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家国一体 ...

  •   银杏叶金黄时节,李哲和林薇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婚礼。这一喜讯让所有关心他们的人都倍感欣慰。
      婚礼并未选择奢华的酒店,而是在清河村的文化广场举行。这是他们共同的决定——在这个见证爱情与成长的地方,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婚礼当天,全村老少齐聚一堂。王寡妇带领妇女们筹备宴席,赵老四负责接待宾客,小娟则担任总指挥。广场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甚至胜过年节。
      “没想到咱们村还能办出这么体面的婚礼!”马大爷身着新衣,笑得合不拢嘴。更令人惊喜的是,李哲和林薇的父母一见如故。四位老人在村里转了一圈,看到孩子们奋斗过的地方,无不感到自豪。
      “我们把儿子交给国家,国家还给我们一个更优秀的儿子!”李父握着村干部的手,激动地说。林父则感慨道:“女儿选择这样的伴侣,我们心满意足。”
      简单的仪式上,没有华丽的誓言,只有真挚的承诺。李哲深情地说:“谢谢你等我三年,支持我追梦。未来的人生路,我们将一起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林薇回应道:“我爱的不只是你,还有你追求的梦想。这份梦想,如今也成了我的梦想。”
      当两位新人向双方父母敬茶时,现场许多人湿润了眼眶。这不仅象征着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两种人生的融合——艺术与政务,个人与国家,梦想与现实。
      婚礼的高潮是村民赠送的特别礼物——一幅由全村人共同创作的刺绣作品。上面绣有清河村的山水田园,以及李哲和林薇的身影,题字“家国一体”。
      蜜月旅行,他们选择了一条特别的路线——走访省内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一边考察学习,一边艺术采风,工作与生活完美融合。
      归来后,两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省城和县城各安一个家,但将根深植于基层。“大城市固然好,但这里更需要我们。”李哲坚定地说。“我的艺术创作也需要扎根泥土。”林薇深表赞同。
      他们在县城购置了一套小房子,简单装修,却温馨舒适。最特别的是工作室的设计——一半是李哲的书房,堆满政策文件;一半是林薇的画室,摆满创作工具。中间是一张长桌,既是会议桌也是创作台。
      “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乡村振兴工作室’!”林薇兴奋地规划着,“你可以在这里研究政策,我可以在这里创作,还可以邀请乡亲们来座谈。”
      这个决定让许多人不解。同事劝李哲:“以你的级别,完全可以住省领导大院,何必委屈在县城?”朋友问林薇:“北京的工作室不要了?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但他们心意已决。“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住在哪里,而在于做了什么。”李哲坚定地说。林薇则笑道:“艺术的生命力来自土地,我要做扎根大地的艺术家。”
      新的生活模式很快确立。工作日李哲在省城上班,林薇在县城工作室创作;周末两人团聚,一起下基层调研采风。小房子里常常高朋满座:有来讨论政策的干部,有来交流艺术的创作者,还有来反映问题的乡亲。
      一个周六的傍晚,清河村的孩子们来看望他们。小芳已经考上高中,目标是报考农业大学。“我要学成回来,建设家乡!”她自信地说。其他孩子也争相汇报成绩,个个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看着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李哲感慨万千:“乡村振兴最宝贵的成果,就是下一代的成长。”林薇立即有了创作灵感:“我要做一个系列作品,就叫《乡村振兴中的孩子们》。”
      夜深人静时,两人常并肩站在阳台上,望着县城的万家灯火。“知道吗?”李哲轻声说,“每盏灯后面,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故事更美好。”林薇靠在他肩上:“而我的创作,就是要记录这些美好的故事。”
      他们开始规划更远的未来:等退休了,就完全搬到乡下,办个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把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不过那还早着呢!”李哲笑着说,“现在正是干事创业的时候。”“没错,”林薇点头,“我们要一起见证更多的乡村蜕变。”
      月光下,两人的身影紧紧相依。他们知道,个人的梦想已经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融合,而这正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
      在这个普通的县城小屋里,家国情怀找到了最好的注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