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另一角 ...
-
周六午后,阳光透过夏至家宽敞的落地窗,将客厅照得一片明亮通透。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柠檬清洁剂的味道,以及一种…过于整洁所带来的空旷感。
夏至盘腿坐在柔软的地毯上,面前摊开着校庆舞要用的流程单和音乐清单,但她有点心不在焉。指尖无意识地卷着深栗色的发梢,目光飘向窗外湛蓝的天空。
凌屿前几天照顾她的画面,还在脑海里反复播放。那双总是冷静甚至带着点冷漠的蓝眼睛,在那一刻盛满了她从未见过的、笨拙又真诚的担忧。还有她离开时,几乎算得上是“落荒而逃”的背影……
想到这儿,夏至嘴角忍不住弯起一个柔软的弧度。
那个别扭的家伙。
她站起身,想去厨房倒杯水。路过书房时,门虚掩着。她下意识地推开一些,里面空无一人。巨大的红木书桌上,除了电脑和一台造型现代的地球仪,几乎空无一物,整洁得像是样板间。
这间书房,和她小时候记忆里的样子,几乎完全不同了。
曾经,这里堆满了父亲的设计图纸、母亲的旅行指南和各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小摆件。空气里总是混合着咖啡、颜料和灰尘在阳光里跳舞的味道。那时,父亲会把她抱在膝上,用铅笔在图纸背面给她画小王子和小狐狸;母亲会指着地球仪,给她讲遥远国度的故事,声音温柔而充满向往。
他们是那么热爱自由和远方的一对佳人。
直到那场几乎掏空了家底、也掏空了父母所有精力和笑容的漫长官司。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争一口气,为了一个被窃取的设计创意。那几年,家里的空气总是紧绷的,笑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压低的电话交谈声、叹息声,以及偶尔压抑的争吵。
他们最终赢了,却也筋疲力尽。之后,像是要弥补失去的时间和错过的机会,父母变得更加忙碌,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家,变成了一个只是偶尔回来歇脚的驿站。
这个房子很大,很漂亮,保姆阿姨会把她照顾得很好。但很多时候,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夏至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她关上门,走向厨房。冰箱上贴满了各种颜色的便利贴,是保姆阿姨写的食材清单和注意事项,工整,却冰冷。旁边有一张她小时候画的全家福,蜡笔画已经有些褪色,被仔细地压在透明的冰箱贴下面。
她给自己倒了杯水,冰凉的温度滑过喉咙。
也许就是因为太安静了,她才变得那么喜欢“热闹”。喜欢交朋友,喜欢说话,喜欢用笑容和活力填满周围的每一个空间,仿佛这样就能驱散那种无所不在的、庞大的寂静。
她并不是天生就这么……“厚脸皮”。只是她太早就明白,快乐和温暖这种东西,如果你不主动去制造、去索取,它很可能就不会自己出现。
所以,当她第一次走进高二(六)班的教室,第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坐在窗边、仿佛自带一个无形屏障的女生时,她几乎是立刻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凌屿。一座被薄雾笼罩的、安静的孤岛。
她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给自足,那么的……不需要任何人。那种绝对的冷静和秩序,对她来说,是一种完全陌生又奇异的存在。
她忍不住想去靠近,想去看看那座岛上到底有什么,更想……在那座岛上,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痕迹,一点声音,一点温度。
起初只是好奇,觉得“逗”她反应很有趣。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件事变得不一样了。
看到凌屿因为她的一点点靠近而脸红僵硬,看到她明明在意却强装冷漠,看到她用那种笨拙到可爱的方式悄悄回应……夏至心里某种柔软的地方被一次次精准地击中。
凌屿的“冷”,反而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暖”。那是一种确切的、只对她一个人产生的反应,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需要”——即使凌屿本人死不承认。
照顾凌屿,对她好,仿佛成了她生活中一个充满阳光的、有明确回报的“项目”。她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投入”如何让那座冰封的孤岛一点点融化,如何让那双冷蓝色的眼睛因为她而闪烁、因为她而慌乱。
这种“被需要感”,对她来说,弥足珍贵。
甚至比父母定期打入账户的、数额可观的生活费,更让她觉得真实和踏实。
想到凌屿强装镇定给她递复习资料,说“别难过,我陪你”的样子,夏至心里的那点阴霾瞬间又被阳光驱散了。
她喝完最后一口水,把杯子放进洗碗机,动作轻快起来。
她知道自己有时候会有点过分热情,有点越界。但她只是…太想把那份好不容易得到的温暖牢牢抓在手里了。
她走回客厅,重新拿起那张舞曲清单,榛果色的眼眸里重新闪烁起明亮而坚定的光芒。
没关系。凌屿走得很慢,那她就多走几步。凌屿不习惯表达,那她就负责把两个人的份都表达出来。
总有一天,她要让那座孤岛心甘情愿地,为她永远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