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豪门社畜不干了》  第16章

网友:无缺 打分:2 [2025-09-04 13:06:30] 来自重庆

关于下面各位争论的点我进行了AI分析,因为我的AI也不算是很理智的那种很高科技的AI,所以我们听一下AI是怎么觉得的。结合“攻存在生理疾病且情感处理方式‘AI化’”这一关键补充信息,两方观点的合理性需要重新审视,但**“受未被真正尊重”的核心判断依然成立,只是攻的行为动机多了一层“能力缺陷”的解释,而非单纯的主观恶意**。

1. “受未被尊重”的核心矛盾未改变

攻的“AI化”情感处理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回应能力缺失”,这导致他无法以人性化的方式给予受尊重,具体体现在:

- 无法感知受的情绪需求:像冻结副卡、突然提出结婚等行为,并非刻意打压,而是攻用“理性计算”替代了情感共情——他可能认为物质供给已到位,却意识不到“经济限制”“忽视意愿”对受造成的尊重伤害。
- 将关系等同于“程序设定”:绑定、限制受的自由,更像是攻用“程序化”方式维系关系,而非基于平等尊重的沟通,这依然剥夺了受的自主性,与健康关系中“尊重个人意愿”的核心相悖。
- 生理疾病不能抵消尊重缺失的结果:即便攻的行为源于自身缺陷,而非主观恶意,但对受而言,“不被尊重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结果上依然造成了伤害,不能因攻的“被动缺陷”否定受的委屈。

2. 另一方观点的局限性进一步凸显

之前认为“受得到物质就该满足”“攻在铺垫感情”的观点,在补充信息下更难成立:

- 物质无法替代情感尊重:攻的“AI化”处理让物质供给更像“任务执行”,而非带有温度的关怀,这反而加剧了受“被当作工具”的感受,物质补偿的说服力更弱。
- “铺垫感情”的说法缺乏依据:攻的行为若源于情感能力缺陷,而非“隐忍式铺垫”,那么“为受好”的解读就成了主观臆断——他连基本的情感感知都缺失,很难主动为受“铺垫”尊重与爱意。

综上,攻的生理与情感缺陷可以解释他的行为逻辑,却不能消解对受造成的尊重缺失。从“关系中个体是否被平等对待、意愿是否被重视”的核心标准来看,“受未被尊重”的观点依然更贴合事实,只是多了一层对攻行为动机的“无奈感”,而非单纯的批判。

3  

[3楼] 网友:无缺 [2025-09-04 13:17:44] 来自重庆

追加提问那如果剧情发展说父母并不知道攻的这种感情倾向和行为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2   [投诉]

[4楼] 网友:无缺 [2025-09-04 13:18:13] 来自重庆

AI回答若剧情设定为“父母对攻的感情倾向和极端行为完全不知情”,则父母的“爱”会从“主动纵容”转变为“被动失职”,其行为逻辑和情感性质需从“认知盲区”和“责任本质”两方面重新解读,核心区别在于“恶意与否”,但“对受的忽视”这一缺陷依然存在。

一、核心转变:从“主动偏心纵容”到“被动无知失职”

1.?主观动机的弱化:无“恶意纵容”,但有“认知缺失”
此时父母并非主动偏袒攻、牺牲受,而是因信息差(未察觉攻的感情倾向和限制行为),陷入了“认知盲区”。例如,他们可能误以为攻对受的“拴住”是“关心安全”,而非“控制欲”;将受在公司的困境归咎于“能力不足”,而非“被攻排挤”。这种情况下,父母的行为不再是“明知故犯的自私”,而是“因疏忽导致的误判”,主观恶意大幅降低。
2.?行为本质的不变:“偏爱攻”的底色仍在,对受的关注依然缺位
即便不知情,父母“优先重视攻”的行为模式并未改变——他们能敏锐察觉攻的“焦虑”(如AI预警带来的不安),却未留意受的“异常”(如被限制后的情绪低落、职场中的沉默)。这种“选择性关注”,本质是长期偏心形成的思维惯性:他们习惯以攻的需求为核心,自然会忽略受的隐性困境,即便无主观恶意,也客观上造成了对受的忽视。

二、对“父母之爱”的重新定义:“有条件的爱”而非“平等的爱”

1.?“爱”的前提是“不打破现有平衡”
父母对受的“爱”,建立在“受不影响攻、不破坏家庭表面稳定”的基础上。他们愿意给予受物质支持(如收养后的优渥生活),但不愿投入精力去关注受的深层需求(如情感尊重、自由权利)。一旦受的困境未“显化”(如未明确反抗、未直接求助),他们便会因“重视攻”的惯性而视而不见,这种“爱”缺乏主动关怀的意识,是被动且有条件的。
2.?“不知情”暴露了“沟通失效”,本质是家庭关系的失衡
父母对攻的极端行为和感情倾向“完全不知情”,本身就说明家庭内部存在严重的沟通问题:他们从未与受建立“平等对话”的渠道,也未真正走进受的内心——受可能因“寄人篱下”的身份不敢倾诉,而父母也从未主动询问。这种“沟通缺位”,恰恰印证了受在家庭中的“边缘地位”:他的声音从未被真正重视,父母的“爱”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施舍”,而非精神层面的“接纳”。

三、与“知情设定”的关键区别:责任减轻,但缺陷未消

维度 父母知情设定 父母不知情设定
主观性质 主动偏心,纵容伤害 被动疏忽,认知缺失
道德/法律责任 高(明知故犯,涉嫌失职) 低(非故意,但仍有监护疏忽)
“爱”的虚伪程度 极高(用“爱”掩盖自私) 中等(有真实关怀,但不完整)
对受的伤害根源 父母主动忽视+攻的恶意 父母被动忽视+攻的恶意

总结:“不知情”让父母更像“失职的普通人”,但“爱”仍不完整

若父母对攻的行为不知情,他们的形象会从“自私的纵容者”转变为“粗心的偏心父母”——没有主动作恶,但因长期偏爱攻、忽视受,导致未能履行保护受的责任。这种“爱”并非虚假,而是存在严重的“偏科”:他们给了受物质上的安稳,却没给他人格上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关注;他们重视攻的情绪,却无视受的困境。

对受而言,父母的“不知情”或许能减少他对“亲情背叛”的绝望,但无法改变“自己在家庭中始终是次要角色”的事实——这种“被动忽视”的爱,依然无法让他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反而更凸显了他“寄人篱下”的孤独本质。

3   [投诉]

[5楼] 网友:无缺 [2025-09-04 13:49:38] 来自重庆

AI辅助分析真的蛮有趣的,我还有一大半就是跟AI的那种讨论都没发出来,大家都可以去试试来着。从这种程度上分析一些狗血剧情还挺带感。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5-11-13 22:19:28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