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最后的音乐会4 ...
-
改造计划的商讨与筹资行动同步展开,两项工作于敏一肩挑起,将另一项被忽视的任务拜托给了聂辰。
「确定每支乐曲的精确时间,还有空余的间隙时间,排列曲目顺序。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专业的科研小组,精确测量并计算出准确的时差间隙。」
关于这件事,曾正和于敏显然是早有交流,因此聂辰也就应了下来,在曾正的指导下开始拟定曲单。
消息才铺开,社会上就产生了多种声音。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有怀疑的,有力挺的,也有质问的。
最大的责难不是他们想要在当今为追忆音乐而耗费社会资源,而是在初订的曲单中并没有民族乐器。对此,聂辰特意邀请了些老朋友在网络上统一作答,不是他们不想,而是难以搭配,更因为不同乐器的时差研究领域的投入差距太大。
在连续三次间隔十年的全球投票活动中,希望被挽救的乐器前三名是小提琴、钢琴、吉他,因此对这三件乐器的研究是最多也是进展最快的。
大致估算适合欣赏的日子,编排曲目和拟定演奏时间这类工作就让聂辰再次爱上了咖啡。
坐在小广场边的咖啡馆前,翻阅着经过多轮筛选的乐谱,衡量着前后顺序带来的情绪感受,潜意识却在拖着他的目光观察小广场的每一丝变化。
一天天看下来,必须的承认,于敏的解释工作相当完满,几乎没发生过阻碍施工的事件。
在保持通行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小广场将被改建为半封闭环境,降噪设施的搬运与安装工作全都采用低噪音工程模式,虽然花钱多工期长,可没人反对,包括后续加入进来的出资人们。为了能最大程度避免杂音干扰到未来的音乐会,所有施工人员都是用智能语态设备,通过手势进行最低限度沟通。
相比之下,咖啡杯盘相触发出的声音反倒成为聂辰所在乎的潜在威胁,他准备将此作为特别事件提出来进行讨论。
“砰!砰!砰!”
几声炸响吓得聂辰将大半杯咖啡都洒了出去,他紧张地四下张望,却发现什么也没发生,没有炸弹,没有交通事故,也没有坠落物,不,有个工人摔了下来,不过看上去还好,应当是没受重伤。他肯定无比愤怒,天晓得那张开闭不休的嘴里正在诅咒些什么,但可以肯定那些话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响彻广场。
音爆,反应过来后聂辰立刻起身,向老板做个手势道歉,随后快步赶奔最近的警务阁,投诉他也说不清是什么人又在什么时间进行的犯罪行为。
由于缺乏证据,音爆事件通常是不了了之的。没有录音——就算是录下来也要很久之后才能确认——使得毫无责任心的年轻人肆意放纵着他们对这奇怪世界的愤恨,通过吓唬他人寻求刺激,发泄拥堵在他们心底难以疏导的对于韵律的渴望。
交涉半日,聂辰还是没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只好期待工程结束后能够保护好广场空间。
事与愿违,越是出名的地方就越容易招惹爱闹腾的孩子们,于是一场驱逐与偷袭的斗智斗勇的戏码就这样开演了。
老人们喜欢看那些孩子来捣蛋,但不能接受他们越来越怪异的音爆,也不希望有人因此而受伤。正义之士,逐渐从旁观者的角色来到劝解者的定位,帮助工人们警戒,举着横幅或静音宣教视频对准每一个值得怀疑的孩子,可这些都不如一曲激情似火的乐曲更有效力。
或许是觉得疲了,或许是听到了真正的音乐,爱捣蛋的孩子们忽然就消失了,小广场再次恢复了和谐,聂辰也终于能够将精力集中在训练安排和曲目拟定上来。
「看到新闻了吗?三所学院联合研究得到突破性进展,开发出能够测定出准确的音频迟滞域。」
「我知道自己吼一嗓子多久后能听到就行。」
「长笛可以加入进来了?」
「没错,长笛也在范围内,但是圆号和大号等还不行,我看过他们的测试记录,偏差度还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项研究我们基金会有提供资金,不过现在还没正式结束。」
「保密工作很好嘛。」
「确实是有保密协议的啊。哈哈。」
「我们可以用吗?」
「我想应该问题不大。这个研究目前也在扩大实验范围,之前我有跟项目负责人聊过,包括广场的改建方案。」
「等你好消息。」
半月之后,穿着降噪隔音服的研究小组就来到小广场,摆放设备,固定线缆,还立起十二根长杆。
受限于保密条款,就算是于敏也不知道那些设备的具体功能,只告诉大家这是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真正的分析工作还没有开始。
研究小组划定的安全区界限要比之前预估的大出很多,这让周围的商铺和居民有些犯难,但考虑到欣赏一场真正音乐会的可能,他们愿意做些牺牲,使用研究小组提供的透明墙体,换取研究小组提供的单调但轻快的音乐。
那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音波,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再现,但对空间纯净度要求极高,通常是在室内使用,这次在半包围的广场环境也是头一回 。
单向传音膜是该小组最大的研究成果,这件事情于敏并未公开给所有人,只对聂辰和曾正侧面提到过,以消除他们最后的顾虑。
研究开始不过几天,聂辰就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小广场符合稳定空间的标准,分乐器拟定的时间窗将会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陆续得出,随后将会引入多项分析因素,最终确定在不同时间的不同乐器的时差数值。
拿着研究小组提供的大略时间窗,聂辰再次召开全体参与者会议,商讨曲单和时间安排。
「整个演奏的过程将长达五个月,其中大部分将会集中在两个月的时间内。」
「是真有二次机会吗?这可真是难以想象的好消息啊。」
「位置就限定在小广场,目前没有办法兼顾第二地点。」
「那我们就尽可能延长音乐会的时间吧。」
「曲单上我认为还可以再大胆些。钢琴合奏,小提琴合奏,都该有所体现。」
「要是有打击乐就好了。」
遗憾不仅仅是缺失,还有某些不得不舍弃的曲目。提前拍摄视频,有助于让演奏者更准确地把握好节奏,也让第二音乐会的准备工作没有完全浪费,但也限制了最后调整的可能性。
练习与合练之余,按照要求的时间,赶奔要求的地点,演奏要求的曲目,也就成为最好的放松方式。对于行动不便的大师们,聂辰安排去和越来越庞大的顾问团队进行交流,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能练习好吉他。
这场音乐会最不需要的就是指挥,聂辰虽然明白这是客观现实使然,可心里面还是有些失落感的。
借助于敏提供的第一批设备,聂辰开始进行校准练习,通过捕捉琴弦摆动范围进行音准捕捉的技术虽然难保绝对精确,但却可以保证整支曲子下来不会出现令人不悦的突兀走调。
顾问团里争论最为持久的还是那个老问题——环境杂音是否要彻底排除,就连寒冬时能否保持稳定发挥都被它压倒下去,成为参与者最多且双方观点针锋相对的矛盾,以至于某些被压抑了的陈年旧事逐渐有随时被点燃引发大爆发的趋势。
所有圈子总是会有些小摩擦与小误会的,原本聂辰认为在脱离音乐许久之后那些都会被淡忘,却没想到一遇到问题就被东拉西扯出来。再加上坚持己见的人数基本相等,他自己也是没个决断,只好听之任之。借口练习,也并非没有从这些麻烦中逃脱出来透透气的想法,可他又不能完全放开不管,毕竟那决定着与施工和研究小组的配合,更决定着演奏时的环境控制,时间窗口的选择等诸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