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泉州港-鱼骨架粥-船商志 ...

  •   一、港畔粥香,骨藏壮阔
      南宋泉州港的清晨,总带着一股咸湿的海风气息。码头上桅杆林立,远洋商船的帆布在风中舒展,像一只只展翅的海鸟;搬运货物的脚夫们吆喝着号子,将丝绸、瓷器从船上卸下,又将香料、宝石装上船,脚步声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热闹而鲜活。在码头旁的巷口,有一家小小的粥铺,没有醒目的招牌,只在门口支着一口巨大的陶锅,锅里熬着的鱼骨架粥,香气混着海风,能飘出半条街 —— 这就是林伯的粥铺。
      林伯今年六十多岁,头发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短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臂上布满了老茧,显然是常年与海打交道的模样。他手里握着一根长勺,正轻轻搅动着锅里的粥,眼神却望着码头方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又像是在回忆着什么。陶锅旁堆着几根巨大的鲨鱼骨,骨头表面泛着淡淡的光泽,显然是经过精心清洗和晾晒的。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沿着码头的石板路慢慢行走。自离开临安后,他便一路南下,来到了泉州港 —— 这座南宋最繁华的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里的氛围与临安截然不同,少了几分水乡的温婉,多了几分海洋的壮阔,连食物的味道,都带着海风的咸润。他怀里的银汤勺,自记录下西湖蟹骨酥的食谱后,便又恢复了沉静,却在靠近林伯的粥铺时,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泛出一层淡淡的蓝色光晕,像极了深海的颜色,与之前遇到的淡青色、柔白色光晕都截然不同。
      “老丈,来碗鱼骨架粥?” 林伯看到陈墨,笑着招呼,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有力,“咱这粥,用的是远洋商船带回的大鲨鱼骨,熬了整整一夜,鲜得很,还带着海风的味道,客官你尝尝?”
      “劳烦林伯,一碗鱼骨架粥,多加些粥底。” 陈墨走进粥铺,找了张靠门口的木桌坐下。粥铺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桌面上摆着一碟咸菜和一罐鱼露,墙角还堆着几个陶瓮,里面装着熬粥用的杂粮。
      林伯应了声,转身从陶锅里舀了一碗粥,端到陈墨面前。粗瓷碗里,乳白色的粥底浓稠绵密,几块巨大的鲨鱼骨沉在碗底,粥面上飘着少许葱花,香气扑面而来,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海风咸润,让人瞬间想起辽阔的大海。
      陈墨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粥送进嘴里 —— 粥底软糯,带着杂粮的清香,鲨鱼骨熬出的鲜味融入粥中,鲜而不腥,还有一丝淡淡的咸,不是盐放多了的咸,而是海风特有的咸润,像站在船头,感受着大海的壮阔。可就在这时,那股咸润里,突然透出一丝未竟的遗憾,像壮志未酬的叹息,藏在粥的鲜香里,让人心里一沉。
      陈墨下意识摸向怀里的银汤勺,指尖刚触到勺身,就感觉到一阵明显的颤动,紧接着,勺身泛出一层明亮的蓝色光晕,在勺面上映出一个模糊的身影。他屏住呼吸,仔细看向银汤勺 —— 那是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穿着一身深蓝色的锦缎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玉带,手里握着一卷图纸,正站在一艘商船的甲板上,对着身边的水手说着什么。男子面容刚毅,眉眼间与林伯有几分相似,他的目光望向远方的大海,眼神里满是坚定,像在守护着什么珍贵的东西。
      “远航,这次出海,一定要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甲板下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正是林伯的声音,只是比现在多了几分中气。
      男子回头,笑着说:“爹,您放心,我走海上丝路这么多年,什么风浪没见过?等我回来,再给您带几根大鲨鱼骨,熬您最爱喝的粥。对了,这次船上的瓷器和丝绸,要是能顺利运到海外,换回来的药材,就能帮不少百姓治病了。” 说着,他把手里的图纸小心翼翼地收好,转身登上了船舷,望着远方的大海,眼神里满是期待。
      银汤勺的光晕慢慢暗下去,陈墨握着勺身的手却有些发紧。他抬头看向林伯,只见他正坐在灶台旁的小板凳上,手里摩挲着一根鲨鱼骨,眼眶微微泛红,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林伯,您这鱼骨架粥,熬得真是特别,带着大海的味道。” 陈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只是这粥里,似乎还藏着别的味道,像是…… 像是未完成的心愿。”
      林伯身子一僵,缓缓抬起头,看向陈墨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又有几分躲闪:“客官是个细心人…… 那是我儿远航的心愿。远航走了,可这粥里的味道,却像他还在一样。”
      二、船商遗志,图藏深海
      林伯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陈墨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他看着林伯泛红的眼眶,轻声说:“林伯,要是您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远航的事?”
      林伯点了点头,拿起小板凳坐到陈墨对面,慢慢说起了远航的故事 —— 远航是他唯一的儿子,从小就跟着他在船上长大,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长大后,远航成了泉州港有名的船商,常年驾着商船走海上丝路,把大宋的丝绸、瓷器运往海外,再把海外的香料、药材运回来。他每次回来,都会给林伯带几根巨大的鲨鱼骨,说 “这骨头熬粥香,还能让爹想起海上的风”。
      “三年前的秋天,远航又一次出海。” 林伯的声音带着哽咽,“那次船上装的,都是上好的丝绸和瓷器,还有一些官府托付的药材订单,说是要运往海外,换回来的药材能治疗地方上的瘟疫。可谁知道,船走到南海的时候,遇到了海盗。那些海盗凶残得很,不仅要抢货物,还要杀人灭口。远航为了保护船上的货物和水手,带着大家跟海盗搏斗,可海盗人多势众,最后…… 最后船被海盗凿沉了,远航他…… 他就再也没回来。”
      林伯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旧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块深蓝色的锦缎碎片,上面还沾着些许海水的盐分:“这是远航衣服上的碎片,是后来水手逃回来时带回来的。他临死前,还在喊‘不能丢了大宋的东西’,还在惦记着那些要换药材的货物。”
      陈墨看着那块锦缎碎片,心里满是敬佩 —— 林远航不仅是个船商,更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义士,为了守护大宋的货物,为了能让百姓用上药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想起银汤勺里林远航站在甲板上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敬又叹:“林伯,远航大哥生前,有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东西?比如航海日志或者航线图之类的?”
      林伯点了点头,眼神里露出几分遗憾:“远航每次出海,都会记录航线图,他说海上风浪大,好的航线图能让更多人安全出海。他还说,等他以后不跑船了,就把所有的航线图整理出来,交给船商公会,让大家都能用上。可谁知道,他还没来得及整理,就……” 林伯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林伯,我或许能帮你找到航线图。” 陈墨的眼神很坚定,“我这把银汤勺,能映出藏在食物里的魂灵。刚才我喝粥的时候,勺子里映出了远航大哥的身影,他手里拿着一卷图纸,或许就是航线图。说不定,银汤勺能帮我们找到航线图的下落。”
      林伯愣了愣,随即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真…… 真的吗?你真的能找到远航的航线图?”
      “我试试。” 陈墨说着,拿起勺子,舀了一勺鱼骨架粥,靠近银汤勺,勺身再次泛起明亮的蓝色光晕,这次映出的画面更清晰了 —— 林远航站在沉船的甲板上,手里紧紧握着一卷图纸,海水已经没过了他的膝盖。他环顾四周,看到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礁石,礁石下方有一个隐蔽的洞穴。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图纸塞进一个防水的木盒里,然后将木盒抛进洞穴,嘴里还念叨着 “爹,航线图…… 要交给公会……”。
      陈墨赶紧把银汤勺里的画面告诉林伯,还凭着记忆,画出了礁石的大致模样和位置:“远航大哥把航线图藏在了南海的一块礁石洞穴里,那块礁石形状像一只展翅的海鸟,很好辨认。”
      林伯激动得站了起来,双手微微颤抖:“是那块‘海鸟礁’!远航以前跟我说过,那块礁石附近海域平静,是个隐蔽的好地方。我这就去找船商公会,让他们派船去打捞!”
      当天下午,林伯带着陈墨来到泉州港的船商公会。公会的会长是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名叫郑海,也是个老船商,与林远航相识多年。听完林伯和陈墨的讲述,郑海深受感动,当即决定派两艘快船,带着经验丰富的渔民和潜水员,前往南海的 “海鸟礁” 打捞航线图。
      “林伯,您放心,远航是我们泉州港的骄傲,他的心愿,我们一定帮他完成。” 郑海拍着林伯的肩膀,语气坚定地说,“这航线图不仅是远航的心血,更是我们海上丝路的财富,有了它,以后大家出海会更安全,能让更多的货物顺利运到海外,也能换回更多的药材和物资,造福百姓。”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和林伯每天都在码头等待消息。林伯每天都会熬一锅鱼骨架粥,送到码头,分给等待的水手和渔民,说 “这是远航最爱喝的粥,喝了它,就能平安回来”。陈墨则在一旁帮忙,偶尔会拿出银汤勺,勺身泛出的蓝色光晕里,总能看到林远航站在礁石旁,守护着木盒的身影,像是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第七天清晨,打捞的船队终于回来了。潜水员抱着一个防水木盒,快步走到林伯面前:“林伯,找到了!这就是在‘海鸟礁’洞穴里找到的木盒,里面真的有航线图!”
      林伯颤抖着双手,打开木盒 —— 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十几张航线图,每张图纸上都详细标注了海上的航线、暗礁的位置、避风港的坐标,还有一些应对风浪的技巧,图纸的末尾,还写着 “愿此图能护丝路平安” 几个字,正是林远航的字迹。
      “找到了…… 终于找到了……” 林伯抱着航线图,眼泪掉了下来,声音里满是欣慰,“远航,你的心愿,爹帮你完成了。”
      三、图传公会,魂释壮志
      当天下午,林伯和陈墨带着航线图,再次来到船商公会。郑海召集了泉州港所有的船商,大家围在公会的大厅里,看着林远航留下的航线图,都深受感动。
      “这航线图太珍贵了!” 一位老船商激动地说,“我上次出海,就因为不熟悉暗礁的位置,差点触礁,要是早有这航线图,就不会有那样的危险了。”
      “是啊,有了这航线图,我们以后走海上丝路会更安全,能把更多的大宋货物运到海外,也能换回更多的药材和物资,这都是远航的功劳啊!” 另一位船商附和道。
      郑海拿起一张航线图,对大家说:“各位,远航用生命守护了这些航线图,我们不能辜负他的心血。从今天起,这些航线图的复印件,会分发给每一位船商,公会的大厅里也会挂一张完整的航线图,供大家参考。我们要让所有走海上丝路的人都知道,泉州港有个林远航,他用生命守护着这条航线,守护着我们的海上家园。”
      大家纷纷点头赞同,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林伯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神里的遗憾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欣慰与自豪。
      当天晚上,林伯把航线图的复印件贴在了粥铺的墙上。他还熬了一锅新的鱼骨架粥,盛了一碗放在航线图前,对着图纸轻声说:“远航,你的航线图交给公会了,以后大家出海都会更安全,你可以放心了。这碗粥,是爹给你熬的,你尝尝,还是你喜欢的味道。”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蓝色光晕,林远航的身影渐渐出现在航线图旁。他还是穿着那件深蓝色的锦缎长袍,手里握着一卷图纸,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欣慰。他走到林伯身边,轻轻拍了拍林伯的肩膀,虽然林伯看不见他,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气说:“远航,是你吗?你看到了吗?你的航线图能帮到大家了。”
      “爹,我看到了,我很开心。” 林远航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力量,“谢谢您帮我完成心愿,也谢谢陈公子帮我们找到航线图。以后,就让这航线图守护着泉州港的船商,守护着海上丝路的平安吧。”
      林伯的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好,好啊!爹会一直熬鱼骨架粥,让来往的船商都尝尝,让他们都知道,有个叫林远航的船商,用生命守护了这条航线。”
      林远航笑着点了点头,转身望向码头的方向,那里停泊着许多商船,灯火通明,像是海上的星星。他对着商船的方向挥了挥手,然后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深海的雾气一样,慢慢消散在灯光下。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陶锅里的鱼骨架粥,海风的咸润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遗憾,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踏实,像平稳的海面,让人安心。
      四、记录食谱,传承丝路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每天都来林伯的粥铺帮忙。他帮林伯挑水、劈柴,还帮着招呼客人。粥铺的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来往的船商都会特意来喝一碗鱼骨架粥,看着墙上的航线图,听林伯讲述林远航的故事。大家都说,喝了这粥,出海会更平安,所以都把这粥叫做 “平安粥”。
      “陈公子,真是谢谢你。” 一天晚上,林伯熬完最后一锅粥,给陈墨盛了一碗,“要是没有你,远航的航线图找不到,他的心愿也完不成。你是个好人,也是我们泉州港的恩人。”
      陈墨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温暖的粥底滑过喉咙,带着海风的咸润和鲨鱼骨的鲜香,暖遍全身。他放下碗,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林伯说:“林伯,我想把你这鱼骨架粥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粥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泉州港有个叫林远航的船商,有个叫林伯的老船商,他们用鱼骨架粥,守护着海上丝路的平安。”
      林伯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 好啊。这粥是远航和我一起琢磨出来的做法,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处理鲨鱼骨,怎么熬粥。”
      那天晚上,林伯坐在灶台旁,一边熬粥,一边给陈墨讲解鱼骨架粥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处理鲨鱼骨,得用新鲜的大鲨鱼骨,最好是远洋商船从深海带回的,这样的骨头肉质更厚,熬出来的粥更鲜。” 林伯用长勺搅动着锅里的粥,“先把鲨鱼骨用清水浸泡两个时辰,去除血水和腥味,然后用刀把骨头表面的肉剔除干净,只留下骨头和少许筋膜。再把骨头放入冷水锅中,加几片生姜和少许料酒,大火煮开,撇去浮沫,捞出骨头用温水洗净,这样能进一步去除腥味。”
      陈墨在布帛上写下 “食材选备”,然后按照林伯的说法,一一记錄.
      写完步骤,陈墨放下炭笔,指尖轻轻拂过布帛上的字迹,脑海中浮现出林远航站在商船甲板上的身影 —— 他握着航线图,望着深海的方向,眼神里满是对丝路平安的期盼;又想起林伯每天凌晨生火熬粥的模样,柴火映着他的白发,却熬出了最温暖的人间烟火。他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注解,将这份藏在粥里的家国情怀与父子深情,一并记入:
      “此鱼骨架粥初藏船商壮志,海风咸润中含未竟之憾,食之若闻浪涛拍舷;今释情怀于丝路航线,香里满是踏实,似归港灯火暖人心。林远航以生命护货物,以航线济船商,将一生丝路梦,融于这鲨鱼骨与杂粮粥之中;林伯以粥为寄,以铺为守,让儿子的心意,随每一碗热粥传递。今记此谱,不仅为传熬粥之法,更为传一份丝路精神:海上之路虽险,然有仁者之心、义者之勇,便能乘风破浪,护家国平安。愿尝此粥者,皆能忆起:泉州港曾有船商林远航,以骨为念,以魂护路;亦愿此后走丝路者,皆能在粥香中寻得勇气,让大宋的丝绸与瓷器,载着人间温情,驶向更远的海洋。”
      落款处,陈墨写下 “南宋泉州港码头畔,陈墨记于林伯鱼骨架粥铺”,而后又想起林远航生前的习惯 —— 他总爱在粥里加一勺泉州本地的虾油,说这样更有 “海的鲜气”,便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远航秘加:粥成后滴一勺虾油,鲜味更浓,若配码头小摊的炸鱼丸同食,更显泉州港风味。”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陶锅里的粥香还在弥漫,与海风的咸润交织在一起,温暖而治愈。林伯坐在一旁,看着陈墨记录的食谱,眼眶渐渐红了:“这不仅是粥谱,更是远航的念想,是咱泉州港的念想啊。以后不管谁看到这谱子,都能知道,有个叫林远航的船商,用命守护了丝路。”
      陈墨点了点头,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这碗鱼骨架粥,早已不是普通的吃食 —— 它是林远航家国情怀的载体,是林伯父子深情的见证,更是泉州港海上丝路精神的缩影。
      五、离港寄愿,粥香永续
      陈墨在泉州港又停留了数日。每天清晨,他都会帮林伯挑水、劈柴,看着他将鲨鱼骨放入陶锅,看着来往的船商捧着粗瓷碗喝粥,听他们说 “喝了林伯的平安粥,这次出海一定顺顺利利”。有一次,一艘商船的船长特意送来一块海外带回的沉香,说 “多亏了远航的航线图,我们避开了暗礁,这沉香,该给林伯和陈公子”。林伯把沉香切成小块,每次熬粥时放一小块在锅里,粥香里便多了几分清润的香气,像深海里的月光,温柔而绵长。
      离别的那天,泉州港下着小雨,海风带着几分凉意。陈墨背着包袱,站在粥铺门口,林伯手里拿着一个油纸包,里面装着晒干的鲨鱼骨和一小罐鱼露:“这骨头是远航 last 次带回来的,我晒了三年,熬粥最鲜;这鱼露是本地最好的,你带着,以后想喝粥了,自己也能熬。”
      陈墨接过油纸包,里面的骨头还带着阳光的温度,鱼露的香气透过油纸飘出来,像泉州港的味道,牢牢刻在记忆里。“林伯,谢谢您。” 他想说更多话,却觉得所有语言都很轻,最后只化作一句,“以后我一定会回来,回来喝您熬的粥,看泉州港的商船归港。”
      林伯点了点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不舍,却笑着说:“好,我等你。粥铺会一直在这里,航线图会一直挂在墙上,只要还有人走丝路,远航的心意就不会散。”
      陈墨转身,慢慢走向码头。雨丝落在脸上,带着海风的咸润,他回头望去,林伯还站在粥铺门口,手里握着那根熬粥用的长勺,像一尊守护码头的雕像。陶锅里的粥香还在飘,与雨雾交织,像一首无声的歌,唱着海上丝路的壮阔,唱着人间温情的绵长。
      怀里的《味魂录》贴着心口,银汤勺泛着淡淡的蓝色光晕,勺身偶尔映出林远航站在甲板上的身影,或是林伯熬粥的模样。陈墨知道,这段泉州港的经历,会像这碗鱼骨架粥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 —— 它让他明白,食物不仅能承载思念,更能承载家国大义;而那些藏在食物里的魂灵,那些未说出口的心意,总会在某个瞬间,以最温暖的方式,照亮前行的路。
      船渐渐驶离泉州港,码头的轮廓越来越远,可那股鱼骨架粥的鲜香,却像刻在了骨子里,连同林远航的壮志、林伯的温情,一起留在了陈墨的旅程中。他摸出银汤勺,望向远方的大海,心里默念:林伯,愿您安康;远航大哥,愿丝路平安。而我,会带着这碗粥的味道,带着《味魂录》里的故事,继续走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南宋的泉州港,有过一碗藏着丝路魂的鱼骨架粥,有过一段最动人的人间温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