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壳的解剖 ...
-
港城中环IFC大厦39楼的深夜,只剩下矿机低沉的轰鸣和落地窗外维多利亚港的微光。顾沉将CBAC的资产负债表平铺在玻璃茶几上,惨白的纸张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像被剖成两半的眼球,将公司的“肌理”与“病灶”暴露无遗。
资产端只有孤零零的两行记录,字迹稀疏得透着不安:
1. 干眼治疗药物专利(目前处于三期临床阶段,第三方估值9亿港币);
2. 与家族办公室签署的对赌协议(协议约定24个月内必须完成至少一家实体医院并购,否则需按1.2倍价格赎回已发行股票)。
而负债端没有具体数字,只有一个用红笔圈出的巨大黑洞——“未来收入折现率:45%”。这个数字像一根刺,扎在每一个投资人心里:45%的折现率,意味着资本市场认定这只在研药物有接近一半的概率会在临床阶段失败,或是上市后无法产生预期收益,胎死腹中的风险几乎与成功概率持平。
顾沉用铅笔在“45%”上重重画了一个圈,黑色的墨痕晕开,像角膜水肿在OCT影像里留下的黑影,模糊却刺眼。他停顿片刻,在旁边写下一个新数字:“17%”,括号里标注着关键条件——“注入Frozen365真实世界数据库(RWD)”。
他指尖划过桌面,仿佛能触到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温度。Frozen365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集合,而是林雾过去365天里,踩着高跟鞋跑遍大半个中国留下的“脚印”:
- 覆盖960家医院,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涵盖不同层级的诊疗场景;
- 收录27万张干眼处方,每张处方都附带完整的患者信息与诊疗记录;
- 关键数据维度远超常规数据库——除了基础的用药种类、剂量,还包含患者的角膜曲率(K1/K2值)、用药依从性打卡记录、3个月内复诊率、用药后不良反应明细,甚至连患者的职业(是否长期接触电子屏幕)、生活习惯(是否佩戴隐形眼镜)都有标注。
这不是零散的数据碎片,而是一条完整、可溯源、无法作假的干眼患者“治疗旅程”——从初诊时的角膜地形图,到用药后的症状改善,再到长期随访的疗效跟踪,每一个节点都像角膜上皮细胞一样紧密衔接,构成了最真实的临床价值证明。
顾沉拿出计算器,将27万张处方转化为可量化的现金流:按平均每位患者年化用药3.2盒、每盒药物净利润120港币计算,若未来能覆盖42万目标患者(基于当前干眼患者发病率估算),每年可产生约1.6亿港币的稳定收入。
他将1.6亿港币的年化收入代入DCF(现金流折现)模型,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屏幕上的数字随之剧烈跳动:
当折现率从45%降至17%,CBAC的估值也从9亿港币跃升至32亿港币——原本扭曲的“数字曲线”像被激光重新切削的角膜地形图,陡然变得平滑规整,那些曾让投资人犹豫的“风险阴影”,被Frozen365的数据彻底驱散。
顾沉起身将矿机搬到落地窗前,调□□扇角度,让维多利亚港的夜风恰好吹进散热口。屏幕上弹出新的算力任务进度条,绿色的数字正不断刷新:
数据处理流程:
输入:Frozen365数据库CSV格式原始文件(包含27万张处方的完整字段)
↓
哈希运算:将角膜曲率数据(K1/K2值)与处方ID进行组合加密,生成唯一哈希值
↓
输出:RWD Token(Real-World-Data Token,即真实世界数据代币)
兑换规则:
每1枚RWD锚定1条真实处方数据(不可篡改,上链可查)
每100枚RWD可兑换1股CBAC锁仓股票(锁定期6个月,与上市后解禁周期同步)
矿机的风扇转速陡然加快,轰鸣声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裂隙灯,将每一条角膜曲率数据、每一个处方细节,一寸寸扫进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里。那些曾被瑞霖、清眸视为“商业机密”的患者数据,此刻正以最透明的方式,成为支撑CBAC估值的“基石”。
顾沉走到白板前,用红色马克笔写下最后的时间节点:
- T-12(距离港交所聆讯还有12天):Frozen365全量数据上链完成,生成RWD Token总量270万枚
- T-11(距离港交所聆讯还有11天):正式提交聆讯材料,同步安排林雾、赵则民等专家线上站台,现场演示RWD Token数据溯源功能
他从手机里调出林雾的Telegram头像——那个画着纸飞机的简单图案,用胶带贴在白板最上方。纸张边缘被夜风微微吹动,像被翻到正面的角膜瓣,等待着最后一道“激光”的校准。
顾沉盯着白板上的“32亿”估值,又看了看头像上的纸飞机,指尖轻轻在RWD Token的兑换规则上敲击。他知道,Frozen365不是简单的数据注入,而是给CBAC装上了“数据之锚”——有了这27万条真实处方做支撑,那些曾悬浮的估值、模糊的前景,终将被钉在“32亿”的清晰曲率上,而这场围绕医疗数据透明化的战役,也将迎来最关键的“激光切削”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