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乡村振兴的缩影 ...

  •   金秋十月,清河村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果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整齐排列的大棚内蔬菜青翠欲滴,新修的村道上游客络绎不绝。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清晨,李哲像往常一样在村里巡查。所到之处,皆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产业园区内,新建的食品加工厂机器轰鸣,村民们正将新鲜的农产品加工成各类零食。王寡妇现任质量总监,严格把控每一批产品的质量。“咱们的品牌打出去了,绝不能砸了招牌!”她常这样告诫工人们。
      民宿区内,小娟的“山居小筑”已扩建至十五间客房,依旧天天爆满。她不仅自家生意兴隆,还带动了十户村民发展民宿,组建了民宿联盟。“现在我们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推广、统一分配客源。”小娟自信满满地介绍。
      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正在练习林薇团队编排的民俗表演,准备迎接旅游团的到来。马大爷宝刀未老,成为非遗传承人,每天教授年轻人唱传统歌谣。
      最令人欣喜的是村里的教育变化。新建的幼儿园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小学生放学后可前往“四点半课堂”,大学生志愿者轮流来支教。小芳已考上县重点中学,目标是将来回村任教。
      “李书记,来看看我们的新发明!”养殖合作社的小马兴奋地拉着他。原来他们研发了智能饲喂系统,通过手机就能监控羊群情况。“这下我在外地也能管理养殖场了!”
      李哲漫步至村口的观景台。从这里望去,清河村的全貌尽收眼底:青山绿水间,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现代化的大棚整齐排列,文化广场上红旗飘扬,处处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生动图景。
      下午,村里召开季度总结会。王寡妇汇报合作社经营情况:今年预计盈利超百万,每股分红可达五千元。小娟汇报旅游收入:截至目前接待游客三万人次,综合收入二百余万元。最令人惊喜的是,村里有了集体收入,首次实现了“有钱办事”。
      “我们用这部分钱设立了教育基金、养老基金和风险基金。”李哲宣布,“以后孩子上学有补助,老人养老有保障,产业风险有兜底!”
      会后,赵老四拉着李哲的手老泪纵横:“我活了六十多年,从没想过农村人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看病有医保,养老有补助,种地有补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李哲感慨道:“政策再好,也要靠大家实干。清河村的变化,是大家用双手干出来的!”
      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初来时那个青涩的机关干部。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但眼神更加坚定,作风更加扎实。村民们不再叫他“李书记”,而是亲切地称他“咱们的小李”。
      作为连接政策与基层的桥梁,李哲深知如何将党的好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他创新推出的“政策明白卡”,将繁琐的政策条文变为通俗易懂的图文;他建立的“民情直通车”,确保每个村民的声音都能被听见;他推行的“阳光村务”,让每分钱花销都明明白白。
      傍晚,李哲坐在村委会门口,看着村民们跳广场舞。音乐声中,老人们笑容满面,孩子们追逐嬉戏,年轻人活力四射...这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缩影。
      手机响起,是省发改委的同事发来的消息:“李处,你那边的经验太宝贵了!省里要推广‘清河模式’。” 李哲回复:“模式可以借鉴,但每个村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乡村振兴不是复制粘贴,而要因地制宜。”
      那晚,他在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点一滴的改变。这里的每一盏路灯,每一条水泥路,每一个笑脸,都是政策落地开出的花。而我,有幸成为播种人之一。”
      月光如水,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李哲知道,清河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更加美好的篇章还在后面。
      第二天一早,李哲便带着村两委班子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他们首先来到村东头的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安装的太阳能板。"这个项目每年能为村里带来二十万收入,还能为三十户贫困家庭提供免费用电。"李哲向随行的考察团介绍道。
      在村南的电商服务站,年轻的主播小张正在直播销售山货。"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村自己种的香菇,绿色无污染..."屏幕前的订单不断跳动。站长告诉李哲,今年通过电商平台已经卖出价值五十万的农产品。
      村西的生态养殖场里,新引进的自动化设备正在运行。场长老周兴奋地说:"现在养鸡再也不用起早贪黑了,手机就能控制温度、湿度,还能自动投喂。"这个曾经靠经验养殖的场子,如今成了科技示范基地。
      午后的村民议事会上,大家讨论着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有人提议扩建冷库,有人建议开发更多旅游项目,还有人希望加强技能培训。李哲认真记录着每一条建议,不时插话提问。
      "咱们清河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群策群力。"李哲总结道,"下个月省里要来开现场会,我们要把这段时间收集的好点子都展示出来,让更多村庄受益。"
      散会后,李哲独自来到村后的山坡上。望着山下灯火通明的村庄,他想起三年前刚来时的情景: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愁眉苦脸的村民。而现在,路灯照亮了每条小巷,文化礼堂里经常传出欢声笑语,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手机震动起来,是林薇发来的照片。照片里,她带着大学生团队正在设计新的乡村旅游路线。"我们在清河村找到了最鲜活的案例。"林薇在消息中写道。李哲回复了一个笑脸,心里却想着:这不仅是案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与奋斗的故事。
      晚风轻拂,带来阵阵稻香。李哲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乡村振兴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保持这份干劲,清河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远处,传来孩子们放学回家的笑声,那是最动听的乡村乐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