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8、交响的印记 ...
-
融入陈教授团队的过程,比沈亦舟预想的更为顺畅。
这个由年轻学者主导的集体,充满了不拘一格的活力与纯粹的探索热情。
他很快便投入到了具体的课题研究中,生活节奏再度变得紧凑,但内心却充盈着久违的满足感。
林清颜也回到了自己的论文写作轨道上,两人依旧各自忙碌,却因着那次咖啡厅的深入交流,仿佛在精神层面系上了一根更为牢固的纽带,即使沉默共处,也流动着无言的默契。
这天晚上,沈亦舟难得没有埋首于代码或文献,而是对着一份团队内部分享的预印本论文陷入沉思。
论文探讨的是量子测量中的信息读取与保真度问题,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噪声过滤和信号增强算法。
林清颜给他端了杯温水过来,见他眉头微蹙,不由轻声问:“遇到难题了?“
沈亦舟回过神,接过水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
“不是难题,是思路有些僵住。“他指了指屏幕上的几段论述,“现有的模型在处理特定环境下的关联噪声时,效率总是不尽人意,感觉缺了一个……更具巧妙的视角。“
他的语气带着研究者惯有的冷静,但林清颜还是听出了其中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扰。
她没有打扰他,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拿起自己看到一半的《追忆似水年华》。
时间在书页翻动和偶尔的键盘轻响中缓缓流淌。
过了一会儿,林清颜读到一段关于记忆叠加与叙事重构的描写,作者用极其精细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时间点的感受,如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崭新的、更具深度的认知。
她心有所感,抬起头,见沈亦舟仍维持着之前的姿势,便忍不住分享道:“普鲁斯特这里写得很妙,他说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像不同乐器的声音叠加在一起,产生了新的和声。
有时候,打破线性叙述,允许不同层次的‘信号’——或者说记忆碎片——相互干涉、叠加,反而能还原出更真实、更丰富的内涵。“
她只是随口分享阅读心得,并非有意指点。
沈亦舟却猛地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她,眼中仿佛有电光石火闪过。
“叠加……干涉……和声……“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视线重新投向屏幕上的算法模型,手指快速在桌面上虚划着什么,“线性滤波……如果引入非线性的叠加干涉思路呢?不是单纯地过滤噪声,而是将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尺度的信号看作一个整体,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与相位,利用它们自身的相互干涉来增强有效信息、抵消随机噪声……就像……“
他话未说完,已然转身面对电脑,双手落在键盘上,敲击声骤然变得密集而流畅起来,整个人都沉浸到了一种高速运转的思考状态中。
林清颜看着他瞬间进入忘我境界的侧影,先是微微一怔,随即明白过来,自己的话语似乎无意间触动了他某根关键的思维琴弦。
她没有再出声,只是将台灯的光线调得更柔和些,然后继续低头看自己的书,嘴角却忍不住悄悄弯起一个柔和的弧度。
这种不经意间的思想碰撞,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喜悦。
接下来的几天,沈亦舟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个新思路的推导和模拟中。
他时而凝神沉思,时而快速记录,书房的白板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示意图。
林清颜没有过多询问细节,但她能从他日益明亮的眼神和偶尔主动分享的、带着兴奋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进展的顺利。
其间,沈亦舟在一次团队组会上提到了这个初步想法,立刻引起了陈教授和几位同事的极大兴趣。
他们认为,这将经典信号处理中的概念与量子测量特性相结合的思路颇具新意,鼓励他深入挖掘,并建议他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将这背后的方法论提炼得更加普适。
“或许,我们可以合作写一篇更侧重方法论和思维启示的文章?“
一次晚餐时,沈亦舟忽然提议,目光认真地看向林清颜,“你提出的那个‘叙事叠加与干涉’的文学理论概念,是这次灵感的起点。
我想,如果能将这种来自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在量子信息处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闸述一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思维模式,可能会对更多人有所启发。
你来负责阐释思维的源流与跨学科迁移的可能性,我来构建具体的物理模型和算法框架。“
林清颜的心猛地跳快了节拍。
合作写文章?
与沈亦舟?
将他们之间那种微妙的精神共鸣,落实为白纸黑字的学术成果?
“我……我可以吗?“她下意识地有些胆怯,毕竟那是她完全陌生的领域。
“当然。“沈亦舟的语气不容置疑,“没有人比你更适合阐释那部分思想的精髓。这不仅是我们的合作,也是……我们之间这种独特交流方式的一个纪念。“
他的话语驱散了林清颜最后的犹豫。
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感和奇妙的宿命感攫住了她。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于是,书房里的风景悄然改变。
常常是沈亦舟在白板前推导公式、验证模拟数据,林清颜则在书桌旁查阅诠释学、叙事理论的资料,尝试用精准而优美的文字,将那种“叠加与干涉“的思维从文学领域提炼出来,论证其跨学科应用的潜力。
他们时而各自埋首,时而交换意见。
“这里,‘干涉’产生的不一定是‘和声’,也可能是一种揭示内在矛盾的‘杂音’,这在叙事分析中同样重要……“
“嗯,在物理模型中,我们也需要考虑相消干涉,它对于噪声抑制至关重要,你的这个类比很贴切……“
“我觉得这里可以强调,这种思维的本质在于接纳复杂性,并从复杂性中寻找新的秩序,而非简单化约……“
思想的交汇远比想像中顺畅。
林清颜惊讶地发现,当她尝试用理论语言梳理那些灵光一现的感悟时,它们变得更加清晰和系统;
而沈亦舟也惊喜地看到,林清颜的阐述为他冷硬的数学模型注入了人文的温度和哲学的深度。
历经数周的精心打磨,一篇题为《基于叠加-干涉思维的量子测量优化及跨学科方法论启示》的论文终于完成。
沈亦舟作为第一作者构建了核心物理模型与算法,林清颜作为共同一作,负责了方法论的提炼、人文视角的阐释以及全文的语言润色。
他们选择投给了国内一个新兴的、鼓励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期刊。
投稿后的等待似乎格外漫长。
尽管两人都对这份凝结了心血的成果抱有信心,但在学术发表严苛的标准面前,不免还是有些忐忑。
一个平凡的午后,林清颜正在图书馆查资料,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沈亦舟发来的邮件提醒。
她点开一看,发件人正是那家期刊编辑部。
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她深吸一口气,才颤抖着手指点开邮件。
快速的浏览后,她的目光定格在最后的决定栏——
**“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您的稿件已被本刊接受发表。“**
巨大的喜悦如同温暖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她。
她几乎是立刻拨通了沈亦舟的电话,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哽咽:“亦舟……录用了!我们的文章……录用了!“
电话那头静默了一瞬,随即传来沈亦舟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我看到了。“
他顿了顿,仿佛在平复心情,然后轻声补充道:“清颜,这是我们的成果。“
“我们“两个字,被他念得格外郑重。
当晚,他们难得地外出庆祝。
在一家氛围安静的餐厅里,暖黄的灯光映照着彼此的笑脸。
沈亦舟举起酒杯,目光柔和地看向对面的林清颜。
“谢谢你,“他说,“不仅仅是为这篇文章。“
是谢谢她那个午后的灵光一闪,谢谢她愿意与他并肩完成这次奇妙的智力探索,谢谢她让他的世界变得如此不同,甚至结出了这样意想不到的硕果。
林清颜与他轻轻碰杯,眼中闪烁着泪光和笑意。
“也谢谢你,“她回应,“让我看到,我的世界也可以这样与你交汇。“这份成果,远不止是学术履历上的一笔,更是他们爱情与智慧共同浇灌出的、独一无二的印记,见证着两个独立灵魂如何因爱与理解而奏出和谐的乐章。
回到家,林清颜在博客上写下:
**“
今天,我们共同署名的文章被接受了。
它始于一个关于文学的随感,成于他精密的推导与我们反复的讨论。
白纸黑字,是我们思想交织的证明,是爱情在智识层面开出的花。
原来,最美好的并行,不仅是精神上的共鸣,更是能将这共鸣,共同谱写成一首可以被世界看见的、独特的交响曲。
“**
沈亦舟翻开日程本,在新的一页郑重记录:
**“
成果:与林清颜合作论文已被《交叉学科研究》接收。
反思:此次合作验证,深度情感链接能有效促进跨学科创新思维。
伴侣间的精神共鸣可转化为具象的协作成果,显著提升关系的内在价值与独特性。
结论:林清颜不仅是情感伴侣,更是不可多得的智力伙伴。此种协作模式,具备持续性与广阔发展空间。“**
他合上本子,看向书房里正对着录用邮件傻笑的林清颜,心中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丰盈的成就感所充满。
这份成果,属于物理,属于文学,更属于他们之间,那独一无二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