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蛛丝马迹 ...

  •   希望,有时像悬崖石缝里渗出的第一滴清泉,微小却足以滋润干涸的信念。
      转机出现在对那几件从“泥鳅”处狼狈截获的物证的深度分析上。那不再是盲目的排查,而是有了明确方向的精准打击。
      在市局技术中队灯火通明、仪器嗡鸣不绝的实验室里,在顾珩那间恒温恒湿、静谧得能听到心跳的分析实验室内,一场与时间和技术极限的赛跑悄然进行。技术人员和顾珩几乎是不眠不休,轮番上阵,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咖啡杯堆满了角落。
      最终,努力没有白费。那三件高仿赝品上提取到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量附着物——一点点极细微的粘土颗粒、釉料析出物——在精密同位素质谱仪下露出了马脚。分析结果显示,其粘土成分中的微量元素构成与邻省某处早已废弃、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稀有硅藻土矿脉高度吻合。而那处偏僻矿脉附近,地方志记载中,恰好有一个规模不大、却在晚清民国时期以仿古技艺精湛细腻而著称的民窑遗址——“永顺窑”,其产品一度被当作真品流入市场。
      几乎是同一时间,顾珩对那本核心账本的修复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连日来的耐心调湿、精细分离和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后,他找到了一种针对那种混合性污渍(血污、灰尘、可能还有生物分泌物)的特效温和剥离剂。利用特殊的化学显影技术和多光谱叠加分析仪,他成功还原了数页被严重污损的关键账目。那些模糊的墨迹和奇怪的符号在屏幕上逐渐变得清晰。
      凌曜带着侧写师特有的、对模式和异常近乎本能的敏锐,一头扎进那些刚刚还原的数据海洋。他摒弃了所有个人情绪,像一台最高效的推理机器,从那些看似杂乱无章、代号林立的流水记录中,硬生生解读出了一套极其复杂、层层嵌套的洗钱模式。他敏锐地锁定了一个频繁出现的、代号为“窑匠”的中间人,这个代号与资金流入流出的几个关键节点高度重合。
      “窑匠”…废弃的稀有矿脉和民窑遗址…“泥鳅”最后消失的方向…以及之前发现的、与“影子”关联的仿制图纸…
      所有之前看似孤立的、散落的线索碎片,此刻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闪电照亮,瞬间被一根清晰的逻辑线串了起来,组成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拼图!
      “就是这个方向!”陈锋猛地一拍桌子,震得上面的笔筒都跳了一下,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指着电子地图上那个被红色光圈死死锁定的、位于两省交界处群山褶皱里的偏僻区域,“‘泥鳅’!这孙子肯定是逃回他的老巢了!那个‘窑匠’,八成就是‘汲古斋’的传人,或者至少是‘影子’在国内埋得最深的一颗钉子,负责技术核心!他们的造假工坊,肯定就藏在那个废弃的‘永顺窑’附近!绝对没错!”
      连续多日笼罩在专案组头上的阴霾,似乎被这一锤定音的重大突破猛地驱散。临时指挥中心里,压抑已久的低气压瞬间被打破,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带着极度疲惫却又兴奋无比的欢呼声和如释重负的喘息声。队员们互相捶打着肩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带着浓重黑眼圈却闪闪发光的笑容,仿佛连日的奔波和挫败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补偿。
      就连凌曜那仿佛永远冰封的眉宇间,也终于难以抑制地舒展了些许。他挺拔的身躯站在地图前,目光如鹰隼般死死锁定了那个红圈,眼神锐利而专注,闪烁着狩猎者终于发现猎物巢穴时的精光。他没有任何犹豫,快速而清晰地下达一连串指令,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立刻协调当地警方,以演习或排查安全隐患为由,秘密封锁所有进出该区域的公路、小径和水路!动用无人机,挂载高精度热成像和多光谱摄像头,进行不间断高空侦察,摸清地形和人员活动规律,绝对不准打草惊蛇!技术队继续深挖‘窑匠’这个代号的所有关联信息,还有资金最终流向,我要知道每一分钱最后去了哪里!行动一队、二队全员待命,检查装备,随时准备出发端掉这个窝点!”
      他的思维高速运转,覆盖了所有可能的方向。下达完指令,他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一直沉默地站在仪器旁的顾珩,寻求最终的技术确认,语气是公事公办的征询,却少了几分往日的冰冷:“顾老师,从工艺和原料来源的吻合度上看,这个可能性,你评估有多大?”
      顾珩刚刚完成最后一组粘土样本的显微结构比对,他摘下那副银丝边眼镜,用力揉了揉酸胀不堪的鼻梁,脸上带着无法掩饰的深深倦色,但那双总是清冷沉静的眼睛此刻却异常明亮,闪烁着专业领域内得到确证的光芒。他抬起头,迎上凌曜的目光,没有任何迟疑,语气清晰而肯定:“仿品所使用的硅藻土原料非常特殊,其提纯、陈化和加工配方是独门的,需要特定的设备和环境,绝非家庭小作坊所能完成。地理位置、独有的技术特征、以及‘泥鳅’和‘窑匠’的人员线索,三者指向性高度一致,形成逻辑闭环。从技术角度判断,可能性超过八成。值得重点排查。”
      他的分析严谨、客观、基于实据,没有丝毫夸大或保留,如同最精准的尺规,为凌曜那份带着直觉和魄力的决策提供了坚实无比的技术支撑和信心。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那一刻,没有冰冷的隔阂,没有针锋相对的对抗,甚至没有那些纠缠不清的过往恩怨。只有两个顶尖的专业人士,在历经波折后,终于携手触摸到真相边缘时,那种高度精神集中和默契配合下产生的、纯粹而强烈的共鸣感。
      凌曜的嘴角似乎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短暂的表情变化快得像错觉,但眼底深处那层厚厚的冰封,确实消融了那么一刹那,流露出一种近乎赞赏的亮光。
      顾珩也几不可察地抿了一下淡色的嘴唇,迅速低下头,重新戴上了眼镜,仿佛被那瞬间不含有任何攻击性的、纯粹专业的对视烫到了一般,刻意用动作掩饰住那片刻的不自然和一丝…慌乱?
      但这极其短暂的、昙花一现的默契与缓和,却被一直像老母鸡一样留意着他们俩的陈锋精准地捕捉到了。他咧开嘴,露出两排白牙,无声地笑了一下,心里暗自击掌:好啊!冰山总算有点开化的迹象了!看来并肩作战还是有用!
      然而,初步胜利带来的短暂喜悦和轻松,并未能在指挥中心里持续太久。
      仿佛是为了印证福祸相依的古语,技术队那边很快又传来了新的、更加深入却也令人更加不安的分析报告。
      “凌队,资金流向追踪有了新发现。”一名技术员的声音透过高质量的扬声器传来,打破了刚刚升腾起的轻松气氛,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迟疑和难以掩饰的震惊,“那几个海外空壳公司的层层嵌套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最终指向…一个注册在开曼群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技术员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表面上的主要捐助者和董事会成员名单里,包括了几位经常出现在国际财经新闻头版的人物,背景…非常深,在多个领域都有巨大影响力,而且与各国政要关系密切。”
      会议室里刚刚回暖的空气瞬间再次凝固,仿佛被无形的寒流席卷。每个人的脸色都重新变得严肃起来。
      “不止如此,”另一名负责信号分析的技术员补充道,他快速地在主屏幕上调出了一组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通信数据分析图,“我们回溯分析了‘泥鳅’失踪前后,该区域及其周边的所有异常信号源。发现有几个使用了高级非线性跳频和量子加密技术的信号频繁出现,信号源发射功率强劲,设备制式先进且隐蔽性极高…这绝对不像是普通文物走私犯罪团伙能拥有和操作的技术装备。其复杂度和安全性,更像是…国家级别的、甚至带有某些我们不能明说的特殊背景的团队才会使用的专业级设备。”
      更大的、更恐怖的阴谋轮廓,如同深海中潜伏的史前巨兽,在幽暗浑浊的水面下,缓缓显露出一鳞半爪,那阴影庞大得令人心悸。
      “影子”的目的,恐怕远远超出了走私几件文物和清洗黑钱那么简单。他所服务的对象,或者他所深深嵌入的那个庞大而隐秘的利益网络,其能量和野心,可能庞大黑暗到超乎他们最初的想象。他们可能无意中,撞破了一个冰山一角。
      凌曜的脸色重新变得凝重无比,刚才那丝微弱的缓和如同被狂风吹散的薄雾,瞬间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警惕、压力和一种面对未知庞然大物时的凛然。他感到仿佛有一张无形却力量惊人的巨网,正在从更高更远、他无法触及的地方悄然罩下,令人窒息。
      就在这时,他放在桌面上的那部红色的内部保密电话,突兀地、持续地响了起来。特殊的铃声像警报一样刺入每个人的耳膜。
      凌曜的心猛地一沉。他示意大家安静,快步走到会议室角落,接起了电话。
      “是我,凌曜。”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经过加密处理、略显失真的声音,来自省厅某位直接负责此案的领导。声音严肃而克制,措辞严谨,但传达出的内容却让凌曜的心一点点沉向谷底,指尖微微发凉。
      “…凌曜同志,你们专案组近期的工作进展和突破,我们已经详细知悉。成绩值得肯定,辛苦了。”先是一句程式化的表扬,随即话锋陡然一转,“但是…鉴于案件目前呈现出的复杂性和高度敏感性,特别是涉及到境外庞大资金流向和某些…暂时无法明确背景的‘敏感因素’,接下来的所有行动,必须更加谨慎,更加稳妥!一切行动方案,尤其是可能涉及跨境线索追踪和人员控制的,都要严格按照程序,逐级上报,等待批准!未经上级明确指令,绝对不得擅自采取任何大规模、尤其是可能引发国际关注的行动!…这既是规定,也是保护。明白吗?”
      来自上级的、隐晦的“提醒”和无形的施压,像一道冰冷沉重的枷锁,在他刚刚准备全力冲刺的时候,悄然落下,捆住了他的手脚。
      阻力,已经不仅仅来自于狡猾的对手,更来自于高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