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可以加个微信吗 ...
-
萧然捏了捏眉心,日夜奔波的疲惫感涌了上来:“锐哥,我在机场,马上登机,信号不好。你让顾老师把具体技术整理一下,文字版发过来,我落地看。”
“哎呀,整理文字版太耽误时间了!顾老师说电话里几句话就行!我把你号码给他了,他应该马上打给你!”沈锐不由分说,挂了电话。
萧然还没反应过来,手机又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一个陌生号码——是顾砚。
之前沟通,萧然一直用的是公司座机,顾砚不知道他的私人电话,但是顾砚的电话他已经很熟悉了。
避无可避。
萧然深吸一口气,接通电话,走向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顾老师。”
“萧老师,打扰了。沈经理说你出差快回来了?”顾砚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背景很安静。
“嗯,在机场。”
“是这样,第二个技术方案,是关于一个植物耐盐碱性基因的。之前合作单位在实验没做完、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未经我们同意就抢先申报了专利,他们的技术方案公开了过表达这个基因,导致耐盐碱能力下降的实验,最后被驳回了。现在整个实验都完成了,沉默这个基因,会提高植物的耐盐碱能力,而且效果非常显著,我们想重新申报。”顾砚语速比平时快一些,“我想跟你沟通一下,这个情况,会不会有风险?”
萧然的大脑飞速运转,提取出关键信息: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合作方抢先申报被驳回、实验完成。
但此刻他马上要登机,无法检索那个被驳回的申请,无法知道驳回原因,也无法检索其他现有技术。
“顾老师,”萧然尽量让声音保持专业和冷静,“我现在在外地,不方便做详细检索。仅凭您目前描述的信息,风险确实很大。首先,那个被驳回的申请,它已经构成了现有技术,公开了你们这个基因过表达时的结果,审查员很可能觉得,相反的,沉默该基因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其次,基因沉默和过表达本身是常规技术手段。还有,之前的专利驳回原因是什么,是否还存在其他现有技术,我现在也不清楚。你们现在完成了实验,证明了效果,这当然是关键,但你们试验产生的技术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料不到’的程度,在没有看到技术方案和对比文件之前,我无法给出乐观的判断。”
他顿了顿,给出了最务实的建议:“我个人建议,这个方案不要申报,不太容易通过创造性审查。如果你们坚持要报,等我回去,拿到完整的交底书,做详细检索和分析后再做决定。盲目申报,很可能浪费时间和费用。”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顾砚的声音传来:“明白了。那就按你说的,等你回来再详细讨论。辛苦了,萧老师,路上注意安全。”
“好。”萧然简短回应,正准备挂断。
“对了,”顾砚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是恰到好处的自然,“后续沟通材料细节可能比较多,每次让沈锐转达也不太方便。可以加个微信吗?是你现在这个号码吗?”
微信……私人领域更直接的侵入。他握着手机犹豫了。
拒绝?显得太刻意。
同意?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一角。
登机广播响起,催促着前往A市的乘客登机。
“可以,”萧然机械地吐出两个字。他没等顾砚再说什么,迅速补充道,“这个号码就是微信号,我要登机了,顾老师再见。”随即挂断了电话。
几秒钟后,手机屏幕亮起,一条微信好友申请跳了出来。
头像是一片荒凉的沙漠,用户名很简单:GY。验证信息只有两个字:顾砚。
萧然盯着那条申请。机场的喧嚣似乎都远去了,只剩下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指尖悬在屏幕上良久,最终,带着一种近乎认命的感觉,点下了“通过验证”。
顾砚没有立刻发消息过来,这短暂的安静让萧然松了口气,又莫名地感到一股空落。他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拖着行李箱走向登机口。
回到A市,生活仿佛按下了快进键。萧然一头扎进案卷堆里,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
顾砚的菌株N7案子被他提上了优先级。他仔细研读顾砚整理好的交底书,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但深入细节,问题也随之浮现。
致病菌的来源没有写明,实验中不同菌株的添加量表述也不清楚,最关键的是,新筛选出的核心菌株N7,按照专利法要求,必须进行生物保藏。让沈锐去问了,也迟迟没有回复。萧然又在初稿中逐一做了详细的批注。
他将初稿完成之后在公司系统中传给了沈锐,附上简短备注:初稿已完成,部分细节需补充完善(详见批注),尤其是生物保藏事宜,请务必抓紧办理。
初稿发出后,萧然以为能暂时松口气。
然而,这只是顾砚频繁“咨询”的序幕。
起初是沈锐转达,针对批注的细节询问:
——萧老师,关于致病菌来源,我们是从患病植株采样筛选的,提供采样地点可以吗?详细到乡镇一级是否足够?
——不同处理组的菌株浓度数据在原始记录本里是分散的,整合成表格形式补充在初稿中可以吗?
萧然一一专业回复。
很快,微信消息开始出现:
GY:萧老师,生物保藏怎么做啊?去哪里保藏?
GY:萧老师,保藏需要提供的菌株信息,除了学名和编号,还需要什么?
萧然耐着性子,将保藏机构名称和官网链接都发了过去。
接着,电话也来了。有时是上班时间,有时是晚上萧然加班时。
“萧老师,关于权利要求的布局,我有点疑问。N7菌株本身、包含N7的微生物菌剂、N7在提高作物抗逆性中的应用、N7在抑制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中的应用……这几项都是独立权利要求对吧?是写在一个专利里,还是拆分成几个独立的专利,单独申请比较好?各自的新创性如何评估?”
“之前提到的那个基因的案子,我整理了些初步资料发你微信了,你方便的时候帮我看看?如果创造性确实不足,有没有什么补救的方向?比如,我们不止验证了沉默这个菌株能产生的技术效果,还构建了转基因植株,对比文件只构建了根系瞬时表达系统,并没有构建出转基因植株,这个算不算预料不到的效果?”
问题一个接一个,有的确实涉及专业判断,有的则是明显的“明知故问”,比如生物保藏细节,官网上写得清清楚楚。
萧然疲于应对。他必须保持绝对的专业和耐心,这是他的职业操守,也是对“客户”的尊重。
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回复的语气和时长,既要解答问题,又要划清界限,精神上的消耗比案件撰写还大。
更让萧然有些烦躁的是,顾砚开始“顺路”。
第一次,顾砚打电话来:“萧老师,我下午正好出来办点事,离你们公司不远。关于那个基因的问题,电话里可能说不清楚,方便的话我过来当面请教一下?半小时就好。”
萧然想拒绝,但对方打着“请教”的旗号,理由充分。他只能同意。
顾砚果然准时出现,他穿着简单的衬衫长裤,没有刻意打扮,但挺拔的身形和深邃的目光依旧引人注目。
他们没有去会议室,顾砚就站在萧然的工位旁,俯身看着萧然电脑屏幕上打开的专利文件和技术交底书。
距离很近,萧然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干净的香味,不知道他用的是哪种洗衣液,混杂着些极淡的烟草味——这是他以前没有的习惯。
萧然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法条和技术上,后背却微微绷紧。
顾砚俯身指着屏幕上的公开文本,认真分析着:“这里,他们只构建了根部瞬时表达系统,证明基因过表达导致耐盐碱能力下降,而我们的沉默实验是通过完整的转基因植株……”
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段落,正当他准备继续阐述技术差异时,视线不经意地掠过萧然略显凌乱的桌面。
文件堆叠如山,审查意见通知书、几包未开封的零食……然后,他的目光停住了。
在文件筐和显示器之间,静静地立着一个保温杯。杯身是深蓝色的,上面印着早已褪色模糊、几乎看不清轮廓的小黄人图案,杯盖边缘似乎有些磕碰的细小痕迹。
这个杯子……
顾砚的呼吸骤然一窒,这个杯子!他怎么会认不出来?
那是他送给萧然的第一份礼物。
那时萧然大二,刚结束一份辛苦的兼职,拿到微薄的报酬,却兴奋地计划着给顾砚买件像样的礼物。顾砚心疼他辛苦,便抢在他前面,把这个印着萧然当时喜欢的卡通形象的保温杯塞到他怀里。
“拿着,天冷了,多喝热水。”顾砚当时揉着他的头发,语气随意,“别总喝凉水,对胃不好。以后出去做实验、打工,都带着它。”
萧然当时眼睛亮亮的,像得了什么宝贝,珍惜地摩挲着杯身,小声嘟囔:“这个……挺贵的吧?”
顾砚笑着弹了下他的额头:“超市打折,不贵。能用好几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