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我已经是一条废鱼了38% 打分:2 [2023-04-28 14:00:20] 来自福建
我也不信国内药厂有野心和情怀,翻翻国内药厂的财报,研发支出就没有几家很多的,跟国外大药厂比被甩出几百条街。全都不舍得投钱研发,怎么可能会有进步和创新。
19
[1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8 20:20:31] 来自浙江
事情有两面。只列举一个数据,懂的都懂。位于全球药品销售榜前列的明星抗肿瘤药默沙东的“K药”(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2019年销量达到约111亿美元,2020年销量增加到约144亿美元,2021年达到172亿美元,2022年达到209.37亿美元。目前国内在售的pd-1单抗除了K药和BMS的O药两款进口的之外,大概还有八款国产的,所有国产的单抗加在一起,注意是加在一起,2020年销售额约90亿人民币,2021年销售额90出头亿人民币,2022年销售额估计百亿出头人民币。当然,K药O药是全球卖的,国产PD-1只在国内卖,虽然有licence-out,但没有国外的三期临床,FDA也不批,出海很难。所以现在这些创新药企都被逼着去国外做临床,但那又要烧钱,比如现在的一哥百济,成也国际化难也国际化,迟迟看不到盈亏平衡的日子。但是不出海的话,看看上面历年销售额(几乎没有增长),懂的都懂了吧。不是我们的药质量差,质量好的也有,敢做头对头的也有,但是如果想要大家都吃得起,药企是赚不到大钱的,这是个悖论,懂吧?风险收益是对称的,一方面你要求它们去承担高风险,另一方面你把高收益的路断了,要高回报只能往海外去找,但不说激烈竞争,就光是渠道,也是要用钱去铺、去趟的。(插一句,这就是泛海和清辉要收购Med-Ferry的原因)海外临床,也要靠钱烧出来的。钱从哪儿来?投资人腰包里。但是二级市场投资人要看盈利。别说增收不增利了,问题是收入都没见大增,故事怎么讲?所以现在二级市场biotech,除非有licence-out的消息,股价会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往上窜一下,其余时刻不是像到了不应期,就是跟坐滑滑梯一样跌无止境跌妈不认。一级市场看二级市场,二级市场冷,一级市场也热不起来。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资本市场不相信热血和情怀。尤其现在这种经济环境,大家都偏保守了,没有切实的收入盈利,大家宁可持有现金,也不愿意陪创新药企去做梦了。这是目前的现实。
71 [投诉]
[2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8 20:36:16] 来自浙江
但不管是被迫的也好,是积极拥抱也好,至少我们的药企在努力让我们被卡脖子,在努力让国人都吃得起药(当然这是大政方针,它们不愿意也没法子),而你说的跨国药企却并没有这样的使命感。就连进不进医保,它们考虑的也是它们的全球定价策略,为了不影响在其他地区的定价,它们宁愿不进医保也不愿意降价,反正还是会有有钱人愿意高价吃进口药。他们也并没有所谓的使命感。有的只是追求与高风险对应的高收益这个动力而已。只是人家资本主义社会鼓励它们这么做。它们烧得起这个创新的钱,也愿意烧(因为有回报)。就像最近那个新的血友病的药,两千万一剂,这种孤儿药,人家研发得起,为何?因为它卖两千万也不会遭到舆论攻击。
55 [投诉]
[3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8 20:37:00] 来自浙江
少了个“不”,让我们不被卡脖子
6 [投诉]
[4楼] 网友:我已经是一条废鱼了38% [2023-04-29 14:19:22] 来自福建
药厂体量不一样,要求比较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值当然不现实,没意义,也不合理。我指的也只是研发支出占营收的百分比,看相对数值。就单看这个相对数的话,我确实没看到国内(大多数)药企的努力在哪里哈。
4 [投诉]
[5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9 18:04:59] 来自浙江
我在跟你讲的就是一个底层逻辑。为何几年前会爆发一个创新药投资热潮?因为港股18A新政。没有收入和盈利的biotech也能上市融资了。一级市场投资人有一个稳定退出渠道了。热钱涌入这个行业,大拿纷纷回国创业,精英也愿意从跨国药企跳槽到这些biotech了,因为夸张的高薪。简而言之,资本驱动。当然政策上,创新药上市审批的提速,IPO政策的倾斜,看得见的手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看到财报的,大都是上市公司吧?那么它们趋利避害就很好理解,因为转型、创新的代价太大,看看恒瑞这几年就知道了。二级市场,公司增长稍微失速就会引来质疑,别说转盈为亏了,投资人立马抛弃你,没得商量。那再融资怎么搞?哪来新韭菜给你割?港股这些biotech这两年都在谋求A股上市,为何?IPO钱快烧完了,盈亏平衡遥遥无期,再不搞点钱就得关门了。所以以前它们不创新,是因为靠着仿制药也能活得挺滋润,毕竟市场大,靠商业化能力就能吃饱。现在它们还不创新,是因为风险收益不对称,只要还能凑活过,谁也不愿意去冒转型这个险。像恒瑞、石药、中生这些老巨头,估计也是不得已,穷则思变,已经下雨了,趁着家里还有下脚地修屋顶。而百济、信达、君实之类的新贵,就是被pd-1千亿市场规模的大饼迷了眼,一头扎进来,吭哧吭哧做出来,梦醒了发现说好的千亿秒变百亿,竞争还日趋激烈,还想做BioPharma、big pharma的美梦出路只能往外去寻。但这路好走么?信达闯关FDA受挫、药明生物被列入实体清单……程序的、竞争的、政治的各种问题交织……看看这些先锋目前这惨样,那些吃老本的传统药企还敢动么?最不能违背的就是经济规律。于民生是大善举的,于商业、于经济不一定合乎理性,这个矛盾,大家都清楚,但很难解决。总到底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暂时无解。你的批评有道理,我不过是提供另一种视角而已。对于企业行为,更多的还是从商业和经济规律去解读比较好。
29 [投诉]
[6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9 18:21:27] 来自浙江
再说清楚点,也不知道会不会被删,集采对于消灭过剩产能、创新导向、控费的意义重大,医保谈判对提高人民的福祉、控费的意义也无用赘言,都是善举。但是,对于想搞创新的药企来说,一方面是旧药收入、利润的急剧缩水,另一方面是研发投入的急剧扩大,要保证现金流的安全,还要在每个财报季想好该怎么应对投资人的质疑,这事是有难度的,而对聪明人来说,这时间精力拿来干什么不能成功呢?哪怕还是在医疗大类里打转,去做医美、保健品、宠物医疗这些不香么?所以,还在坚持的,不该被一杆子打死,说没有野心和情怀。不管他们是冲着高薪,还是冲着财务自由,还是冲着名誉,客观上他们都为减少药神这样的悲剧添砖加瓦。
[7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9 18:40:42] 来自浙江
或许我刚刚没有就“绝对”“相对”这一点回复,会显得答非所问。既然说了那么多,再说透一点吧。这种研发投入比例要是营收利润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有意义。像辉瑞、默沙东、BMS这种跨国大药企,除非遇到天灾人祸,基本上它们的收入不太可能断崖式下跌,哪怕有畅销药专利到期,影响应该也不大,因为它们会丰富自己的产品,降低专利到期对收入的冲击。但是我们国内药企,因为医保这个大支付方的存在,因为控费这个一直会有的影响在,收入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就一直在,而且不像专利到期,这种外部力量不太好预测。这种时候去要求研发支出占到多少多少就不太现实,因为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今年有这些钱能进账,明年有没有就不太好说了。我们的这些互联网企业可以去国外跟Amazon、Meta之类的烧钱别苗头是因为前二十年在国内这个大市场的积累,血厚。但我们的创新药企,本就弱小,本来可以在国内发育一下,不必急着出海去和跨国药企竞争,但现在……不知道这下说清楚了没有,希望别被删。
24 [投诉]
[8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30 13:04:41] 来自浙江
再补充一点,药物研发创新说是九死一生可能都太轻了。但谈判的底线就是能保证进医保的公司在这一个药上面不至于做亏本买卖。问题是能进医保的药都是研发成功的,也就是幸存者。底下还有一大批死在半路上的。这部分风险找谁补偿?同一个公司,其他几个研发失败的损失要靠成功的那一个药物赚钱去补偿的,你说的跨国大药企莫不如是,这就是他们的盈利模式,也是创新的动力,就跟做天使投资一个道理。而且药物研发的周期很长,在这段一直烧钱的日子里,需要有旧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回血、补血。而且因为很低的成功率,你也不可能只开一个管线,得多头并进,意味着多线烧钱。如果你没法保证稳定的现金流入,那你咋敢开好多管线?你咋能安心研发?你咋保证你能给员工一直保持这个薪水水平?你咋跟投资人交待?你不能无视这个最最底层的问题:国外大药厂有定价权,国内药企没有定价权。没有定价权你既无法保证收入,更无法保证利润,那你积极投入研发的底气在哪里?是没有野心,还是没有信心?情怀大概的确不太有,但是如果一个公司愧对投资人,养不起员工,那再有情怀也没用,自己都养不起的公司,何以养天下。防杠:没有批评或讽刺什么,前面说了,以我浅薄的认识来看,这个问题暂时就是无解。创新药企们找到的出路是出海,但是这条路很艰难,但目前可能就是华山一条道,要想活下去就得走。
[9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30 13:20:27] 来自浙江
这也解释了为啥它们爱做me-too,me-better,而不怎么愿意做first-in-class,只肯跟着国外药企做,不太愿意自己去趟没人趟过的河,说到底还是因为在国内这种风险是得不到补偿的。哪怕百万一剂的car-t都要进医保,哪怕跟生死无关的种植牙、OK镜都要集采,这个局怎么解?除非像百济这样,先无限烧投资人的钱,大量在海外做临床,然后再头对头证明自己best-in-class,然后把药卖到海外去,赚外国人的钱。但既是这样它要盈亏平衡还且得等着呢。它已经三地上市了,还是个明星公司,投资人还是愿意给它送钱,还是愿意等它的来日可期。问题是能有几个百济?又有多少投资人有这个耐心?
27 [投诉]
[10楼] 网友:既约则达丶 [2023-05-01 03:24:58] 来自河南
留个爪印,睡醒仔细看
[11楼] 网友:罗格朗第一学院院长12% [2023-05-02 18:11:34] 来自湖北
爪?
[投诉]
[12楼] 网友:南风古灶45% [2023-05-04 04:10:29] 来自吉林
哇哦
[13楼] 网友:糖糖汤圆 [2023-05-19 22:39:57] 来自浙江
在评论下了解一些自己并不懂的知识可真的太棒了?
17 [投诉]
[14楼] 网友:漫漫长夜 [2023-06-04 21:02:01] 来自云南
留爪!看科普感受到了专业的魅力
8 [投诉]
[15楼] 网友:抱紧蜂蜜罐子~ [2023-06-09 23:27:50] 来自浙江
爪一下,先把知识收起来
[16楼] 网友:nasogu10% [2023-06-16 23:50:27] 来自重庆
很赞同上面的评论。我不是市场方向的,但我是底层科研狗,能够直接感受到什么方向容易得到投资的青睐。以前我们设计设备,方向都是实时非侵入性荧光物追踪显像,实时癌细胞边缘检测显像(都是用于临床手术辅助),或者强抗药性细菌感染的光照治疗这类。投资大(激光设备贵),临床周期长,还不太稳定。现在发现不如去护肤品企业做护肤设备开发,钱多技术还简单。
14 [投诉]
[17楼] 网友:不存在 [2023-06-23 07:10:07] 来自广西
爬完楼后,有点杞人忧天,照这样发展下去,国内药物研发方面会不会被国外甩得越来越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 [投诉]
[18楼] 网友:山茶花开在年糕里 [2023-06-26 23:09:22] 来自山东
爪一下,等会看
[19楼] 网友:墨和96% [2023-07-11 10:50:45] 来自江苏
l留爪
[20楼] 网友:渚薰7% [2023-07-13 21:37:02] 来自海南
爪
[21楼] 网友:花间独酌 [2023-07-19 12:14:05] 来自广东
[22楼] 网友:一朵云云 [2023-08-02 19:56:24] 来自广东
[23楼] 网友:Sylvia [2023-08-07 22:05:28] 来自河南
留个爪
[24楼] 网友:是二声不是三声12% [2023-08-13 14:40:28] 来自四川
[25楼] 网友:cccccccccccc7% [2023-08-17 11:48:47] 来自山东
[26楼] 网友:声声40% [2023-09-09 00:56:38] 来自陕西
爬完楼,一知半解,深感国药艰难,除了铤而走险孤注一掷,看起来只有时间能带来解决希望
1 [投诉]
[27楼] 网友:he无敌 [2023-10-17 00:28:02] 来自安徽
仰望大佬
[28楼] 网友:30398793 [2024-01-15 19:08:38] 来自广东
[29楼] 网友:饭饭我要吃饭饭(狰狞 [2024-01-17 00:29:42] 来自浙江
爪一把
[30楼] 网友:tlyyzyq [2024-01-17 22:42:03] 来自湖南
留个爪,明天看
[31楼] 网友:布谷不哭89% [2024-01-27 21:15:10] 来自山东
[32楼] 网友:大大加更 [2024-08-19 07:14:41] 来自辽宁
[33楼] 网友:soft北京分爹 [2024-08-22 22:53:46] 来自北京
d
[34楼] 网友:66605859 [2024-10-09 23:52:52] 来自山东
[35楼] 网友:叫我哥哥大人 [2024-12-29 16:44:07] 来自四川
[36楼] 网友:有汜94% [2025-01-17 23:24:30] 来自浙江
。码一下
[37楼] 网友:可悠儿 [2025-03-07 00:14:14] 来自安徽
好牛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我已经是一条废鱼了
38% 打分:2 [2023-04-28 14:00:20]
来自福建
我也不信国内药厂有野心和情怀,翻翻国内药厂的财报,研发支出就没有几家很多的,跟国外大药厂比被甩出几百条街。全都不舍得投钱研发,怎么可能会有进步和创新。
19
[1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8 20:20:31]
来自浙江
事情有两面。只列举一个数据,懂的都懂。位于全球药品销售榜前列的明星抗肿瘤药默沙东的“K药”(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2019年销量达到约111亿美元,2020年销量增加到约144亿美元,2021年达到172亿美元,2022年达到209.37亿美元。目前国内在售的pd-1单抗除了K药和BMS的O药两款进口的之外,大概还有八款国产的,所有国产的单抗加在一起,注意是加在一起,2020年销售额约90亿人民币,2021年销售额90出头亿人民币,2022年销售额估计百亿出头人民币。当然,K药O药是全球卖的,国产PD-1只在国内卖,虽然有licence-out,但没有国外的三期临床,FDA也不批,出海很难。所以现在这些创新药企都被逼着去国外做临床,但那又要烧钱,比如现在的一哥百济,成也国际化难也国际化,迟迟看不到盈亏平衡的日子。但是不出海的话,看看上面历年销售额(几乎没有增长),懂的都懂了吧。不是我们的药质量差,质量好的也有,敢做头对头的也有,但是如果想要大家都吃得起,药企是赚不到大钱的,这是个悖论,懂吧?风险收益是对称的,一方面你要求它们去承担高风险,另一方面你把高收益的路断了,要高回报只能往海外去找,但不说激烈竞争,就光是渠道,也是要用钱去铺、去趟的。(插一句,这就是泛海和清辉要收购Med-Ferry的原因)海外临床,也要靠钱烧出来的。钱从哪儿来?投资人腰包里。但是二级市场投资人要看盈利。别说增收不增利了,问题是收入都没见大增,故事怎么讲?所以现在二级市场biotech,除非有licence-out的消息,股价会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往上窜一下,其余时刻不是像到了不应期,就是跟坐滑滑梯一样跌无止境跌妈不认。一级市场看二级市场,二级市场冷,一级市场也热不起来。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资本市场不相信热血和情怀。尤其现在这种经济环境,大家都偏保守了,没有切实的收入盈利,大家宁可持有现金,也不愿意陪创新药企去做梦了。这是目前的现实。
71 [投诉]
[2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8 20:36:16]
来自浙江
但不管是被迫的也好,是积极拥抱也好,至少我们的药企在努力让我们被卡脖子,在努力让国人都吃得起药(当然这是大政方针,它们不愿意也没法子),而你说的跨国药企却并没有这样的使命感。就连进不进医保,它们考虑的也是它们的全球定价策略,为了不影响在其他地区的定价,它们宁愿不进医保也不愿意降价,反正还是会有有钱人愿意高价吃进口药。他们也并没有所谓的使命感。有的只是追求与高风险对应的高收益这个动力而已。只是人家资本主义社会鼓励它们这么做。它们烧得起这个创新的钱,也愿意烧(因为有回报)。就像最近那个新的血友病的药,两千万一剂,这种孤儿药,人家研发得起,为何?因为它卖两千万也不会遭到舆论攻击。
55 [投诉]
[3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8 20:37:00]
来自浙江
少了个“不”,让我们不被卡脖子
6 [投诉]
[4楼] 网友:我已经是一条废鱼了
38% [2023-04-29 14:19:22]
来自福建
药厂体量不一样,要求比较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值当然不现实,没意义,也不合理。我指的也只是研发支出占营收的百分比,看相对数值。就单看这个相对数的话,我确实没看到国内(大多数)药企的努力在哪里哈。
4 [投诉]
[5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9 18:04:59]
来自浙江
我在跟你讲的就是一个底层逻辑。为何几年前会爆发一个创新药投资热潮?因为港股18A新政。没有收入和盈利的biotech也能上市融资了。一级市场投资人有一个稳定退出渠道了。热钱涌入这个行业,大拿纷纷回国创业,精英也愿意从跨国药企跳槽到这些biotech了,因为夸张的高薪。简而言之,资本驱动。当然政策上,创新药上市审批的提速,IPO政策的倾斜,看得见的手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看到财报的,大都是上市公司吧?那么它们趋利避害就很好理解,因为转型、创新的代价太大,看看恒瑞这几年就知道了。二级市场,公司增长稍微失速就会引来质疑,别说转盈为亏了,投资人立马抛弃你,没得商量。那再融资怎么搞?哪来新韭菜给你割?港股这些biotech这两年都在谋求A股上市,为何?IPO钱快烧完了,盈亏平衡遥遥无期,再不搞点钱就得关门了。所以以前它们不创新,是因为靠着仿制药也能活得挺滋润,毕竟市场大,靠商业化能力就能吃饱。现在它们还不创新,是因为风险收益不对称,只要还能凑活过,谁也不愿意去冒转型这个险。像恒瑞、石药、中生这些老巨头,估计也是不得已,穷则思变,已经下雨了,趁着家里还有下脚地修屋顶。而百济、信达、君实之类的新贵,就是被pd-1千亿市场规模的大饼迷了眼,一头扎进来,吭哧吭哧做出来,梦醒了发现说好的千亿秒变百亿,竞争还日趋激烈,还想做BioPharma、big pharma的美梦出路只能往外去寻。但这路好走么?信达闯关FDA受挫、药明生物被列入实体清单……程序的、竞争的、政治的各种问题交织……看看这些先锋目前这惨样,那些吃老本的传统药企还敢动么?最不能违背的就是经济规律。于民生是大善举的,于商业、于经济不一定合乎理性,这个矛盾,大家都清楚,但很难解决。总到底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暂时无解。你的批评有道理,我不过是提供另一种视角而已。对于企业行为,更多的还是从商业和经济规律去解读比较好。
29 [投诉]
[6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9 18:21:27]
来自浙江
再说清楚点,也不知道会不会被删,集采对于消灭过剩产能、创新导向、控费的意义重大,医保谈判对提高人民的福祉、控费的意义也无用赘言,都是善举。但是,对于想搞创新的药企来说,一方面是旧药收入、利润的急剧缩水,另一方面是研发投入的急剧扩大,要保证现金流的安全,还要在每个财报季想好该怎么应对投资人的质疑,这事是有难度的,而对聪明人来说,这时间精力拿来干什么不能成功呢?哪怕还是在医疗大类里打转,去做医美、保健品、宠物医疗这些不香么?所以,还在坚持的,不该被一杆子打死,说没有野心和情怀。不管他们是冲着高薪,还是冲着财务自由,还是冲着名誉,客观上他们都为减少药神这样的悲剧添砖加瓦。
29 [投诉]
[7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29 18:40:42]
来自浙江
或许我刚刚没有就“绝对”“相对”这一点回复,会显得答非所问。既然说了那么多,再说透一点吧。这种研发投入比例要是营收利润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有意义。像辉瑞、默沙东、BMS这种跨国大药企,除非遇到天灾人祸,基本上它们的收入不太可能断崖式下跌,哪怕有畅销药专利到期,影响应该也不大,因为它们会丰富自己的产品,降低专利到期对收入的冲击。但是我们国内药企,因为医保这个大支付方的存在,因为控费这个一直会有的影响在,收入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就一直在,而且不像专利到期,这种外部力量不太好预测。这种时候去要求研发支出占到多少多少就不太现实,因为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今年有这些钱能进账,明年有没有就不太好说了。我们的这些互联网企业可以去国外跟Amazon、Meta之类的烧钱别苗头是因为前二十年在国内这个大市场的积累,血厚。但我们的创新药企,本就弱小,本来可以在国内发育一下,不必急着出海去和跨国药企竞争,但现在……不知道这下说清楚了没有,希望别被删。
24 [投诉]
[8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30 13:04:41]
来自浙江
再补充一点,药物研发创新说是九死一生可能都太轻了。但谈判的底线就是能保证进医保的公司在这一个药上面不至于做亏本买卖。问题是能进医保的药都是研发成功的,也就是幸存者。底下还有一大批死在半路上的。这部分风险找谁补偿?同一个公司,其他几个研发失败的损失要靠成功的那一个药物赚钱去补偿的,你说的跨国大药企莫不如是,这就是他们的盈利模式,也是创新的动力,就跟做天使投资一个道理。而且药物研发的周期很长,在这段一直烧钱的日子里,需要有旧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回血、补血。而且因为很低的成功率,你也不可能只开一个管线,得多头并进,意味着多线烧钱。如果你没法保证稳定的现金流入,那你咋敢开好多管线?你咋能安心研发?你咋保证你能给员工一直保持这个薪水水平?你咋跟投资人交待?你不能无视这个最最底层的问题:国外大药厂有定价权,国内药企没有定价权。没有定价权你既无法保证收入,更无法保证利润,那你积极投入研发的底气在哪里?是没有野心,还是没有信心?情怀大概的确不太有,但是如果一个公司愧对投资人,养不起员工,那再有情怀也没用,自己都养不起的公司,何以养天下。防杠:没有批评或讽刺什么,前面说了,以我浅薄的认识来看,这个问题暂时就是无解。创新药企们找到的出路是出海,但是这条路很艰难,但目前可能就是华山一条道,要想活下去就得走。
24 [投诉]
[9楼] 网友:一名资深的网文读者
[2023-04-30 13:20:27]
来自浙江
这也解释了为啥它们爱做me-too,me-better,而不怎么愿意做first-in-class,只肯跟着国外药企做,不太愿意自己去趟没人趟过的河,说到底还是因为在国内这种风险是得不到补偿的。哪怕百万一剂的car-t都要进医保,哪怕跟生死无关的种植牙、OK镜都要集采,这个局怎么解?除非像百济这样,先无限烧投资人的钱,大量在海外做临床,然后再头对头证明自己best-in-class,然后把药卖到海外去,赚外国人的钱。但既是这样它要盈亏平衡还且得等着呢。它已经三地上市了,还是个明星公司,投资人还是愿意给它送钱,还是愿意等它的来日可期。问题是能有几个百济?又有多少投资人有这个耐心?
27 [投诉]
[10楼] 网友:既约则达丶
[2023-05-01 03:24:58]
来自河南
留个爪印,睡醒仔细看
4 [投诉]
[11楼] 网友:罗格朗第一学院院长
12% [2023-05-02 18:11:34]
来自湖北
爪?
[投诉]
[12楼] 网友:南风古灶
45% [2023-05-04 04:10:29]
来自吉林
哇哦
[投诉]
[13楼] 网友:糖糖汤圆
[2023-05-19 22:39:57]
来自浙江
在评论下了解一些自己并不懂的知识可真的太棒了?
17 [投诉]
[14楼] 网友:漫漫长夜 [2023-06-04 21:02:01] 来自云南
留爪!看科普感受到了专业的魅力
8 [投诉]
[15楼] 网友:抱紧蜂蜜罐子~
[2023-06-09 23:27:50]
来自浙江
爪一下,先把知识收起来
[投诉]
[16楼] 网友:nasogu
10% [2023-06-16 23:50:27]
来自重庆
很赞同上面的评论。我不是市场方向的,但我是底层科研狗,能够直接感受到什么方向容易得到投资的青睐。以前我们设计设备,方向都是实时非侵入性荧光物追踪显像,实时癌细胞边缘检测显像(都是用于临床手术辅助),或者强抗药性细菌感染的光照治疗这类。投资大(激光设备贵),临床周期长,还不太稳定。现在发现不如去护肤品企业做护肤设备开发,钱多技术还简单。
14 [投诉]
[17楼] 网友:不存在 [2023-06-23 07:10:07] 来自广西
爬完楼后,有点杞人忧天,照这样发展下去,国内药物研发方面会不会被国外甩得越来越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 [投诉]
[18楼] 网友:山茶花开在年糕里 [2023-06-26 23:09:22] 来自山东
爪一下,等会看
[投诉]
[19楼] 网友:墨和
96% [2023-07-11 10:50:45]
来自江苏
l留爪
[投诉]
[20楼] 网友:渚薰
7% [2023-07-13 21:37:02]
来自海南
爪
[投诉]
[21楼] 网友:花间独酌 [2023-07-19 12:14:05] 来自广东
爪
[投诉]
[22楼] 网友:一朵云云
[2023-08-02 19:56:24]
来自广东
爪
[投诉]
[23楼] 网友:Sylvia
[2023-08-07 22:05:28]
来自河南
留个爪
[投诉]
[24楼] 网友:是二声不是三声
12% [2023-08-13 14:40:28]
来自四川
爪
[投诉]
[25楼] 网友:cccccccccccc
7% [2023-08-17 11:48:47]
来自山东
爪
[投诉]
[26楼] 网友:声声
40% [2023-09-09 00:56:38]
来自陕西
爬完楼,一知半解,深感国药艰难,除了铤而走险孤注一掷,看起来只有时间能带来解决希望
1 [投诉]
[27楼] 网友:he无敌 [2023-10-17 00:28:02] 来自安徽
仰望大佬
[投诉]
[28楼] 网友:30398793 [2024-01-15 19:08:38] 来自广东
爪
[投诉]
[29楼] 网友:饭饭我要吃饭饭(狰狞 [2024-01-17 00:29:42] 来自浙江
爪一把
[投诉]
[30楼] 网友:tlyyzyq
[2024-01-17 22:42:03]
来自湖南
留个爪,明天看
[投诉]
[31楼] 网友:布谷不哭
89% [2024-01-27 21:15:10]
来自山东
留个爪
[投诉]
[32楼] 网友:大大加更 [2024-08-19 07:14:41] 来自辽宁
爪
[投诉]
[33楼] 网友:soft北京分爹
[2024-08-22 22:53:46]
来自北京
d
[投诉]
[34楼] 网友:66605859
[2024-10-09 23:52:52]
来自山东
爪
[投诉]
[35楼] 网友:叫我哥哥大人 [2024-12-29 16:44:07] 来自四川
爪
[投诉]
[36楼] 网友:有汜
94% [2025-01-17 23:24:30]
来自浙江
。码一下
[投诉]
[37楼] 网友:可悠儿
[2025-03-07 00:14:14]
来自安徽
好牛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