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诗行中的微光 ...

  •   周二清晨,林见屿比平时更早醒来。一夜的雨已经停歇,窗外天空呈现出淡淡的灰蓝色。他躺在床上,想起昨天答应叶栖迟组队做文学报告的事,一阵轻微的焦虑感在胃里翻搅。
      他提前四十分钟就到了学校,却发现教室门已经开了。叶栖迟正站在讲台前整理作业本,听到脚步声抬起头,露出一个明亮的笑容。
      “早啊!没想到你来得这么早。”叶栖迟放下手中的作业本,“我正在想咱们的报告选题。”
      林见屿有些不知所措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他还没准备好这么快就进入正题。
      叶栖迟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紧张,笑了笑:“不急,你先放好东西。我带了豆浆和包子,一起吃?”
      两人坐在窗边的位置,清晨的阳光斜射进来,在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叶栖迟从书包里拿出还温热的早餐,推给林见屿一份。
      “我妈做的豆沙包,比食堂的好吃。”他边说边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关于报告,我初步想了几个方向,你看看哪个感兴趣?”
      林见屿小口吃着包子,目光落在叶栖迟的笔记本上。上面整齐地列着几个选题:中国现代诗中的自然意象、顾城诗歌中的童年记忆、北岛诗歌中的抗争精神...
      “你都了解这些?”林见屿有些惊讶。他原以为叶栖迟只是随口提议做现代诗。
      叶栖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其实不太懂。周末查了些资料,现学现卖。”他停顿了一下,声音轻了些
      “但我真的想了解你为什么喜欢诗。”
      林见屿的心微微一动。他低头思考片刻,指向“自然意象”那个选项:“这个可能比较好写。”
      “太好了!”叶栖迟立刻拿出另一本笔记,“我已经找了一些资料,我们可以分工...”
      随着同学们陆续到来,他们的讨论不得不中断。但一整天,叶栖迟总会利用课间零碎时间,凑过来和林见屿交流想法。
      “第三节课间我们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午休时能讨论半小时吗?”“放学后你有空吗?”
      林见屿发现自己很难拒绝这种温和而持续的邀请。叶栖迟的热情像温水一样,慢慢融化着他内心的防备。
      午休时,他们再次来到图书馆那个角落。叶栖迟抱来一堆诗集和参考书,摊在桌子上。
      “我看你好像特别喜欢描写雨的诗歌,”叶栖迟翻着笔记,“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重点分析雨在不同诗人笔下的意象?”
      林见屿点点头,轻声补充:“不只是雨,还有各种水的形态——河流、海洋、眼泪...”
      “眼泪!”叶栖迟眼睛一亮,“这个角度很好!水的流动性与情感的流动性之间的关联。”
      他们沉浸在讨论中,林见屿发现自己竟然能够自然地表达想法。叶栖迟是个很好的倾听者,不仅认真听,还会提出有见地的问题。
      “为什么你觉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海意象代表的是隔绝而不是自由?”叶栖迟咬着笔杆,认真地问。
      林见屿思考了一下:“因为诗中说‘从明天起’,那是一种无法抵达的向往。海在那首诗中不是通路,而是终点和边界。”
      叶栖迟若有所悟地点头:“有道理...我从来没这样想过。”
      讨论中,他们的手偶尔会碰到一起,或者同时去拿同一本书。每次接触,林见屿都会微微缩手,但不像之前那样反应激烈了。
      周五放学后,他们决定去市图书馆查更多资料。这是林见屿第一次答应与同学一起外出学习。
      市图书馆比学校的要宽敞许多,他们找到一个靠窗的安静位置。叶栖迟效率惊人,很快找来一堆参考书;林见屿则更擅长精读和筛选信息。
      “你看这段分析,”林见屿将一本书推到叶栖迟面前,“它解释了雨水在中国古典诗中的净化象征如何过渡到现代诗中的忧郁表达。”
      叶栖迟靠过来看,肩膀轻轻擦过林见屿的。这次林见屿没有躲开。
      “太好了!我们可以用这个作为理论支撑。”叶栖迟兴奋地说,然后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你饿吗?我带了能量棒。”
      他从包里掏出各种零食,俨然一个小型移动食品店。林见屿忍不住微微扬起嘴角。
      “你笑什么?”叶栖迟好奇地问。
      林见屿立即收敛笑容,摇摇头:“没什么。”
      “你刚才明明笑了,”叶栖迟坚持道,眼睛里闪着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笑。”
      林见屿低下头,感觉耳根有些发热。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个人面前放松警惕。
      工作两个小时后,叶栖迟伸了个懒腰:“休息一会儿吧?我眼睛都快看花了。”
      他们收拾好东西,走到图书馆外的广场上。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橙红色。一群鸽子在广场上觅食,忽而齐飞起来,翅膀扑棱的声音划破黄昏的宁静。
      “有时候我很羡慕它们,”叶栖迟突然说,“自由自在,想去哪就去哪。”
      林见屿有些意外:“你不是看起来一直很自由吗?”
      叶栖迟的笑淡了一些:“看起来是而已。”他没有进一步解释,转而问道,“你呢?如果有完全的自由,最想去哪里?”
      林见屿思考了很久,轻声回答:“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有雨声,但没有争吵。”
      叶栖迟注视着他,眼神变得柔软:“听起来很美好。”
      回学校的路上,叶栖迟聊起自己的家庭:“我爸妈都是医生,特别重视教育。有时候我觉得他们爱的是那个‘优秀的儿子’,而不是真实的我。”
      林见屿安静地听着,这是叶栖迟第一次谈及自己的压力。
      “他们为我规划好了一切:考上名校,读医学或法律,出国深造...”叶栖迟踢开脚边的一颗小石子,“有时候我想,如果我达不到他们的期望,还会不会爱我。”
      林见屿不知该如何回应。在他的认知里,父母的爱本就不是无条件的存在。
      “至少...”他犹豫着开口,“他们对你有所期望。”
      叶栖迟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歉意的表情:“对不起,我不是在抱怨。只是...”他摇摇头,“有时候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牢笼,只是看不见的形状不同。”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林见屿。他从未想过,那个看似拥有一切的叶栖迟,也会有自己的困扰。
      周末,林见屿在家整理报告资料时,收到叶栖迟的信息:「看我找到了什么——顾城《雨行》的手稿图片!可以用在我们的报告里!」
      紧接着又是一条:「你小姨来看你了吗?」
      林见屿回复:「手稿很有用。小姨这周没来」
      叶栖迟几乎立刻回复:「那你要不要来市图书馆?我发现了一些新资料」
      林见屿看着手机,内心挣扎。父母今天都在家,他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出门。
      最终,他回复:「今天出不去」
      片刻后,叶栖迟回复:「明白。那周一见?」
      周一下午,叶栖迟神秘兮兮地递给林见屿一个U盘:“周末的收获,我整理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可以直接用在PPT里。”
      林见屿接过U盘,心中涌起一阵愧疚。叶栖迟为这个项目付出了这么多,而自己却几乎没什么贡献。
      “我写了部分内容分析,”林见屿从书包里拿出几张打印纸,“你看看能不能用。”
      叶栖迟接过纸张,仔细阅读起来。他的表情从平静逐渐变为惊喜:“见屿,这写得真好!你对诗歌的理解太敏锐了!”
      林见屿感到耳根再次发热:“只是些个人感受。”
      “正是这些个人感受让分析有了灵魂!”叶栖迟兴奋地说,“我们一定会拿到高分的。”
      报告截止日前一天,他们留在教室加班整理最终版本。夕阳西斜,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翻书声。
      “差不多完成了,”叶栖迟伸了个懒腰,满意地看着电脑屏幕,“最后就差结论部分了。”
      林见屿点点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享受这个过程——与人合作、交流想法、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感觉。
      “我来写结论吧,”林见屿主动请缨,“你已经做了大部分工作了。”
      叶栖迟笑了笑:“分工合作嘛,你贡献的那些分析和见解才是最重要的。”
      这时,林见屿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瞥了一眼,是母亲的信息:「这么晚还不回来?又去哪野了?」
      他迅速回复:「在学校做小组作业,马上回去」
      “家里催了?”叶栖迟关切地问。
      林见屿点点头,开始收拾东西。
      “我送你回去吧,”叶栖迟也站起来,“天快黑了,不太安全。”
      “不用了,”林见屿立即拒绝,“我自己可以。”
      叶栖迟似乎想坚持,但最终还是尊重了他的意愿:“那好吧。路上小心。”
      林见屿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脑中还想着报告的结论部分。经过一家便利店时,他意外地看到叶栖迟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瓶饮料。
      “忘了把这个给你,”叶栖迟递过一瓶绿茶,“今天辛苦了。”
      林见屿怔住了:“你怎么...”
      “我骑自行车,抄了近路。”叶栖迟笑了笑,“不是故意跟踪你,只是刚好同路一段。”
      他们并肩走了一段路,气氛有些微妙的尴尬。
      “就在这分开吧,”到一个路口时,林见屿停下脚步,“我家就在前面。”
      叶栖迟点点头:“那明天见。结论部分别写太晚。”
      林见屿看着叶栖迟骑自行车远去的背影,手中绿茶的温度透过瓶身传到掌心,温暖而真实。
      到家推开门,预料中的质问迎面而来:“和谁一起回来的?我看见有人跟你在一起。”母亲站在窗前,显然已经观察了一会儿。
      “同学,顺路而已。”林见屿简短回答,想快步走回房间。
      “男同学女同学?”父亲从报纸后抬起头,眼神犀利。
      “男的,我们一组做项目。”林见屿尽量保持语气平静。
      母亲冷哼一声:“少跟人来往,集中精力学习。你小姨又打钱了,明天去取出来。”
      林见屿沉默地点点头,逃也似的回到房间。他关上门,背靠着门板深吸一口气。
      书桌上,报告的初稿整齐地摆放着。他拿起那份他们共同完成的成果,指尖轻轻抚过封面上并排写着的两个名字:
      林见屿 & 叶栖迟
      一种奇异的感觉在心中蔓延——那是他与另一个人的名字第一次平等地并列在一起,共同成就某件事的证据。
      他打开电脑,开始写结论部分。指尖在键盘上飞舞,思绪如泉水般涌出。那些关于诗歌、雨水和情感的思考,与叶栖迟这几周来的笑脸、鼓励和偶尔流露的脆弱交织在一起,化作屏幕上的文字。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时,已是深夜。林见屿望向窗外,夜空中有几颗星星隐约可见。
      他拿出手机,给叶栖迟发了条信息:「结论写好了,发你邮箱」
      几乎立刻,已读提示出现。几秒后,叶栖迟回复:「收到!太棒了!明天见!」
      林见屿放下手机,躺在床上。黑暗中,他罕见地没有立即戴上耳塞。窗外的夜声轻轻涌入,不再是刺耳的噪音,而像是自然的白噪音,温柔地包裹着这个夜晚。
      在这个静谧的时刻,林见屿承认了一个事实:他开始期待明天见到叶栖迟,期待那双总带着笑意的眼睛,期待那个让他感到自己也许并非完全无足轻重的人。
      这种期待既令人不安,又莫名温暖。就像漫长的雨季中,突然穿透云层的那一缕阳光,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触碰。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章 诗行中的微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