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从三月开始》  第4章

网友:温阳 打分:2 [2024-11-17 23:44:22] 来自河北

一些文学短评 下有剧透 谨慎观看
写法很有意思 看得出来有点文体实验的意思 第一人称视角以及元叙事手法都提供了极强的真实感 和作品内容融合得很妙 但是有的地方设悬疑有点生硬 比如女主和所谓“合作伙伴”的发邮件那部分很明显想要藏着点什么 按理说第一人称视角应该是内聚焦 读者能知道“我”的一切想法 但是在这里又转变成了外聚焦 读者不清楚“我”具体要做什么、跟谁说话。视角变换有点生硬 如果换种描写方式可能会好一些 悬疑的设置就会显得自然一些
不过总体来讲真的非常妙 形式和内容融合得非常巧妙 一般读者读到开头看到那些十分有真实性的描写和“我”要写一篇小说的计划 几乎就会把“我”当成文本中最可信的人 但实际上“我”是作家创作出来的第一个人物 是虚假的 再加上“我”要做的事是写小说 小说也是虚构的 虚假又套虚假 可以说开篇就为这个故事的结尾埋下了一个伏笔
还有各种倒叙插叙的情节 打乱时间线 给这个故事更添悬疑色彩 真相就在真真假假之间
还有文案 我感觉从这本小说的文案开始就在和读者玩游戏了 作者说书内向读者展示的部分都是真实的 所以读者下意识地相信了“我”的叙述 但这句话潜在的意思是没有展示的都是虚假的 所以“我”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与外聚焦转换的那部分内容就属于是未写出的 带着一点蛊惑读者的味道

17  

[1楼] 网友:人间流放者 [2024-11-18 00:19:26] 来自江西

这一点我觉得没有问题,因为作者不是以第一人称直接叙述故事,而是文中的“我”要写一个故事,开头也说明了这个“我”在写故事,也就是主角在写故事。人在写故事的时候卖点关子很正常,主角的人设也显然是这样心思缜密有点狡诈的人,这个可以看做是主角在写故事的时候故意卖关子遛读者,不能算作者的bug。

4   [投诉]

[2楼] 网友:温阳 [2024-11-18 09:15:43] 来自河北

一楼你的观点我有些疑惑。第一我没有说生硬处是作者的bug。我的意思是这里作者的笔力处理得不够好,是很生硬的设置悬念的方式,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耳畔吩咐”和“锦囊妙计”一样,能让人一眼看出这里埋下了伏笔,并非是内聚焦与外聚焦的转换不合适,因为在很多意识流小说中也是这样转换的,比如说《尤利西斯》,当然我把作者和詹姆斯·乔伊斯和罗贯中这样的文学巨匠对比有点欺负人,但是这恰恰说明了我很欣赏作者的叙事手法,所以有些生硬的地方我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不得不指出来。第二点,人称是个常识问题。第一人称就是第一人称,指的就是“我”作为叙述者为读者讲述故事,至于这个“我”和作者有无关系,是不是作者创造出来人物,和第一人称这个定义没有关系。有关系的诸如具有自叙传色彩的《沉沦》,文中的“我”几乎可以看作是郁达夫本人;没有一点关系的诸如《孔乙己》,文中的“我”是店家小二,和鲁迅本人扯不上一点关系。我知道你的意思是文中的“我”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角色,卖关子很正常,主角人设也因此丰满了,但问题就在这里,你已经陷入了作者设置的陷阱里了。元叙事手法是作者设立一个叙述者时不时跳出文本来和读者讨论有关文本创作的问题,你会产生一种这个叙述者很真实的错觉,因为她跳出文本了,她的人设也因此真实丰满了,你会觉得这种手法很好。但你需要注意,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作者的叙述,是作者故意这样写让你有这样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人物尽管十分真实,叙述的细节十分真实,“我”的心里也十分真实,但问题就在这,当你觉得真实的时候又会看到“我”跳出来说这是本小说,又会看到奇异的情节,觉得这样的事是虚假的,这本书就是在这真真假假之间为你设下一个叙述圈套。阅读这样的文本你更需要去思考与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是顺着作者的想法觉得这样的人设很真实很丰满,那是传统小说的评价体系。
当然我的看法并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基于文本基于我的文学基础的看书心得,欢迎指正。

1   [投诉]

[3楼] 网友:人间流放者 [2024-11-18 10:29:58] 来自江西

回楼主,楼主是觉得这个设置悬念的手法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里有悬念?我觉得我们作为读者看过那么多的悬疑推理作品,能看出来很正常,只有真的很少看这类文的才一点都察觉不到,这要求作者抛弃前人所有手法丝毫不留痕迹太强人所难了。而且作者靠叙述给读者设陷阱,这就是她身为作者要做也是应该做的事,不必去纠结,就像因果循环这个的作品,导演是明摆着靠诡叙玩观众,讲到关键处直接切走镜头,但它依然是一部很好的悬疑作品,因为作品重点在于故事本身,不在于叙述方式。当然,如果有更好的叙述手法也应该向上追求,但作者已经处理得“一切都说得通”了就已经很好了,我提不出更好的处理方式,所以我感觉它已经很完美了。谢谢你的探讨,这是我的观点。

    [投诉]

[4楼] 网友:温阳 [2024-11-18 14:43:25] 来自河北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你的观点说服了我。不过我还是持保留态度。这篇作品其他的疑点部分处理得并没有给“合作伙伴”发邮件那部分如此生硬,因为前文没有提到过“我”的工作,只说了辞职,又怎么会突然出现一个“合作伙伴”呢,我感觉如果是认真看过这篇作品的话一定会怀疑这个“合作伙伴”的真假性了,这是站在剧情的角度来说,所以这部分其实是很生硬的,不如其他部分的悬疑设置来的自然。当然我完全认同你的看法,是我没有思考到大众读者的阅读视域问题,有点过于傲慢了,但是作为一个能将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运用自如的作者,我深切地希望她能做的更好。第二我认为形式与内容不是谁强谁弱的问题,不是内容更重要形式就没有那么重要。讲好一个故事很重要,找到一个与之相合适的形式也很重要。况且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形式,是元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视角造就了这篇作品的成功,试想一下如果同样的内容却用普通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和普通的顺序叙事,那么这篇作品的悬疑性和反转感会大大降低,审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然后还有一点,作者与读者的创作与阅读是相互促进的,作者正是因为采纳了读者的有益意见才会在创作之路上大放光彩,读者也会因为看到新的叙事技巧而打破自己以往的固有认知,所以我提意见是希望作者能够看到这部分问题进而解决,但如何解决是需要作者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才能逐渐有答案的,我作为读者只能指出她力有不逮的地方,无法为她提供解决方案,因为虽然我可以告诉她以往的作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但其一是和作者自己的创作实践不相符合,其二是无所创新,模仿意义不大。
谢谢你的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

1   [投诉]

[5楼] 网友:秣陵春 [2024-11-20 23:56:46] 来自山东

瞻仰高质量讨论。

3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5-08-28 20:01:21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