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浮生火》 第57章
第1章:楔子
第2章:迷生
第3章:危城
第4章:将风
第5章:血屏
第6章:去影
第7章:谁明
第8章:胡生
第9章:始行
第10章:世情
第11章:春冰
第12章:堪惊
第13章:未平
第14章:旧瓶
第15章:可刑
第16章:煞星
第17章:有应
第18章:变程
第19章:澜声
第20章:入瓮
第21章:疑兵
第22章:暗涌
第23章:潮倾
第24章:几曾
第25章:末萍
第26章:惊铃
第27章:引弓
第28章:纵逢
第29章:碎镜
第30章:霜重
第31章:浊清
第32章:留踪
第33章:遁形
第34章:无名
第35章:山中
第36章:时容
第37章:枕梦
第38章:问灵
第39章:凛冬
第40章:画笼
第41章:浪定
第42章:飘蓬
第43章:戈声
第44章:曲衷
第45章:秋钟
第46章:箭证
第47章:弦鸣
第48章:为重
第49章:飞缨
第50章:撄锋
第51章:此生为轻
第52章:独行
第53章:君同
第54章:孤灯
第55章:血腥
第56章:骨萦
第57章:微明
第58章:成空
第59章:回笙
第60章:落盅
第61章:图穷
第62章:落英
第63章:茫境
第64章:死生
第65章:烟屏
第66章:秘陵
第67章:汹汹
第68章:死生
第69章:渐明
第70章:邀行
第71章:伤情
第72章:蜕龙
第73章:意浓
第74章:深庭
第75章:无声
第76章:春静
第77章:兵锋
第78章:时凝
第79章:爱憎
第80章:焰动
第81章:几重
第82章:雨声
第83章:初融
第84章:恨平
第85章:初晴
第86章:瑚生
第87章:临戎
第88章:两重
第89章:天惩
第90章:绝境
第91章:将终
第92章:语重
第93章:宵中
第94章:隐行
第95章:往生
第96章:危行
第97章:罡风
第98章:欲倾
第99章:传烽
第100章:峥嵘
第101章: 横行
第102章:争风
第103章:潮生
第104章:尘笼
第105章:词穷
第106章:觅踪
第107章:猎冬
第108章:剑鸣
第109章:狐踪
第110章:雷动
第111章:振聋
第112章:西东
第113章:雪京
第114章:戾声
第115章:乱红
第116章:未曾
第117章:此境
第118章:伤污
第119章:路难
第120章:针锋
第121章:休生
第122章:深冬
第123章:今夕风雨
第124章:楔子
第125章:残影
第126章:交鸣
第127章:迷宫
第128章:待晴
第129章:轰霆
第130章:夜明
第131章:澄澄
第132章:残更
第133章:断烽
第134章:苦城
第135章:夜声
第136章:深泓
第137章:人踪
第138章:夜灯
第139章:夜醒
第140章:微行
第141章:将别
第142章:(番外)逆 旅
第143章: 涟漪
第144章:昨夜
第145章:罅隙
第146章:夜话
第147章:笑言
第148章:意会
第149章:相见
第150章:故人
第151章:(上)
按回复时间正序排序
按回复时间倒序排序
按点赞数量排序
轮回固在,却非为施主之辈所设,什么意思?难道狗皇帝也是重生了?盒子里的骨头是他的??
……(全显)
 
[1 回复]
[投诉]
抱抱平安
……(全显)
 
[回复]
[投诉]
好吧一根黄瓜赌小猪哥知道杨帅回魂一事
……(全显)
 
[回复]
[投诉]
灰常喜欢主角啊
……(全显)
 
[回复]
[投诉]
过程不重要。。。我只要结果:等真相大白以后,我再回头复习元帅的各种武功以及各路人马的小JQ
——好不容易找到个值得期待文,我容易吗我?
……(全显)
 
[2 回复]
[投诉]
无cp也挺好的…只要能看完这个故事!!
……(全显)
 
[4 回复]
[投诉]
本来只想随便诌几句话的,但是看到了作者回复,仿佛看到了作者期待的眼神,于是断然回去看第二遍,打算郑重地……诌一篇评论。然后,就发现我的确有要说的呢~咳,在此说一下,可能有一点拍的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里的几乎为引用内容,可能有少部分表强调。姜思齐和杨季昭在本评论中通用。
先说说本文的人物形象吧。从杨季昭开始,因为他无疑是本文的灵魂人物。我觉得他重生以来,心如已灰之木,所念者无非为杨家平反洗冤和复仇二事。“他的仇人,上到九重天子下至权臣大将……思前想后,除了金榜题名投身宦海,竟是全无其它选择……除了走上这条青云大道,他又有什么办法才收敛起罪人岗里他妻子儿女的残骸,让他们尸骨不至日日暴晒……终于一天,他箭下所指将不再是无知无觉的木靶,而是那群背信弃义的罪徒……从杨氏阖家死去的那一日,便已故友义断君臣缘绝,二人间只剩下不死不休……若想有朝一日向那皇权拔剑,除却几无可能的造反一途,势必要有一样毫无退路又至高无上的盟友,对自己而言,实在没有比池凤翎更合适的进身之阶……”,从以上原文中可以看出,杨所选的道路,是成为池凤翎的幕僚和朝廷的政治新星,推着池凤翎走向至尊之路。而杨之所以选择池凤翎为东主,是因为他觉得池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位皇帝。如果池成为了皇帝,此时姜思齐作为他最倚重的心腹,提议为杨氏平反,想必池无不允之理。在这里插一句,我觉得不管下一任皇帝是谁,登基后都必然要给杨氏平反,杨氏已无后人在世,又人望极高,这种既能收买军心民心又对皇权没有损害的事情为什么不做?所以,为杨氏平反这个任务想来是不难达到的——只要杨元帅肯等足够久的时间。但是复仇呢?从原文中可见,杨所想的复仇,是指皇帝和参与诬陷他的所有人的死亡,所谓“不死不休”,这个……别人就算了,要想让池霖非正常死亡,表示不太容易呢。如果池凤翎当上了皇帝,他代表的就是皇权,所以池凤翎绝对不可能支持杨杀了前任皇帝。用最简单的想法来想一下,你能杀了前皇帝,那肯定就有胆子杀了现任皇帝啊,这种人,谁敢留?所以,我觉得如果杨把自己最大的敌人理解为皇权,那池凤翎绝不会是他的盟友;如果要把敌人理解为皇上……可能除了那群没念过“天地君亲师”的武将也不会有支持者啊。而且杨明显受的是非常正统的儒家教育,所以这里作者写他的心理活动,要与池霖不死不休什么的,我真是挺惊讶。我觉得儒家对君王的态度,就像大陆对台湾,所谓“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那真是百炼钢成绕指柔,温情脉脉得很。如果君主犯了错呢,大臣就要劝谏,实在不行呢就死谏,真的忍无可忍了,顶多逼宫换个新皇帝,然后逼宫的那一批人多半还要死在新皇帝手里,所谓弑君这种事情,一般不是读书人干的。遭遇这种冤案,大臣们一般怀有的是“怨”,宛转迂回的,恐美人之迟暮,仍盼着君王回心转意;而杨大人直接怀的是“愤”,而且直接要与皇帝不死不休了,我还真觉得他的思想……咳,超越了时代。当然,他想要杀了皇帝是绝对有理的,但是在古代那个环境,我不知道他要怎么达成目标哎。虽然《浮生火》里面描述的王朝本身也比较奇葩就是了,这个我在后面谈。
然后说杨的心灵转变。杨元帅前生信奉的准则并没有给他好的回报,当有了重活一次的机会时,这时人很容易产生对信仰的怀疑,应该是很容易黑化的。因此,作者在姜思齐面对广平兵变时的态度转变方面,处理得特别好。“想来个中必有空饷情弊,这才激起兵变……他生平最恨喝兵血的行径,当年因此被法办的贪官墨吏不知有多少,想不到时隔多年会在此地撞见此事……嘿,兵事糜烂如何,天下鼎沸又如何?这总归是他人江山,自然越烂越好……自己届时在城外趁乱潜伏,斩几个贼军后急走禀报大军,演一把浴血奋勇的好戏,何愁搏不到忠肝义胆的名声?再加上读书人的身份,趁势而起并非难事……
(然而)事到临头,总是难以袖手……拯救性命的,从来就不是他们这些将领,而是这些握着兵器真真切切以性命相搏的士兵……任凭命运多舛,际遇惨烈,今日的秀才姜思齐,当年的西北道元帅杨季昭,从未有一日忘记过……”。很明显姜思齐面对兵变,对士兵是有同情的,但更多的是心灰意冷和漠不关心【这总归是他人江山】,甚至想借兵变清风直上青云,这里对元帅阴暗心思描写得越多,越是衬出最后那一句心里独白“事到临头,总是难以袖手”的可贵,元帅挣扎过,但他最终选择的,和上辈子没什么两样。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名。一点为国为民的赤血丹心,虽经历过上辈子的灭顶打击,这辈子虽有内心波折,但始终未曾消磨,这就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吧。还有,杨前世以诚待人,但被狠狠背叛,肯定是大受打击,他作为姜思齐,大概是处在一种很想相信别人但是已经没有了相信的能力的状态。这一点及转变在他面对秦粱时,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就算知道了秦粱从未背叛过他,杨心里的伤口,就像被钉子钉上去的木头桩子,就算钉子拔出来了,依然有难以磨灭的痕迹。“除非杨季昭复生,亲手揭开他这段心结,否则药石罔效……我杨季昭又岂能代黄泉下的冤魂说一声你亦无辜?纵你不曾负……杨季昭,你明明秦粱必将亡于心症,可你竟束手旁观,忍心相顾……他与秦粱相距不过半步之遥,却无法再同那时一样,喊上句秦兄弟……你已不复从前那个一碗酒,一抱拳就将背心托付他人的杨季昭……乱矢之下终有真实,只是这一份真实,他怎样也不甘,不愿,不忍去相信……旧日杨季昭已死,如今我重回世间,满怀戒备处处谨慎,从不曾与人交心。纵然如此,有些东西还是没有变……秦兄弟,一路走好……”。杨就算明了秦粱不曾背叛,但心结难解,不愿相信。但是猜到秦粱决意赴死的那一刻,【不甘,不愿,不忍去相信】,我觉得,这里的“不甘、不愿”是不愿放下因家人之死对秦粱的迁怒,然而【乱矢之下终有真实】。秦粱以死报主,求仁得仁,这一份真诚,终于让杨季昭相信了吧?最后,杨季昭在佛前默默祝祷,又重新叫了“秦兄弟”,放下不甘不愿,重新敢于相信他人,我想到了《相约星期二》里面的那一句“跟生活讲和”,我想,元帅终于释然了。
接下来分析一下杨氏的案件和皇帝性格。在杨季昭看来,这个案子冤不冤呢?冤,简直是千古奇冤。但是从皇帝的角度看,办了杨季昭有没有必要呢?有,非常有。“原来西北道方圆足有近百万里,而大锦本土亦不过一百二十万里……但元帅一声令下,西北顷刻易帜,何需一年天下便在君手……”。西北道的面积几乎与大锦面积差不多,而西北道烽火熄灭未久,兵卒犹有豪气,刀弓犹未蒙尘,与承平日久的大锦本土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杨季昭在西北军政一把抓,说是“西北王”也不为过,所以魏平雨的那一句【但元帅一声令下,西北顷刻易帜,何需一年天下便在君手】实在是大实话,表示,杨季昭之于皇帝,已经不是功高震主的问题,而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问题了。我不是说皇帝有理,这种冤案,他有什么理?但是情势使然,我觉得任何人做皇帝,都不能容忍这样一个臣子的。这里插一句,杨同志其实也蛮失策的。你在前方打仗,应该像王翦一样向皇帝要东西,像萧何一样欺压百姓,总之,不要让你的名望超过皇上嘛;你交出兵权,还当枢密副使做什么,学范蠡泛舟五湖多好啊。可是你偏偏那么严于律己,搞得西北道的军民只认你不认皇帝,哎……什么皇帝才能容得下你啊。当然啦,杨元帅正是因为他的私德公德都当得起君子一称,我们才会敬重他嘛,小说人物与现实还是有差别的,杨的失策之处恰好是他的伟大之处。但是这里对杨案的处理,表示,皇帝也好失策啊。如果对付杨季昭的目的仅仅是巩固他的统治,那他的处理方法充分证明了sb怎么写。你指控他谋反,但是人家连兵符都交了,怎么谋反啊?其实,老百姓挺好骗的,当年岳飞死的时候,老百姓们都在建秦侩祠呢,所谓“白铁无辜铸佞臣”云云,都是后来的事情。但是你这一指控,天下人竟然都知道这是冤枉,可见无稽到了何种程度,真是别玩了。只为了巩固皇权的话,只要杨季昭死就可以达到了呀。你可以先指使大臣上书,说杨贪墨啦,或者别人贪墨牵连到他啦,总之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罪名,客客气气地把人请到监狱问话,但是监狱里疫病流行,一个不小心,杨枢密竟然挂了!(虽然这样好像也有好多事情要操作……也未必可行)名臣逝世,天子悲痛,把狱官当做替罪羊,再追封杨季昭一个王爵,办个国葬什么的啦……这样,又消除了威胁又收买了杨季昭旧部的人心,多好。但是,皇帝大人硬是要把杨氏满门踩到地底下,所以,他得到的结果是“若非多方弹压,更有东南两面二十万大军压境,西北道怕是早就反了不知多少次。饶是如此仍随时都有倾覆之势……西北道的将士已在饮马磨刀;西北道的百姓家家追思设祭;如今西北道的读书人又以这样的方式回击中原皇帝,将他的无德寡恩昭告世间……然而如今只怕旦夕之间,这片土地便将干戈四起”,看到这些句子,真是令人狂笑不已,皇帝大人你为谁辛苦为谁甜啊。所以,皇帝不惜冒着自身统治被倾覆的风险,也要把杨氏钉在耻辱柱上(虽然好像没有成功),灭杨氏一族,可见,他对杨的感情,绝不仅仅是正常的皇帝对权臣的忌惮与厌恶,说是咬牙切齿生啖其肉的恨意还差不多。但是为什么皇帝会那么恨杨呢?我不知道……相信作者之后会给出答案的,嗯。压一根黄瓜赌与箱子里的少年骸骨有关。抛开皇帝对杨案的处理,来看皇帝这个人,我只有一个字评价:渣。“其实他造不造反又有什么打紧?我只恨杀他太迟了……朕自有道理,你不用惦记,实在不忍心,记得七月里給他家里人烧些纸钱。朕只当没看见,瞎子一个。”问世间渣为何物,请看此处引用。太恶心了,不想评价,千言万语一句话,你妹啊,烧纸钱这种“小恩小惠”我真是恨不得糊你一脸。姜思齐曾评价殷浮筠“颇负治才,见识通透”,可是皇帝呢?“最喜的便是他这种顺从恭良”,“不过你虽没有入宫,在朕心里和后宫中人也没什么分别”,拿一个潜在的干臣当玩宠,真是尼玛。不过读这一段:“‘朕其实有些后悔,实在不该太早就要了你。毕竟你那时不过十几岁,于此事懵懵懂懂。这些年又扣着不让你娶妻生子,不过朕的这一点私心独独对你,你可知道?’说着细细打量他,眼中若有所憾,亦若有所盼。”我就想到了那具十六七岁的少年的骸骨,皇帝要了殷浮筠是在他十几岁,眼中“若有所憾”,说不定就是对那个少年的移情作用。咦,我为什么这么自然地认定那个少年是皇帝的旧爱?算了,相信这个疑团以后会解开,而殷浮筠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我们接下来会说。
了无曾对姜思齐说:“普天之下能看破施主来历者不过三五人而已,而今夜之后便又会少了一人。”就算能看破姜思齐来历的有五个人吧,了无算一个,紫薇先生也算一个。另外我觉得殷浮筠应该也算一个。“殷浮筠眼睛盯着案上的那沓书卷。最上正是姜思齐的会试考卷。而旁边摊开的一两张纸上则清清楚楚写明了他姓甚名谁,哪里人士,父母姓名,生卒年份等等。他唇边慢慢的泛出一个笑影”,说明殷浮筠发现姜思齐的转变有蹊跷了。“殷浮筠睫毛眨了眨,道:‘是么?我的家乡在西北界,这里对我倒有些偏热。’……殷浮筠一直专注的盯着他眼睛,见他不以为意,眸光微暗换了话题。”哈哈,殷大人你是很想让姜思齐在意么?但是一个西北界跟姜思齐有什么关系呢,跟杨元帅有关系才差不多呀。这里感觉好像殷试探姜思齐,而且殷出身西北,应该对杨元帅有亲近之情。而这一段“涌潮般交替而来的欢娱与痛苦里,殷浮筠的双眼慢慢失去焦点,然而却始终不曾合拢,一直凝望着上方那高高的蟠龙顶。振荡冲撞一波波此起彼伏,似乎永无止休,淡朱雕顶亦随之忽远忽近,似如那年林中青竹般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只世间不会再有那样的男子烈烈而立,剑气冲天”,哦,我好像发现了什么神奇的东西~~所以殷浮筠是知道杨元帅撞破了他和皇帝的竹林play么……而且好明显的看出了殷大人对元帅的好感啊。然后殷大人对姜思齐的态度就好得令人发指了,我一看到后来殷和姜的互动,就感觉殷好娇羞的感觉……咳,扯远了,我只是想证明殷浮筠知道姜思齐就是重生的杨元帅而已。当然这一切可能是我脑补过多了也说不定。
再说一下魏平雨。之所以说他,不仅因为他是台面上一手算计了西北诸将,策划了联名上书弹劾杨季昭一事,更是因为,秦粱的疑问“整个西北界如今被魏平雨经营得密不透风根本无隙可寻。末将想不通名字同列在那奏本上,我等三人就要受千人咒骂,他魏平雨又怎么会是另一番景象”我也有啊掀桌。天下人皆知宣瑚生,秦粱,白燧,魏平雨上书背主,魏平雨是怎么独独逃脱了群众谴责的?这件事我怎么也想不通,叹气。然后魏平雨经营西北界,结果如何?“西北道的将士已在饮马磨刀;西北道的百姓家家追思设祭……”这摆明就是要挑起天下大乱啊。还有那一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为大计者,我亦无可奈何”,看完这一句,我只能表示:水……真深啊。彻底看不懂魏平雨的画风了。
还有一处不解,“以性命相托的义兄指认他多年前便与他国有所勾连”,这个元帅的义兄有出现过吗?
再来说作者的措辞遣句。我一直觉得,文字的第一要义就是能流畅地表达作者想表达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要文从字顺,华丽或朴素反而没有高下之分。初见作者的文,是杨殷的《旧事》,几乎从第一章起,我就完全沉浸在了作者编织的世界,现在回忆起来,但觉一片缱绻缠绵,对具体措辞倒没什么印象了。直到看到那一段“事到如今他才突然发现,原来对这个男子,自己除了他的名字之外其余竟然一概不知。他是何门何派,平素做些什么,家里有哪些人,将来做何样打算,他从未谈起过。说来认识他不过月余,自己居然将身心都彻底交付,此时想来,简直可怖之极。”,才从故事中脱出,恍惚间看到了be的影子,不由拍案叫绝,从此杨殷就成了我脑子里不可动摇的一个cp了。但是看到了《浮生火》,或许是因为这篇文比起《旧事》,走的是情节流而非主打情感,所以我看文时一直抽离于人物情感,注意到了作者的语言描写。
首先作者的文字功底是很赞的,刻画人物时仅用寥寥数语即可传神,大段叙事时也是款款道来,有条不紊。“‘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那时他一面埋头书写奏本,一面训斥面露不屑的魏平雨,‘你便是李愬,又有几个雪夜可下的蔡州?’”,这种句子实在不是随便能写出来的。具体情节包括夜会柳砚笛,假扮道士,拆看棉衣等等,无不妙趣横生。“秦粱正自屏息倾听,这一句入耳精神陡然大振,明明病弱之躯,此刻却是神采飞扬,嘴上只笑道:‘也不见得就是鬼魂,天神下凡也未可知。’说着又小心的道:‘却不知元……他又去了哪里?’”,这里,刻画人物性格真是妙极了,而且这话只有秦粱说我才不觉得违和。而元帅和巨蛇对峙时,秦梁想的那一句“我就知道世上终有神佛。”和其后的心里描写真是让我热泪盈眶啊。还有当游帧在寺庙遇险时,宣瑚生的“三府总兵在此,谁在纠缠我的副兵官”,又霸气又有点慵懒的调调,瞬间戳中萌点,我都快被闪瞎了。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觉得作者的语言好像不太经得起推敲呢。略举几个例子,请恕我不写出章节名了。“宗谱处,人心处,青史处,终失埋骨处。前世途,今生途,轮回途,无觅安心途。”这是两句对仗,上一联里,我觉得,宗谱相对的是一个家族,而人心是最为幽微之处,青史千万人翻阅,应为最大,所以要排序的话,要不要按“人心处,宗谱处,青史处”呢?不过这里纯粹是我的个人想法,这种东西应该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无所谓对错的。如果把宗谱理解为血脉荣辱与共,与自身相关最密切,人心为别人的看法,终究与自己隔一层肚皮,而纵有千秋史笔,亦不能左右活人的选择,与自己最没有关联,那么作者的排序也说得通呢。【所以这里是我想多了……】不过这一处“他(殷浮筠)这一笑当真山为眉峰聚,水是眼波横。韶秀明媚动人之至”,就好像有些问题了。“山为眉峰聚,水是眼波横”是把山水比作人的眉眼,相信作者是想用此句表达殷浮筠眉如远黛,眼若秋波,是把人的眉眼比作山水,用“山为眉峰聚,水是眼波横”来形容,似乎搞错了本体和喻体。而这一句“御史台的大人们于诸位官员对女色上的清白操守十分关心,对男色上头却漫不在意,甚至以此为正人君子的作为”,须知“此为正人君子的作为”的隐含义就是“非正人君子者不为此事”,而“食色性也”,喜好男风,正人君子可以,鸡鸣狗盗之徒亦可以。无论如何,这不是鉴别正人君子的标志。此句不妥,改为“御史台的大人们于诸位官员对女色上的清白操守十分关心,对男色上头却漫不在意,觉得此事虽正人君子亦无不可为”,似乎逻辑上会通顺一点。第一卷结尾处“既回世间这遭,任澈都宫阙如何深在九重,我必一箭射落”,这也是一处我看了很久也看不明白的句子,如何射落宫阙?除非把宫阙想象为天狼星,但这样也未免太穿凿了。如果把“九重”理解为九重天上,那么宫阙就应该是“远”在九重而非“深”在九重;如果“九重”指数量极多,层层叠叠,那么射落更是无从谈起。【我知道纠结这个显得太rp,但我就是这样一个bt哎~】最后,这篇文里,对皇帝的称呼是“靖宗”,这种庙号应该是皇帝死后才有的吧,皇帝还活着,就称“靖宗”,似不妥当。
其上所举的小小例子,有的白璧微瑕,纵瑕不掩瑜,我亦微感遗憾;有的就是我自己想多了,作者不必在意。现在只凭兴趣写文且文笔好的人不多,我对作者抱有十分期待之余亦是十分崇敬,有吹毛求疵之处,切盼见谅。
最后说一下cp问题,无cp大好啊。本来元帅上辈子撞破殷和皇帝私情时,“又觉斯文扫地,撞到这种事的自己也面目无光,有愧师恩,实该闭门思过才对”,说明元帅对男风完全无感嘛。而且他今生一直觉得自己有愧于妻儿,心结又那么重,我很难想象他放开心防,会和哪一个男子有结缡之义啊。再说,我目前也不觉得有人配得上元帅啊。咳,就让他单着吧。当然如果作者想造出另一个完美的伴侣给元帅,我也是乐见其成哒~xd
最后的最后,谢谢薄裘姑娘的好文章~~
……(全显)
 
[15 回复]
[投诉]
为什么还不更新?
……(全显)
 
[回复]
[投诉]
老禅师是顿悟之人 太好奇了 感觉杨元帅之死难道是皇上为了测试长生之术 这么想好惊悚啊
……(全显)
 
[2 回复]
[投诉]
看的心痒难耐,到底是怎么回事?恳请楼主加油啊,啊啊啊,急死我算!
……(全显)
 
[1 回复]
[投诉]
1
尾页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5-10-08 21:44:09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