焕守辽东时,虽有崇祯的尚方宝剑,仍懂得处处谨言慎行,却因“擅杀毛文龙”“市米资敌”等争议,最终落得凌迟处死的下场;而这位穿越者,手握边境兵权、深得军心,却不懂得“自污”避祸,反而把民生、军功一把抓,活成了“功高盖主”的活靶子。历史上的白起,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却因拒绝出征就被赐死;蓝玉大破北元、威震天下,却因居功自傲被剥皮实草——兵权与民心,从来都是帝王的逆鳞,他偏要双双触碰,还天真地以为“一心为公”能当免死金牌,蠢得比袁崇焕更无退路。
搞民生、兴百业,他却成了“于谦式悲剧”的劣质复刻,连最基本的“避嫌”都不懂。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扶持明代宗登基,却始终坚守“臣子本分”,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便如此,英宗复辟后仍难逃斩刑;而这位穿越者,既掌军权又掌民生,朝堂上下皆是他的部署与拥护者,却忘了“臣强主弱”本就是封建王朝的大忌。他以为民生福祉能让百姓念其好,却不知百姓在皇权面前毫无话语权——袁崇焕被处死时,京城百姓争相食其肉;于谦被斩时,朝野虽有非议却无人敢拦。他的“公心”,最终只成了皇帝眼中“收买人心”的罪证,连于谦那样“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美名都没捞到,只剩“拥兵自重、结党营私”的污名。
最可笑的是,他的覆灭竟源于帝王的“占有欲”,这比历史上任何权臣的死都更具荒诞性。李善长被朱元璋清算,好歹有“谋逆”的罪名;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尚有“九十二条大罪”——而他,只因为皇帝觉得“他身边有别人了”,就被下狱问斩。这恰印证了他最核心的愚蠢:不懂帝王心术的本质是“权力独占”。他把封建帝王当成了需要呵护的“表弟”,却忘了刘邦能对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能对功臣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皇权之下,亲情、公心、功绩皆可弃,唯有“绝对服从”与“懂得退场”方能自保,而他偏要逆道而行,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纯属自找的。
他带着千年文明的先知,却偏要踩遍所有历史权臣的覆辙——明知“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偏要既当戍边战神,又做民生能臣,把江山社稷打理得固若金汤,却忘了帝王最容不得“不可替代”。历史上商鞅变法强秦,落得五马分尸;韩信平定四方,终遭长乐宫问斩,皆是因不懂“藏拙”二字,而他更甚,竟把“从小抚养”的表亲情分,当成了对抗皇权猜忌的筹码。
所谓“一心为公”,不过是他自欺欺人的执念。民生发展的功绩,在帝王眼里是“收买人心”;边境血战的功勋,是“拥兵自重”的铁证。他天真地以为,公心能抵过私欲,亲情能化解猜忌,却不知皇权本就是冰冷的独占游戏——当他的世界里出现除了帝王之外的同僚、部属,那份“唯我独尊”的帝王占有欲便瞬间扭曲,一句毫无分量的“你不再以我为重”,就足以让他此前所有付出清零。
空有改变时代的能力,却长着一颗适配封建皇权的“奴才心”。袁崇焕守辽东而被磔杀,于谦扶社稷而遭冤斩,至少还留得青史美名,而他的结局,不过是帝王一时醋意下的牺牲品,连“莫须有”的罪名都配不上,只剩“自作自受”的荒诞。
百姓愚昧,朝廷的官员愚昧吗?以作者刻画的主角人设来说,在古代的主角一心为公为民,然后被皇帝清算。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