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繁華葳蕤14% 打分:0 [2023-08-08 01:06:54] 来自广东
恰恰相反,隋炀帝一直都在打压山东门阀特别是其中的河北门阀——山东门阀细分开来可以分成河南门阀和河北门阀(东汉版起源于刘秀开国,南北朝至隋唐版起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河南门阀大体就是当年跟着孝文帝南迁的汉胡门阀,河北门阀就是世代留守边疆的汉胡门阀。后面北周统一北方、杨坚统一全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主要拉拢的也是河南门阀。而河北门阀早在东汉刘秀时期与河南门阀斗法时就结下了梁子,虽然双方在当时通过郭圣通母子让出皇后太子位而得到了一定的和解。六镇起义、周齐对立、杨坚篡位、杨广继位,一连串的事件造成关陇门阀和山东门阀彼此仇视同时,也慢慢分化了河南门阀和河北门阀。隋炀帝搞运河、修洛阳、打高丽,主要打的就是消耗山东门阀特别是河北门阀的实力,起源就是当年他夺嫡时,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皆由山东门阀支持的杨勇和杨谅。只不过他眼高手低,玩崩了,山东门阀依靠山东血厚和门阀闪避,将负担转嫁到寒门和山东百姓身上。虽然杨广更加亲近江南门阀,但关陇门阀毕竟和他有亲缘,也支持他夺嫡,所以他继位之后,塑造的朝局也是江南门阀和关陇门阀共同掌权,打压山东门阀。
19
[1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01:14:53] 来自广东
后面唐朝开国统一、玄武门之变、武皇上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其实都是山东门阀特别是河北门阀和关陇门阀的决斗。由于地缘和历史因素,关陇门阀往往选择拉拢和渗透进河南门阀,将关中和中原的大门——河南洛阳作为关中经略华夏的第二都城。而将毗邻夷狄的河北门阀视为关中秩序的挑战者(之前秦末和东汉已经成功过2次了)。就这样一直到唐朝灭亡,山东门阀得到彻底的胜利。
9 [投诉]
[2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01:19:16] 来自广东
少算了一次,加上。加上宇文泰带着一帮河北门阀入主中原,建立以当时进入关中的北魏版河北门阀成员为核心的魏周隋唐版关陇门阀,其实是3次。
6 [投诉]
[3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01:20:10] 来自广东
应该是入主关中
2 [投诉]
[4楼] 网友:拾忆 [2023-08-08 01:26:42] 来自广东
蹲一个,慢慢看(试图看懂)
4 [投诉]
[5楼] 网友:2333 [2023-08-08 01:43:16] 来自四川
什么都往门阀身上扣了……首先关陇集团不是关陇门阀,都是八柱国后人的胡人血统军事集团其次,北方捧起来的士族门阀确实只有五姓七望,而五姓七望就面子好看,军权在八柱国后人手中所谓河北门阀河东门阀,是现代人细分的山东门阀,山东是崤山以东,区分的是关中,塞外,南方三个贵族群体山东门阀一直和八柱国这群军事集团有联姻,他们可不敢敌视,这群人“国史之乱”就灭过他们满门了隋炀帝迁都是把政治中心从关拢转移到“山东”,还打压山东呢从北魏到隋朝,纯粹的汉人很难做到中央掌管军权的高官,杨谅叛乱时的下属虽然有姓王的姓韦的但不是太原王氏和京兆韦氏,看一眼名单就知道是以鲜卑为主,这是杨谅自己的兵所谓河北门阀河东门阀,是有人解构安史之乱开始,说安史之乱是河北门阀被打压巴拉巴拉,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几个历史教授辟谣多少次了看到上溯到东汉,就知道根本不对劲了吧??还真以为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些世家都没变过?作者文里都列了多少个灭门了?于赓哲教授在网上很活跃,真爱好隋唐史,可以关注了解一下业内人士还有什么隋炀帝修运河建洛阳只是为了远大理想……居然现在还有人这么说
10 [投诉]
[6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01:54:54] 来自广东
隋炀帝修洛阳和运河并没有远大理想,就是为了个人和亲信享受+报复山东门阀。不然他也不会搞这么下头。
8 [投诉]
[7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01:56:34] 来自广东
崔乾佑:。。。。。。说我们五姓没有军权?说我们不敢对皇帝呲牙?
[8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01:58:29] 来自广东
隋炀帝修洛阳可没有真把政治中心迁过去关东,他更喜欢巡游天下。
[9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02:01:40] 来自广东
我上一个评论都说了世家起起落落,但也说了很难将一个世家打落为寒门甚至将它消灭。关陇八柱国在宇文护掌权时就降格了2个(赵和侯莫陈),但后面这2家依然有人在中高层。
3 [投诉]
[10楼] 网友:比外号叫三次H5 [2023-08-08 02:04:11] 来自四川
山东门阀好像一直都在输啊!投注杨勇失败,投注李建成失败,投注李承乾失败,好不容易太原王氏女当上皇后没两年就被废了还是失败
1 [投诉]
[11楼] 网友:2333 [2023-08-08 02:04:57] 来自四川
唐朝灭亡,山东门阀胜利……这都不是有正常营销号的洗脑包了唐朝灭亡,山东门阀彻底消亡,这个是史学界的定论了还能推翻,哪个历史发明家这么厉害……士族门阀的灭亡是科举制和黄巢起义共同的结果,这个应该是共识吧??
[12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02:05:23] 来自广东
PS:北朝的山东门阀无论河南河北其实也是糅合了很多胡人门阀,所以杨谅的军府胡人多也不影响。
[13楼] 网友:威士忌里放枸杞34% [2023-08-08 04:24:02] 来自广西
看了一通,没怎么看懂,不过楼上23333,我在其他文里的评论里有看到过你讲的那个于教授,但是都是一水的骂,听说是个究极二凤黑,还吹杨广小辣鸡,先声明喔我不了解他也没看过他的视频,就是今天看评论的时候刚好看到这个名字,说错了先鬼为敬。
[14楼] 网友:叶洛3% [2023-08-08 09:13:18] 来自四川
于教授名言“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好,资治通鉴也好,等凡是记录这段历史的这个史料,对于战争前半阶段李世民的指挥只有平铺直叙,没有检讨其得失,我觉得这是为尊者讳。其实说白了,李世民(洛阳之战)的前半阶段的战役指挥不是特别成功”一战擒双王的洛阳之战他说指挥不成功,前半段秦王是一步步建立包围圈,控制洛阳各个要塞……他说史书平铺直叙所以不成功,内容一点没提。问题是有史书写战争时不平铺直叙还带点褒贬吗?褒贬一般都在人物去世后啊。
[15楼] 网友:叶洛3% [2023-08-08 09:13:36] 来自四川
[16楼] 网友:叶洛3% [2023-08-08 09:14:07] 来自四川
于教授名言“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好,资治通鉴也好,等凡是记录这段历史的这个史料,对于战争前半阶段李世民的指挥只有平铺直叙,没有检讨其得失,我觉得这是为尊者讳。其实说白了,李世民(洛阳之战)的前半阶段的战役指挥不是特别成功”一战擒双王的洛阳之战他说指挥不成功,前半段秦王是一步步建立包围圈,控制洛阳各个要塞……他说史书平铺直叙所以不成功,内容一点没提。问题是有史书写战争时都平铺直叙,褒贬一般都在人物去世后
[投诉]
[17楼] 网友:叶洛3% [2023-08-08 09:14:30] 来自四川
[18楼] 网友:叶洛3% [2023-08-08 09:15:24] 来自四川
[19楼] 网友:星沉晔 [2023-08-08 09:39:10] 来自内蒙古
轻置翘臀,看得很懵,但是努力尝试
[20楼] 网友:黑色柴郡猫64% [2023-08-08 10:03:01] 来自广西
啊可是本身于赓哲教授自己的历史观点就很充满个人主观视角,比如他一直热爱强调二凤改史又拿不出证据,还爱吹隋炀帝……
[21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15:21:54] 来自广东
五姓七家消亡了,许多山东门阀也跟着唐朝消亡了。但山东门阀是胜利了,像河内司马氏这种,通过抓住五代十国到北宋的时代机遇,转型成士大夫,但依然能按照门阀的方式在五代十国到北宋将自己的级别世代保持。事实上,宋朝的制度虽然扩招了寒门,也让寒门有了更多的晋身机会,但本质上还是门阀士族把持朝政、控制皇权、搞阶层固化的那一套,本质上就是门阀文士和南朝化。至于武将集团,寒门武将是两宋的最大受害者,门阀武将反倒活的滋润,甚至能垄断北宋皇后的人选。
[22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15:41:58] 来自广东
山东门阀和关中门阀其实是互有胜负,东汉魏晋和南北朝前期,山东门阀一直都是胜利者(这里的山东门阀和关中门阀其实更多的属于地理和历史概念上的门阀,而不是血缘家族概念上的门阀)。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需要统战关中门阀,才扶了陇西李氏等关中门阀一把。到宇文泰带着一帮山东门阀入主关中,表面上看关中门阀崛起,但实质上领导权还在跟着宇文泰入关的山东门阀手上。后面杨坚借着本土关中门阀和本土化的山东门阀的力量篡位成功,关中门阀才真正取得胜利。唐朝建立,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带了一堆山东门阀特别是河北门阀又挤下一堆关中门阀和河南门阀的位置。武皇上位,新的山东门阀借此再挤下一堆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山东门阀借此不用再为关中输更多的血,也因此把关中门阀挤压——直到五代十国山东门阀彻底胜利。
[23楼] 网友:2333 [2023-08-08 19:37:44] 来自四川
直接甩各自理论的来源吧,只凭嘴说,谁也说不服谁山东士族的概念是历史概念,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所以你说的什么胡人,关陇集团都算进去,从根本就是错的“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虏姓"者,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并号河南洛阳人。”——《新唐书》山东,指崤山以东,长江以北,所有汉族士族历史概念的士族门阀,仅仅指士族,士族,就是汉族的郡望郡望,就是指郡里的望族!关拢集团的来龙去脉,于赓哲教授新开的课有,是《隋朝改革成与败》,第2课第3课关中,山东,南方所有门阀的衰败,在南朝侯景之乱就开始,论点来自《颜氏家训》唐灭亡,士族门阀彻底消亡这个是公认的,真的不想辩了我真的第一次听说唐朝灭亡是山东士族门阀胜利这个离谱的说法我真的很好奇你的言论的来源,求贴史料砸我或者贴up主,哪怕营销号都行
[24楼] 网友:繁華葳蕤14% [2023-08-08 21:34:38] 来自广东
唐朝灭亡之后,旧的门阀是消亡了没错。但还是有一些门阀依靠各种手段转型,批了一层士大夫的皮,继续在宋朝作威作福。门阀政治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父子相继为相,某个门阀在它兴盛时会将那个时代的宰相位置垄断一部分。所以宋朝写唐朝的宰相世系表才要特意将宰相和门阀列在一起写。但并不意味着宋朝没有宰相世系,也就是门阀。门阀的宰相世系特征在明朝才真正得到取消。
[25楼] 网友:水银灯14% [2023-08-18 13:41:00] 来自湖北
啊
[26楼] 网友:云鸦 [2023-10-25 17:44:57] 来自上海
打卡
[27楼] 网友:VvvVvVige [2024-02-09 15:00:59] 来自河南
啊,这层楼一眼扫过去全是“门”字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繁華葳蕤
14% 打分:0 [2023-08-08 01:06:54]
来自广东
恰恰相反,隋炀帝一直都在打压山东门阀特别是其中的河北门阀——山东门阀细分开来可以分成河南门阀和河北门阀(东汉版起源于刘秀开国,南北朝至隋唐版起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河南门阀大体就是当年跟着孝文帝南迁的汉胡门阀,河北门阀就是世代留守边疆的汉胡门阀。后面北周统一北方、杨坚统一全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主要拉拢的也是河南门阀。而河北门阀早在东汉刘秀时期与河南门阀斗法时就结下了梁子,虽然双方在当时通过郭圣通母子让出皇后太子位而得到了一定的和解。六镇起义、周齐对立、杨坚篡位、杨广继位,一连串的事件造成关陇门阀和山东门阀彼此仇视同时,也慢慢分化了河南门阀和河北门阀。隋炀帝搞运河、修洛阳、打高丽,主要打的就是消耗山东门阀特别是河北门阀的实力,起源就是当年他夺嫡时,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皆由山东门阀支持的杨勇和杨谅。只不过他眼高手低,玩崩了,山东门阀依靠山东血厚和门阀闪避,将负担转嫁到寒门和山东百姓身上。虽然杨广更加亲近江南门阀,但关陇门阀毕竟和他有亲缘,也支持他夺嫡,所以他继位之后,塑造的朝局也是江南门阀和关陇门阀共同掌权,打压山东门阀。
19
[1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01:14:53]
来自广东
后面唐朝开国统一、玄武门之变、武皇上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其实都是山东门阀特别是河北门阀和关陇门阀的决斗。由于地缘和历史因素,关陇门阀往往选择拉拢和渗透进河南门阀,将关中和中原的大门——河南洛阳作为关中经略华夏的第二都城。而将毗邻夷狄的河北门阀视为关中秩序的挑战者(之前秦末和东汉已经成功过2次了)。就这样一直到唐朝灭亡,山东门阀得到彻底的胜利。
9 [投诉]
[2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01:19:16]
来自广东
少算了一次,加上。加上宇文泰带着一帮河北门阀入主中原,建立以当时进入关中的北魏版河北门阀成员为核心的魏周隋唐版关陇门阀,其实是3次。
6 [投诉]
[3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01:20:10]
来自广东
应该是入主关中
2 [投诉]
[4楼] 网友:拾忆
[2023-08-08 01:26:42]
来自广东
蹲一个,慢慢看(试图看懂)
4 [投诉]
[5楼] 网友:2333
[2023-08-08 01:43:16]
来自四川
什么都往门阀身上扣了……
首先关陇集团不是关陇门阀,都是八柱国后人的胡人血统军事集团
其次,北方捧起来的士族门阀确实只有五姓七望,而五姓七望就面子好看,军权在八柱国后人手中
所谓河北门阀河东门阀,是现代人细分的山东门阀,山东是崤山以东,区分的是关中,塞外,南方三个贵族群体
山东门阀一直和八柱国这群军事集团有联姻,他们可不敢敌视,这群人“国史之乱”就灭过他们满门了
隋炀帝迁都是把政治中心从关拢转移到“山东”,还打压山东呢
从北魏到隋朝,纯粹的汉人很难做到中央掌管军权的高官,杨谅叛乱时的下属虽然有姓王的姓韦的但不是太原王氏和京兆韦氏,看一眼名单就知道是以鲜卑为主,这是杨谅自己的兵
所谓河北门阀河东门阀,是有人解构安史之乱开始,说安史之乱是河北门阀被打压巴拉巴拉,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几个历史教授辟谣多少次了
看到上溯到东汉,就知道根本不对劲了吧??还真以为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些世家都没变过?
作者文里都列了多少个灭门了?
于赓哲教授在网上很活跃,真爱好隋唐史,可以关注了解一下业内人士
还有什么隋炀帝修运河建洛阳只是为了远大理想……居然现在还有人这么说
10 [投诉]
[6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01:54:54]
来自广东
隋炀帝修洛阳和运河并没有远大理想,就是为了个人和亲信享受+报复山东门阀。不然他也不会搞这么下头。
8 [投诉]
[7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01:56:34]
来自广东
崔乾佑:。。。。。。说我们五姓没有军权?说我们不敢对皇帝呲牙?
2 [投诉]
[8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01:58:29]
来自广东
隋炀帝修洛阳可没有真把政治中心迁过去关东,他更喜欢巡游天下。
4 [投诉]
[9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02:01:40]
来自广东
我上一个评论都说了世家起起落落,但也说了很难将一个世家打落为寒门甚至将它消灭。关陇八柱国在宇文护掌权时就降格了2个(赵和侯莫陈),但后面这2家依然有人在中高层。
3 [投诉]
[10楼] 网友:比外号叫三次H5 [2023-08-08 02:04:11] 来自四川
山东门阀好像一直都在输啊!投注杨勇失败,投注李建成失败,投注李承乾失败,好不容易太原王氏女当上皇后没两年就被废了还是失败
1 [投诉]
[11楼] 网友:2333
[2023-08-08 02:04:57]
来自四川
唐朝灭亡,山东门阀胜利……这都不是有正常营销号的洗脑包了
唐朝灭亡,山东门阀彻底消亡,这个是史学界的定论了还能推翻,哪个历史发明家这么厉害……
士族门阀的灭亡是科举制和黄巢起义共同的结果,这个应该是共识吧??
4 [投诉]
[12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02:05:23]
来自广东
PS:北朝的山东门阀无论河南河北其实也是糅合了很多胡人门阀,所以杨谅的军府胡人多也不影响。
2 [投诉]
[13楼] 网友:威士忌里放枸杞
34% [2023-08-08 04:24:02]
来自广西
看了一通,没怎么看懂,不过楼上23333,我在其他文里的评论里有看到过你讲的那个于教授,但是都是一水的骂,听说是个究极二凤黑,还吹杨广小辣鸡,先声明喔我不了解他也没看过他的视频,就是今天看评论的时候刚好看到这个名字,说错了先鬼为敬。
3 [投诉]
[14楼] 网友:叶洛
3% [2023-08-08 09:13:18]
来自四川
于教授名言“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好,资治通鉴也好,等凡是记录这段历史的这个史料,对于战争前半阶段李世民的指挥只有平铺直叙,没有检讨其得失,我觉得这是为尊者讳。其实说白了,李世民(洛阳之战)的前半阶段的战役指挥不是特别成功”
一战擒双王的洛阳之战他说指挥不成功,前半段秦王是一步步建立包围圈,控制洛阳各个要塞……他说史书平铺直叙所以不成功,内容一点没提。问题是有史书写战争时不平铺直叙还带点褒贬吗?褒贬一般都在人物去世后啊。
3 [投诉]
[15楼] 网友:叶洛
3% [2023-08-08 09:13:36]
来自四川
于教授名言“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好,资治通鉴也好,等凡是记录这段历史的这个史料,对于战争前半阶段李世民的指挥只有平铺直叙,没有检讨其得失,我觉得这是为尊者讳。其实说白了,李世民(洛阳之战)的前半阶段的战役指挥不是特别成功”
一战擒双王的洛阳之战他说指挥不成功,前半段秦王是一步步建立包围圈,控制洛阳各个要塞……他说史书平铺直叙所以不成功,内容一点没提。问题是有史书写战争时不平铺直叙还带点褒贬吗?褒贬一般都在人物去世后啊。
1 [投诉]
[16楼] 网友:叶洛
3% [2023-08-08 09:14:07]
来自四川
于教授名言“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好,资治通鉴也好,等凡是记录这段历史的这个史料,对于战争前半阶段李世民的指挥只有平铺直叙,没有检讨其得失,我觉得这是为尊者讳。其实说白了,李世民(洛阳之战)的前半阶段的战役指挥不是特别成功”
一战擒双王的洛阳之战他说指挥不成功,前半段秦王是一步步建立包围圈,控制洛阳各个要塞……他说史书平铺直叙所以不成功,内容一点没提。问题是有史书写战争时都平铺直叙,褒贬一般都在人物去世后
[投诉]
[17楼] 网友:叶洛
3% [2023-08-08 09:14:30]
来自四川
于教授名言“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好,资治通鉴也好,等凡是记录这段历史的这个史料,对于战争前半阶段李世民的指挥只有平铺直叙,没有检讨其得失,我觉得这是为尊者讳。其实说白了,李世民(洛阳之战)的前半阶段的战役指挥不是特别成功”
一战擒双王的洛阳之战他说指挥不成功,前半段秦王是一步步建立包围圈,控制洛阳各个要塞……他说史书平铺直叙所以不成功,内容一点没提。问题是有史书写战争时都平铺直叙,褒贬一般都在人物去世后
[投诉]
[18楼] 网友:叶洛
3% [2023-08-08 09:15:24]
来自四川
于教授名言“新唐书也好,旧唐书也好,资治通鉴也好,等凡是记录这段历史的这个史料,对于战争前半阶段李世民的指挥只有平铺直叙,没有检讨其得失,我觉得这是为尊者讳。其实说白了,李世民(洛阳之战)的前半阶段的战役指挥不是特别成功”
一战擒双王的洛阳之战他说指挥不成功,前半段秦王是一步步建立包围圈,控制洛阳各个要塞……他说史书平铺直叙所以不成功,内容一点没提。问题是有史书写战争时都平铺直叙,褒贬一般都在人物去世后
[投诉]
[19楼] 网友:星沉晔 [2023-08-08 09:39:10] 来自内蒙古
轻置翘臀,看得很懵,但是努力尝试
[投诉]
[20楼] 网友:黑色柴郡猫
64% [2023-08-08 10:03:01]
来自广西
啊可是本身于赓哲教授自己的历史观点就很充满个人主观视角,比如他一直热爱强调二凤改史又拿不出证据,还爱吹隋炀帝……
3 [投诉]
[21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15:21:54]
来自广东
五姓七家消亡了,许多山东门阀也跟着唐朝消亡了。但山东门阀是胜利了,像河内司马氏这种,通过抓住五代十国到北宋的时代机遇,转型成士大夫,但依然能按照门阀的方式在五代十国到北宋将自己的级别世代保持。事实上,宋朝的制度虽然扩招了寒门,也让寒门有了更多的晋身机会,但本质上还是门阀士族把持朝政、控制皇权、搞阶层固化的那一套,本质上就是门阀文士和南朝化。至于武将集团,寒门武将是两宋的最大受害者,门阀武将反倒活的滋润,甚至能垄断北宋皇后的人选。
3 [投诉]
[22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15:41:58]
来自广东
山东门阀和关中门阀其实是互有胜负,东汉魏晋和南北朝前期,山东门阀一直都是胜利者(这里的山东门阀和关中门阀其实更多的属于地理和历史概念上的门阀,而不是血缘家族概念上的门阀)。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需要统战关中门阀,才扶了陇西李氏等关中门阀一把。到宇文泰带着一帮山东门阀入主关中,表面上看关中门阀崛起,但实质上领导权还在跟着宇文泰入关的山东门阀手上。后面杨坚借着本土关中门阀和本土化的山东门阀的力量篡位成功,关中门阀才真正取得胜利。唐朝建立,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带了一堆山东门阀特别是河北门阀又挤下一堆关中门阀和河南门阀的位置。武皇上位,新的山东门阀借此再挤下一堆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山东门阀借此不用再为关中输更多的血,也因此把关中门阀挤压——直到五代十国山东门阀彻底胜利。
2 [投诉]
[23楼] 网友:2333
[2023-08-08 19:37:44]
来自四川
直接甩各自理论的来源吧,只凭嘴说,谁也说不服谁
山东士族的概念是历史概念,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所以你说的什么胡人,关陇集团都算进去,从根本就是错的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虏姓"者,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并号河南洛阳人。”——《新唐书》
山东,指崤山以东,长江以北,所有汉族士族
历史概念的士族门阀,仅仅指士族,士族,就是汉族的郡望
郡望,就是指郡里的望族!
关拢集团的来龙去脉,于赓哲教授新开的课有,是《隋朝改革成与败》,第2课第3课
关中,山东,南方所有门阀的衰败,在南朝侯景之乱就开始,论点来自《颜氏家训》
唐灭亡,士族门阀彻底消亡这个是公认的,真的不想辩了
我真的第一次听说唐朝灭亡是山东士族门阀胜利这个离谱的说法
我真的很好奇你的言论的来源,求贴史料砸我
或者贴up主,哪怕营销号都行
2 [投诉]
[24楼] 网友:繁華葳蕤
14% [2023-08-08 21:34:38]
来自广东
唐朝灭亡之后,旧的门阀是消亡了没错。但还是有一些门阀依靠各种手段转型,批了一层士大夫的皮,继续在宋朝作威作福。门阀政治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父子相继为相,某个门阀在它兴盛时会将那个时代的宰相位置垄断一部分。所以宋朝写唐朝的宰相世系表才要特意将宰相和门阀列在一起写。但并不意味着宋朝没有宰相世系,也就是门阀。门阀的宰相世系特征在明朝才真正得到取消。
2 [投诉]
[25楼] 网友:水银灯
14% [2023-08-18 13:41:00]
来自湖北
啊
[投诉]
[26楼] 网友:云鸦
[2023-10-25 17:44:57]
来自上海
打卡
[投诉]
[27楼] 网友:VvvVvVige
[2024-02-09 15:00:59]
来自河南
啊,这层楼一眼扫过去全是“门”字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