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1、迷宫中的座标 ...
-
时间胶囊仿佛一个温柔的锚点,将他们对未来的笃定沉甸甸地压在心底,让日常的步履更显从容。
林清颜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的硕士论文写作中,她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当代文学中的“记忆叙事“,试图梳理那些碎片化、非线性的书写背后的话语结构与情感逻辑。
起初的资料搜集与阅读颇为顺利,她沉浸在各种理论与文本交织的迷宫里,享受着发现关联的乐趣。
然而,当她开始尝试搭建自己的论述框架,将那些纷繁复杂的思绪梳理成一条清晰、有力的脉络时,却遇到了瓶颈。
问题并非资料匮乏,恰恰相反,是资料太多,观点太杂,灵感如同四处溅射的水珠,无法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水流。
她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无数镜面构成的迷宫。
每一个文本、每一种理论都映照出不同的可能性,却也相互折射,导致路径重重,让她眼花缭乱,找不到那个最核心、最具穿透力的论证主线。
一连几天,她对着电脑文档上那些零散的段落和不断增删的标题发呆。
删删写写,文档的页数增长缓慢,内在的逻辑却愈发混乱。
焦虑如同细密的藤蔓,悄悄缠绕上来。
她开始怀疑自己选题的价值,怀疑自己是否具备驾驭如此复杂理论的能力。
那种熟悉的、因自我要求过高而产生的挫败感,再次笼罩了她。
这天晚上,书房里只听得到林清颜时而急促、时而停滞的键盘敲击声,以及她无意识发出的、带着烦闷的轻叹。
沈亦舟从他满屏的代码中抬起头,注意到她对着屏幕蹙紧的眉头和咬紧的下唇。
他没有立刻出声打扰,只是静静观察了片刻。
他看到她反覆地点开又关闭同一个文献文件,手指在触控板上焦躁地滑动,却迟迟没有落下有建设性的输入。
这是一种典型的陷入思维僵局的表现。
他起身,去厨房倒了两杯温水,将其中一杯轻轻放在她的手边。
林清颜从混乱的思绪中被惊醒,抬起头,露出一抹勉强的、带着疲惫的笑容:“谢谢。“
“进展不顺?“沈亦舟在她旁边的椅子坐下,语气平稳,不带丝毫压迫感。
林清颜像是找到了宣泄口,叹了口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眼神有些放空:“嗯……感觉走进死胡同了。所有的材料都像一团乱麻,我找不到那个可以把它们全部拎起来的线头。“
她指了指屏幕,
“你看,这里想谈创伤记忆的重构,那里又想分析叙事时间的错置,还想引入空间理论……每个点似乎都有话可说,但放在一起,就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论点不突出。“
她苦恼地揉了揉太阳穴:“我知道问题大概出在哪里,就是太贪心,想面面具到,反而失去了焦点。
可是,每一个角度都舍不得放弃,觉得都有意义……“
沈亦舟安静地听着,没有急于给出建议,只是目光扫过她屏幕上那些零散的文档标签和混乱的文档结构。
他等她说完,才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在物理学中,面对一个复杂系统,我们通常不会试图一次性理解其全部细节。
首先做的,是界定系统边界,提取关键参量,建立简化模型。“
他的话语将林清颜从文学理论的泥沼中暂时拽了出来。
她有些茫然地看向他,不太明白这与她的论文困境有何关联。
沈亦舟拿起桌上一张空白A4纸和一支笔,继续说道:“你的论文,可以看作一个需要建模的系统。目前的情况是,变量过多,相互耦合,导致系统行为难以预测和分析。“
他在纸的中间画了一个圈,“这是你的核心研究对象,比如,某部小说中的‘记忆叙事’。“
然后,他在核心圈周围点了几个点:“这些是你发现的、可能影响或构成这个叙事的各种要素——创伤、时间错置、空间意象、叙事者视角等等。现在,它们是离散的,关联不清。“
他抬起笔,看向林清颜:“第一步,系统边界界定。
你需要明确,你的论文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是这种叙事模式的成因?
是其情感效应?
还是其文化隐喻?
确定一个最核心的目标函数。“
林清颜若有所思。
她确实一直没有狠下心来确定一个最核心的、统领全局的问题。
“第二步,“
沈亦舟在那些离散的点之间开始画线,
“建立关联。不是所有要素都同等重要,也并非所有关联都值得探讨。
你需要找出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或者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反馈回路。
例如,
‘创伤’可能是导致‘时间错置’的原因,
而‘时间错置’强化了某种‘情感效应’。
你需要梳理出最主要的因果链或相关性网络,暂时忽略那些次要的、干扰性的旁支。“
他用笔在纸上勾勒出几个简单的箭头和反馈环,一个混乱的系统开始呈现出初步的结构。
“第三步,简化与抽象。合并同类项,用更高层级的概念统摄一些细碎现象。比如,将‘时间错置’与‘空间叠加’或许可以统合在‘时空重构’这个更大的范畴下进行讨论。目的是降低系统的维度,让核心逻辑凸显出来。“
他放下笔,将那张画满了圈、点、箭头的纸推到她面前。
“或许,你可以试试用这种方式,重新审视你的材料和思路。先不要急着写具体内容,而是画出你的‘论证结构图’。
明确核心问题,筛选关键变量,建立主次分明的逻辑链条。
当这个顶层设计清晰之后,再往里面填充具体的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
林清颜怔怔地看着那张纸。
物理学的系统思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她面前那团看似无解的乱麻。
他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文学观点,却给了她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一种拆解复杂问题的方法论。
她原本焦躁的心,奇异地平静了下来。
视角转换了,从迷失在迷宫中的当局者,变成了试图绘制迷宫地图的规划者。
“我……我试试。“她拿起那张纸和笔,深吸一口气,开始模仿他的方式,在纸上写下自己论文的核心关键词,然后尝试勾连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分主次,合并同类项……
起初还有些生疏,但随着笔尖的移动,她脑海中混乱的思绪仿佛真的被一点点梳理开来。
那些原本纠缠不清的灵感碎片,开始按照逻辑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
她不再执着于“面面具到“,而是开始思考“如何以一贯之“。
沈亦舟没有再打扰她,重新回到自己的电脑前,继续他的工作。
书房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两人的呼吸声和细微的操作声。
但空气中的氛围已然不同,那种凝滞的焦虑被一种清晰的、建设性的思考能量所取代。
过了许久,林清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抬起头,眼中重新闪烁起明亮的光彩。
她拿起那张被她画得密密麻麻,却条理渐显的A4纸,语气中带着如释重负的兴奋:“我好像……找到路了!“
纸上,一个以“记忆叙事的情感说服力生成机制“为核心的论证框架初步成型,几个关键维度被提取出来,之间的逻辑关系用箭头清晰标注,一些次要的、干扰性的点被果断地搁置或归并。
沈亦舟看向那张纸,点了点头,给出评价:“结构清晰度提升显著。主干与枝叶的区分明确。“
林清颜看着他,心中充满了感激。他再一次用他独特的方式,在她困顿之时,为她提供了跨越学科壁垒的支援。“谢谢你,“她由衷地说,“你这套‘系统建模法’,比任何具体的写作建议都管用。“
“工具而已。“沈亦舟语气平淡,“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
他这话并非客套,在他看来,林清颜缺的从来不是智慧和积累,只是一个帮助她跳出惯性思维的杠杆。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
当思绪陷入文字的迷宫,找不到出口时,他递来了一张来自物理世界的‘座标图’。
没有告诉我迷宫的答案,却教会了我绘制地图的方法。
原来,思维的困顿,有时并非源于知识的匮乏,而是缺乏一种结构化的工具。
感谢我的‘系统工程师’,用理性的经纬,帮我梳理了感性的乱麻。
此刻,迷宫依旧是那座迷宫,但我手中,已有了指引方向的地图与罗盘。
“**
沈亦舟的日程本上,则简洁地记录道:
**“
事件:协助林清颜应用系统思维拆解论文结构性难题。
方法:引导其进行问题界定、变量提取、逻辑关联建模。
结果:有效打破思维僵局,初步建立清晰论证框架。
反思:跨学科方法论迁移在解决复杂问题(包括非技术类问题)上具备显著效用。
林清颜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再次得到验证。关系协作维度拓展至方法论支援层面。
“**
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帮助伴侣解决了一个具体困难,更是一次成功的“思维工具迁移“实验。
他们的关系,在共同署名论文、分享成长经验之后,又深入到了方法论互补与思维模式相互启迪的新层次。
这份爱情,不仅在情感上相互依偎,更在智识上彼此武装,共同面对着各自领域里的挑战与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