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0、致未来我们的笺 ...
-
分享会的余温尚未散去,一种奇妙的牵引,将他们再次带回了那个一切开始的地方——大学图书馆。
时值周末午后,阳光依旧是记忆中的角度,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著书页特有的陈旧馨香与淡淡的墨痕气息。
这里承载了太多无声的凝望、心跳的序曲,以及思想交汇时迸发的火花。
他们习惯性地走向三楼那个熟悉的阅览区。
第三排,靠窗的两个位置,此刻正空着,仿佛时光特意为他们留出了这一片静谧的回旋之地。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走了过去,安然落座。
周围依旧是埋首苦读的年轻面孔,键盘的轻响与书页翻动的声音交织成熟悉的背景音。
林清颜的手指,轻轻拂过略显陈旧的木质桌面,上面细密的划痕仿佛都藏着过去的故事。
她抬头,看向前排那个曾经属于沈亦舟的位置,阳光正落在那里,与初遇那天的景象微妙地重合,心中涌起一股温暖而沧桑的暖流。
沈亦舟也静静地环顾四周,目光扫过书架间熟悉的小径,那里曾有他们无数次“偶遇“的足迹。
他的神情依旧平静,但眼底深处,却有着与这片空间共振的柔和光泽。这里不仅是他汲取知识的殿堂,更是他情感世界的秘密花园悄然绽放的起点。
“好像一切都没变,又好像……一切都不同了。“林清颜轻声感叹,声音里带着一丝梦幻般的恍惚。
沈亦舟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空间依旧,但他们已不再是当初那两个仅靠眼神和细微动作传递心绪的陌生邻座。
他们的关系,经历了暗涌、破冰、考验与共同成长,早已淬炼得坚韧而深邃。
一阵沉默后,沈亦舟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略显复古的黄铜小盒,盒身雕刻着简单的星辰轨迹图案。
他将盒子放在两人中间的桌面上。
“这是?“林清颜好奇地望过去。
“一个时间胶囊。“沈亦舟解释道,指尖轻触冰凉的金属表面,“我导师多年前留学时带回的小物件,据说密封性很好。“他抬起眼,目光沉静地看向林清颜,“我想,我们可以为对方写一封信,放入其中,相约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五年后,再回到这里,一起开启。“
这个提议来得突然,却又如此自然地契合了此情此景的氛围。
为未来的彼此写一封信?
林清颜的心微微一动,一种庄重而浪漫的情愫在心间弥漫开来。
这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一份郑重期许与交付。
“五年……“她喃喃低语,想像着五年后的他们,会是怎样的光景。那时,沈亦舟的博士生涯或许已近尾声,在新的团队里可能已有所建树;
而她自己,研究生毕业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职场,也应该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
而他们的感情,又将沉淀为何种更醇厚的模样?
“好。“她没有犹豫,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没有过多的讨论,他们各自从包中拿出纸笔。
沈亦舟用的依旧是他那支惯用的黑色钢笔,线条冷硬流畅;
林清颜则选了一支墨水颜色温暖的珊瑚粉钢笔。
笔尖触及纸张的沙沙声轻轻响起,融入了阅览室固有的白噪音中。
林清颜微微侧身,用左手挡住信纸,下意识地想保留一点神秘感。
她低下头,思索片刻,便开始落笔。
写给五年后的沈亦舟……要说些什么呢?
感谢他当年的选择,让他们的星光得以在纯粹的领域继续闪耀?
告诉他,这五年间,她依旧在努力成为能与他并肩看风景的人?
抑或是,分享一些可能微不足道、却独属于他们的生活细碎?
她的笔尖流淌出的,是对过往点滴的珍视,是对当下拥有的感恩,更多的是对未来那个更加成熟、睿智、或许肩负了更多责任的他的信任与鼓励。
她写下:“……无论五年后的我们身处何方,面临何种挑战,愿你依旧能从复杂的公式中瞥见诗意,愿我始终是你灵感退潮时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
我们的星河,因彼此的存在,而永不黯淡。“
她写得专注,时而蹙眉思索,时而嘴角微扬,完全沉浸在了与未来对话的奇妙状态中。
对面的沈亦舟,书写的姿态则一如既往的端正、稳定。
他的信纸上,字迹清晰而克制,段落分明。
他极少使用修饰性的词汇,更像是在完成一份面向未来的、严谨的观察报告与计划书。
他简要回顾了从图书馆初识到共同发表论文、回校分享的关键节点,分析了这些事件,对他们个体及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
然后,他笔锋一转,开始写下对未来五年的预期与规划:学术上希望攻克的难题,个人能力上希望提升的维度,以及,对他们关系进一步深化、稳固的理性展望。
他写道:“……基于过往数据与情感模型推演,五年后,我们的协作模式应更趋成熟,精神共鸣频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期望届时,我们已共同构建出更具韧性与创造力的共生系统。
另,请持续关注你的腕部,避免长时间写作导致劳损。
沈亦舟,于关系建立第X年零Y个月。“
他写完,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关键的“数据点“和“观测结论“,然后将信纸工整地折好。
几乎在同一时间,两人都停下了笔。
他们抬起头,目光在空中相遇,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种完成某种仪式后的郑重与轻松。
“写好了?“沈亦舟低声问。
林清颜点了点头,将手中写满娟秀字迹的信纸小心折叠成一个平整的方胜形状,边角对得整整齐齐。
沈亦舟则将自己的信纸对折两次,形成一个简洁的矩形。
无需言语,他们各自将手中的信,轻轻放入了那个打开的黄铜时间胶囊中。
两封信并排躺在一起,不同的笔迹,不同的折叠方式,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风格,却指向同一个温暖的未来。
沈亦舟盖上盒盖,传来一声轻微而确切的“咔哒“声,仿佛将此刻的时光与期许一同密封。
他将时间胶囊推向林清颜:“你来保管。“
林清颜接过这个小小的、却感觉沉甸甸的盒子,双手捧住,感受着金属传来的微凉触感。
这里面,封存着他们对彼此、对未来的诺言与想像。
“五年后,我们再一起来这里打开它。“她轻声说,语气里充满了确信与期待。
“嗯。“沈亦舟应道,目光落在她捧着盒子的手上,眼神温润。
他们又在座位上静坐了片刻,享受着这片空间赋予他们的宁静与连接感。
窗外,日头渐渐西斜,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柔的橘粉色。
光线透过窗户,为他们的身影,也为那个承载着未来的黄铜小盒,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离开图书馆时,林清颜将时间胶囊小心地放入背包最内层的隔袋,拉好拉链。
她回头望了一眼那第三排靠窗的位置,心中充满了一种奇异的安定感。
过去在这里生根发芽,未来在这里埋下期许,而他们,正稳稳地行走在连接两端的、名为“现在“的桥梁上。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
今天,我们在故事开始的地方,为五年后的彼此,埋下了一颗时光的种子。
我用感性的笔触描绘愿景,他用理性的框架构建蓝图。
两种不同的语言,却诉说着同一份笃定。这个小小的铜盒,如同一个锚点,将我们此刻的爱与信任,牢牢固定在了时间的长河中。
五年后,当我们再次开启,无论那时我们已成为怎样的大人,相信映入眼帘的,依然是彼此最初最真的心意。
期待那场与未来我们的,跨越时光的重逢。“**
沈亦舟的日程本上,新增了一条带着坐标的记录:
**“事件:与林清颜于图书馆
(经度:XXX,纬度:XXX,第三排靠窗区)完成‘时间胶囊’封存仪式。
内容:互致未来五年后开启的亲笔信函。
预期:于 [具体五年后的日期] 同一地点共同开启,进行数据对比与关系发展阶段覆盘。
意义:此举有助于强化长期承诺感,为关系持续发展提供具象化的时间节点与情感参照。
当前状态:关系稳定性与未来预期均维持高位。
“**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浪漫的仪式,更是一次精心设计的、面向未来的长期追踪实验的开端。
而实验的对象,是他们共同缔造且不断优化的、这份独一无二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