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十七章 ...

  •   腊月的阳光带着薄凉,透过书房的窗,落在枕秋摊开的复试资料上。

      她握着外婆的旧端砚,墨锭在砚池里慢慢转动,“沙沙”声在安静的房间里轻响,墨香混着桌上热奶茶的暖栗味,漫在空气里。

      奶茶是父亲刚泡的,三分糖,是她和砚云舟都爱喝的甜度。

      手机在桌角轻轻震动,屏幕亮起时,跳出一条来自北欧的消息。

      枕秋的指尖顿在墨锭上,墨汁在砚池里晕开一小圈黑,她慌忙擦净手,拿起手机,心脏像被墨锭轻轻压住,沉又跳得快。

      是砚云舟发来的照片: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央放着那方迷你砚台吊坠,吊坠系着她织的浅灰小围巾,旁边压着一片干银杏叶——是去年秋天在老街区捡的,边缘已经有些发脆,却依旧泛着浅黄。

      配文很短:“这边初雪了,银杏叶没枯,你那边冷吗?”

      枕秋盯着照片看了很久,指尖划过屏幕上的雪,像能触到那片冰凉。

      她低头看了眼桌上的旧端砚,砚池里的墨已经磨浓,黑得像深夜的天空,她快速回复:“不冷,书房有暖气。今天爸帮我泡了三分糖的暖栗奶茶,说比外面买的香。复试在下周末,资料都看完了,就是有点紧张。”

      发送键按下时,她才注意到消息发送时间——国内上午十点,北欧凌晨三点。

      砚云舟应该是刚忙完项目,顶着时差给她发消息。心里像被热奶茶烫了一下,暖得发疼,她又补了一句:“你别熬夜,早点休息,等你醒了再回我就好。”

      “在跟他聊天?”父亲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拿着一个深棕色的木盒,是之前装外婆旧砚台的盒子,“我把你那方洮河砚修了修,砚池边缘有点裂,用蜡补了补,磨墨的时候不会漏了。”

      枕秋抬头,看到父亲走进来,把木盒放在桌上,打开后,青灰色的洮河砚躺在绒布上,砚池里的裂痕已经看不见,边缘被打磨得光滑。

      父亲的指尖轻轻碰了碰砚台:“上次你说这砚台是他送的,质地好,我找老木匠问了,用蜂蜡补最好,不影响磨墨。”

      “谢谢爸。”枕秋的声音有些发颤,伸手摸了摸洮河砚,蜡的温度还没完全散,暖得像被人握过。她想起之前父亲对砚云舟的抵触,再看现在他小心翼翼修砚台的样子,眼里忽然泛起水光。

      “复试的东西都准备齐了吗?”父亲坐在她对面,目光落在复试资料上,“准考证我帮你塑封好了,放在你书包里,还有你说要带的课题手册,我也帮你理好了,夹在最上面的是你画的‘砚台护银杏’图,老师应该会喜欢。”

      枕秋点点头,拿出课题手册,第一页果然夹着那张图,旁边还多了一张便签,是父亲的字迹,写着“别紧张,就像跟人聊砚台一样,把想说的都说清楚”。

      她看着便签,又看了看父亲,忽然发现他鬓角的白发比之前多了些,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爸,您之前……是不是很不喜欢砚云舟?”枕秋小声问,指尖摩挲着课题手册的边缘。

      父亲沉默了几秒,拿起桌上的墨锭,在旧端砚里轻轻转了转,墨汁又浓了些:“不是不喜欢,是怕你受委屈。你还小,不知道人心复杂,我怕他比你大八岁,又搞那些我们不懂的圈子,会欺负你。”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的雪景照片,“但现在看他对你的心意,比如记得你怕黑,记得你爱喝的奶茶甜度,连去了北欧都带着你送的银杏叶,我知道,他是真的把你放在心上。”

      他放下墨锭,伸手拍了拍枕秋的肩膀:“以后你们怎么相处,爸不干涉,但你要记住,不管什么时候,家里都是你的后盾,受了委屈就回来,爸给你做桂花糯米藕。”

      枕秋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砸在课题手册上,晕开一点小小的墨痕。

      她用力点头,把脸埋在父亲的肩膀上,像小时候受了委屈找他撒娇一样:“爸,谢谢您,我会好好的,不会让您担心。”

      复试那天,枕秋穿着米白色的羽绒服,背着浅棕色布袋子,袋子里装着外婆的旧端砚和洮河砚——她想把这两方砚台带给老师看,想让他们知道,她的课题里藏着的,不是冰冷的理论,是真实的心意。

      候考时,她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手里握着砚形钥匙扣,想起砚云舟之前跟她说的“把紧张变成磨墨的耐心”,慢慢平复呼吸。旁边的女生问她:“你袋子里装的什么呀?好像是石头做的?”

      “是砚台。”枕秋笑着打开袋子,露出两方砚台,“这个旧的是我外婆的,那个新的是朋友送的,我的课题跟‘老物件与情感联结’有关,想带它们来,让老师更懂我的研究。”

      女生好奇地看着砚台,指着旧端砚上的刻字:“‘秋砚承墨,岁岁长安’,这句话好好听啊,是你朋友帮你修的吗?”

      “嗯,他是个建筑设计师,很懂砚台,也帮我很多。”枕秋的声音里带着一点骄傲,像在说自己很重要的人,“他现在在北欧,昨天还给我发了初雪的照片,说把我送的银杏叶放在雪地里,像把秋天带去了那边。”

      轮到枕秋复试时,她深吸一口气,抱着布袋子走进考场。

      三位老师坐在桌后,中间的李老师笑着对她点头,眼里带着鼓励——李老师是她的课题指导老师,之前帮她化解过同学的误解,现在看到她,像看到自家孩子一样。

      “枕秋同学,你的课题‘亚文化圈层中的情感需求与健康关系’很有新意,能跟我们说说,你觉得‘健康关系’的核心是什么吗?”主考老师的声音很温和,目光落在她手里的布袋子上。

      枕秋放下布袋子,打开后拿出旧端砚,放在桌上:“我觉得核心是‘尊重’,就像这方砚台。它是我外婆的,外公年轻时送她的,后来砚池裂了,我朋友帮我们修好的。

      他说,修砚台要轻,要知道它哪里脆弱,关系也一样,要记住对方的‘怕’和‘喜’,比如我怕黑,他会记得留暖灯;他怕打雷,我会带耳塞给他——这些不是规则,是在意。”

      她又拿出洮河砚,指着上面的银杏叶雕刻:“这是他送我的,说磨墨能静心。我做课题遇到瓶颈时,他就陪我磨墨,说‘像拼碎砚片一样,把困惑慢慢拼清楚’。

      我觉得,不管是圈层还是现实,健康的关系都像磨墨,要慢,要用心,要让对方觉得,自己像砚台一样,被好好护着。”

      老师们认真地听着,主考老师拿起旧端砚,轻轻摩挲着刻字:“‘秋砚承墨,岁岁长安’,很有故事的砚台。你能把研究和生活结合起来,这很难得,也让你的课题有了温度。”

      复试结束时,李老师送她到门口,轻声说:“你刚才提到的朋友,就是帮你整理案例的那个建筑设计师吧?他能把‘尊重’藏在这些小事里,说明你没看错人。”

      枕秋点点头,眼里带着笑意:“他去北欧做项目了,说等我复试完,给我发那边的极光照片。”

      “那很好啊,年轻人有自己的追求,也有彼此的牵挂,这就够了。”李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等你好消息,也等你跟他的‘极光之约’。”

      走出考场时,阳光比早上暖了些,落在布袋子上,砚台隔着布料传来一点凉意,却让枕秋觉得格外踏实。

      她拿出手机,给砚云舟发消息:“复试结束啦,老师夸我的砚台故事很有温度,应该没问题!你那边现在是晚上吧?有没有好好吃饭?”

      这次消息回复得很快,砚云舟发来一张照片:他坐在工作室里,面前放着一碗热汤,汤里飘着几朵干桂花,旁边是那片干银杏叶。

      配文:“刚忙完,煮了桂花银耳羹,像你上次给我送的那样。复试肯定能过,等你好消息,极光季快到了,我拍给你看。”

      枕秋看着照片里的桂花羹,眼眶又红了。

      她站在考场外的银杏树下——虽然叶子都落了,但枝桠间已经有了一点春的迹象——她把手机贴在胸口,像抱着一份跨越山海的温暖。

      晚上回家,父亲看到她手里的布袋子,笑着问:“复试怎么样?砚台有没有帮上忙?”

      “帮上了!老师很喜欢外婆的砚台,还问了我刻字的故事。”枕秋把复试的情况告诉父亲,眼里满是兴奋,“砚云舟还发了桂花银耳羹的照片,说像我之前给他送的那样,他还记得!”

      父亲看着女儿兴奋的样子,也笑了,走进厨房拿出一个食盒:“我今天做了桂花糯米藕,你尝尝,跟你外婆做的比怎么样?等你复试结果出来,我们拍张照片给他看,让他也尝尝我们家的味道。”

      枕秋咬了一口糯米藕,甜糯的藕里裹着桂花的香气,像把秋天和冬天的暖都含在了嘴里。

      她拿起手机,对着糯米藕拍了张照片,发给砚云舟:“我爸做的桂花糯米藕,比外婆做的还甜!等我考上研究生,就教你爸做,以后你回来,我们一起吃。”

      发送成功后,她看着手机屏幕,心里满是期待。

      虽然知道北欧和国内隔着七个小时的时差,隔着千山万水,但此刻,她觉得那些距离都不算什么——只要有砚台的墨香,有桂花的甜意,有彼此的牵挂,就能把漫长的等待,熬成温暖的时光。

      只是她没注意到,砚云舟回复的消息里,多了一句她没看懂的话:“这边的项目可能要延长,春天不一定能回去。”

      这句话像一粒细小的雪,落在她期待的心上,还没来得及融化,就被后续的喜悦轻轻盖住,却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积成了无法忽视的遗憾。

      夜深时,枕秋把两方砚台放回布袋子里,旁边放着砚云舟送的砚形钥匙扣和那片干银杏叶。

      她躺在床上,看着手机里的雪景照片,慢慢进入梦乡。

      梦里,她和砚云舟一起在北欧的雪地里,他拿着砚台,她握着银杏叶,极光落在他们身上,像把所有的牵挂,都变成了看得见的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