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十年回眸 ...
-
2025年的春天,李哲和林薇驱车重返清河村。驶下高速公路,眼前的景象让两人几乎认不出这就是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宽阔的柏油路两旁,光伏路灯如卫兵般矗立;智能温室大棚连绵成片,无人机正在田间喷洒作业;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口新建的数字展示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村里的各项数据。
“欢迎回家!”早已等候在村口的王寡妇热情地迎上来。如今的她已是合作社理事长,穿着得体的职业装,手持智能终端,俨然一副现代企业家的模样。
赵老四的养羊场变成了智能化牧场,每只羊都戴着智能耳标。“现在坐在屋里就能管几百头羊!”他骄傲地演示着管理系统。马大爷虽然已经八十五岁,但精神矍铄,成了村史馆的讲解员:“我要把咱们村的奋斗故事讲给每个人听!”
小娟的民宿已经发展成连锁品牌,在全省开了十多家分店。“多亏了当年的数字乡村建设,现在我们都用智能管理系统。”她笑着说。最让李哲欣慰的是,小芳已经大学毕业,选择回村工作,担任合作社的技术总监。
夜晚,全村为两人举办了欢迎晚会。新老村民齐聚一堂,分享这些年的变化。
“记得李书记刚来时,咱们村还是贫困村。”王寡妇感慨地说,“现在呢?人均收入翻了三番,家家住新房,户户有汽车!” 赵老四接话:“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回来了!现在村里平均年龄比十年前年轻了十岁!”
李哲望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心潮澎湃:“变化最大的不是村庄的面貌,而是大家的精气神。现在的清河村人,眼里有光,心里有梦!”
晚会上,村民们送给两人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记录清河村十年变迁的相册。从泥泞土路到柏油大道,从破旧土房到漂亮民居,从留守老人到创业青年...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临别时,全村人送到村口。小芳代表年轻人承诺:“李叔叔,林阿姨,您们开创的事业,我们一定会传承下去!” 站在观景台上,回望灯火通明的村庄,李哲紧紧握住林薇的手:“这十年,值了。”
林薇轻轻靠在李哲肩头,望着眼前这片承载着青春与汗水的土地,眼眶微微泛红:“是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见证了太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时,村里的孩子们举着自制的灯笼跑来,灯笼上画着太阳能板、无人机和智能温室。“李叔叔,林阿姨,这是我们画的未来村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展示着。李哲蹲下身,抚摸着孩子们的头:“你们心中的村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美好。”
返程的车上,车载广播里正播放着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最新政策。“你看,”林薇指着窗外掠过的光伏板阵列,“十年前我们种下的是希望的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李哲握着方向盘,目光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生态旅游...清河村的明天,还要靠这些年轻人去创造。”
后视镜里,清河村的轮廓渐渐模糊,但村民们挥舞的手臂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却永远定格在了两人的记忆深处。车窗外,春风拂过田野,带来泥土的芬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永远充满希望。
车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广播里政策解读的声音在回荡。林薇将车窗摇下一条缝,让混合着青草与油菜花香气的风灌进来,忽然轻声说:“记得刚来时,我们连夜画规划图,手电筒的光在土墙上晃出摇晃的影子。”李哲轻笑一声:“那时候谁想到,光伏板能铺满后山,直播带货能让山货走出大山。”他顿了顿,“更没想到,当年教孩子们认的电脑键盘,如今成了他们设计灯笼的灵感来源。”
前方路口,一辆满载苗木的卡车缓缓驶过,车斗里新芽在阳光下泛着嫩绿。林薇摸出手机,翻出十年前初到清河村时拍的照片——泥泞的村道、漏雨的校舍、蜷缩在灶台边的老人。而此刻,同样的角度里,柏油路蜿蜒如带,文化广场上老人正打着太极,智能灌溉系统在远处嗡嗡运转。“变化大得像两辈子的事。”她感慨。李哲腾出一只手,轻轻覆住她放在膝头的手:“但有些东西没变。”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后视镜里,几个举着灯笼的孩子正追着车跑,直到变成几个彩色的小点,最终融入漫山遍野的绿色中。
第三十四章:继往开来
回到省城后,李哲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作为区域振兴处的负责人,他不仅需要制定政策,还要培养年轻干部。
处里新来的选调生小陈,让李哲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满怀理想却缺乏经验。在一次下乡调研中,小陈对着村民大谈政策理论,群众听得一头雾水。
“政策不是用来背诵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晚饭后,李哲和小陈散步谈心,“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关心的事。”
他给小陈讲述了自己在清河村的经历:如何从听不懂方言到成为“村里人”,如何从政策的“传声筒”变成群众的“贴心人”。
小陈恍然大悟:“李处,我明白了。乡村振兴不是文件振兴,而是人的振兴。”
从此,李哲有意识地带年轻干部下基层。他创建了“师徒结对”机制,要求每个年轻干部联系一个村,结交一批农民朋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你们要记住,”他常对年轻人说,“办公室里的数据是冷的,但土地是有温度的。只有双脚沾满泥土,制定的政策才有生命力。”
林薇也在培养艺术新人。她创办了“乡村艺术工作室”,招募年轻艺术家驻村创作。“艺术不仅要表现美,更要服务人民。”这是她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
最让李哲欣慰的是,在全省乡村振兴培训班上,他看到了小芳的身影——她已经成长为清河村的带头人,来省城学习先进经验。
“李叔叔,我要把数字农业的新技术带回去!”小芳兴奋地说,“咱们村要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李哲鼓励她:“大胆去干!遇到困难随时找我。”
在指导年轻干部的同时,李哲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碳中和……这些新概念他都要研究如何与乡村振兴结合。
“时代在变,乡村振兴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他在一次论坛上说,“过去我们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未来要解决的是‘美不美’的问题。”
2025年底,李哲主持制定了《全省乡村振兴2035远景规划》。这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年乡村振兴的蓝图。
评审会上,专家们高度评价:“这份规划既有战略高度,又接地气,体现了对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规律的深刻把握。”
通过验收那天,李哲特意把处里的年轻人叫到办公室:“这份规划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乡村振兴是场接力赛,现在接力棒传到你们手上了。”
看着夕阳西下,城市华灯初上。李哲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梦想正在生长,而他们的使命,就是为这些梦想保驾护航。
年轻人围在李哲身边,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憧憬。小陈率先开口:“李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把乡村振兴这份事业接力下去,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其他年轻干部也纷纷点头,表示会全力以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哲带着年轻干部们深入各个乡村,将《全省乡村振兴2035远景规划》逐步细化落实。他们走村串户,与农民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把规划中的项目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
小陈在联系的一个村里,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只讲理论,而是和村民们一起劳作,一起探讨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销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也让项目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林薇的“乡村艺术工作室”也越来越热闹。年轻艺术家们在乡村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他们用画笔、用音乐、用舞蹈记录着乡村的变化,同时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村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乡村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小芳回到清河村后,立刻着手智慧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她遇到了资金短缺、技术难题等各种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李哲得知后,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她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智慧农业产业园逐渐有了雏形,清河村的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成长起来。他们带着知识和热情,走进乡村,为乡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李哲,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出谋划策,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