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医馆客流增,苏景欣慰传经验 ...
-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越过仁心堂的院墙,医馆的门便被轻轻推开。林薇背着药篮从后院走来,正准备整理昨日晒好的草药,却见一位提着竹篮的老妇人站在堂中,局促地搓着双手。
“姑娘,请问苏大夫在吗?”老妇人声音略带沙哑,眼角透着疲惫,“我家老头子咳了好几天,听邻居说这儿有能治咳嗽的食疗方,还能开便宜的药,就想来试试。”
林薇连忙上前搀扶老妇人坐下,微笑着回应:“大娘您别急,师父马上就来。您先喝碗热水,慢慢说老爷子的症状。”她转身从灶房端来热水,又拿出纸笔,仔细记录老妇人描述的病情——夜间咳嗽加重、痰多色白、遇冷易喘,正是风寒犯肺的典型症状。
说话间,苏景提着药箱从里屋走出,春桃也抱着一摞整理好的食疗方宣传单跟在后面。看到堂中等待的老妇人,苏景立刻上前诊脉,手指搭在老妇人手腕上片刻,又询问了几句细节,随后对林薇说道:“你昨日整理的百合梨粥方正好适用,再搭配一副通宣理肺的药方,内外调理,效果会更好。”
林薇点头应下,转身去药柜抓药。春桃则将一张食疗方宣传单递给老妇人,耐心讲解:“大娘,您看这上面写着,百合梨粥要选新鲜的梨,去核后和百合、小米一起煮,煮到粥变稠就能吃了,每天早晚各一碗,对咳嗽很有帮助。”
老妇人接过宣传单,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连连道谢:“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之前去别的医馆,光抓药就要几十文,这儿不仅药便宜,还教我们怎么用食物治病,真是仁心仁术啊!”
这样的场景,从清晨一直延续至午时。医馆的长条凳上挤满了等候的病患,有怀抱孩子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身着短褐的农夫。春桃忙碌地分发食疗方宣传单、维持秩序,林薇则在药柜与诊桌间穿梭,抓药、煎药、解答病患关于食疗的疑问。苏景则专注地为病患诊脉开方,偶尔抬头望向忙碌的林薇,眼中流露出欣慰之情。
“林薇姐,这是今天的第十三位病患了,比昨天多了五位呢!”春桃趁着递热水的空隙,凑到林薇身边低声说道,额头上沁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幸好咱们提前整理了食疗方宣传单,不然光解释做法就要费不少功夫。”
林薇抹了抹手上的药粉,笑着点头:“是啊,之前没想到食疗方会这么受欢迎。不过咱们也要注意,每个病患的体质不同,不能只推荐食疗方,还要结合师父的诊断,这样才能确保效果。”她话音刚落,便见一位病患拿着宣传单皱着眉头,连忙走过去询问:“大哥,您是对食疗方有什么疑问吗?”
那位病患是个年轻的铁匠,手臂上还带着未愈合的烫伤,他指着宣传单上的“冰糖炖梨”问道:“姑娘,我娘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这冰糖炖梨是不是就不能吃了?有没有别的方法能治咳嗽?”
林薇心中一动,想起现代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整方法,连忙说道:“大哥您别担心,要是不能放冰糖,可以用少量川贝和梨一起煮水喝,川贝能润肺止咳,梨能生津润燥,不加糖也有效果。另外,还可以用白萝卜煮水,白萝卜性温,能理气化痰,也适合老人家喝。”
铁匠闻言,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太好了!我还以为没有办法了呢,多谢姑娘!”
苏景正好诊完一位病患,听到两人的对话,对林薇说道:“你这个调整很到位。食疗的关键在于‘辨证施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病患的体质、病情灵活调整,这和开药方是一个道理。”他示意林薇坐到诊桌旁,又对等候的病患说道:“大家稍等片刻,我和林姑娘交代几句,马上就继续诊脉。”
待病患们纷纷点头,苏景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医书,翻开其中一页递给林薇:“你看这上面记载的‘食治篇’,里面提到‘病在肺者,宜食辛甘苦之物;病在脾者,宜食甘温之物’,与你之前提到的食疗理念不谋而合。不过,古代的食疗方大多较为简略,你可以结合现代知识,详细记录每种食材的功效、适用人群及禁忌,这样不仅我们使用方便,病患也能更清晰地了解。”
林薇接过医书,仔细翻看“食治篇”,只见上面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了各种病症对应的食疗方法,如用莲子、芡实煮粥治疗脾虚腹泻,用生姜、葱白煮水治疗风寒感冒。她心中一喜,说道:“师父,我之前整理的食疗方大多针对常见病症,若能结合这上面的记载,补充一些针对慢性病、疑难杂症的食疗方,就更全面了。”
“你能这么想很好,”苏景欣慰地笑了,“学医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一种理念。你来自异世,掌握着我们没有的医学知识,这是你的优势,但也不能忽视古代医学的精华。只有将古今知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医术,更好地为病患服务。”他顿了顿,又说道:“我年轻时曾游历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民间食疗方,比如用艾草煮鸡蛋治疗痛经,用核桃、芝麻煮粥治疗肾虚腰痛,这些都很实用。以后我慢慢讲给你听,你把它们整理下来,补充到食疗方里。”
林薇连忙点头,将医书小心地收好:“多谢师父!我一定会好好整理,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时,春桃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走过来,说道:“师父,林薇姐,你们忙了一上午,快喝点粥歇歇吧。张婶特意多放了些山药,说能补脾胃。”
苏景和林薇接过粥碗,刚喝了一口,就见医馆的门被推开,赵虎扛着一捆草药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苏大夫,林姑娘,我昨天在青龙山采了些柴胡和金银花,想着你们医馆病患多,药材可能不够用,就送过来了。”
林薇连忙放下粥碗,上前接过草药:“赵大哥,真是太谢谢你了!最近病患确实多,柴胡和金银花都快用完了,你这真是雪中送炭。”
赵虎挠了挠头,笑着说道:“客气啥,之前我娘生病,多亏了您和苏大夫的悉心治疗。这些草药都是我自己采的,不值什么钱,你们要是还需要,我下次再去采。”
苏景也走过来,拍了拍赵虎的肩膀:“赵兄弟,你的心意我们心领了。这些草药你要是不嫌弃,就按市场价算钱,咱们不能让你白辛苦。”
赵虎连忙摆手:“苏大夫,您这就见外了!我娘常说,仁心堂是咱们老百姓的医馆,收费公道,医术精湛,能为你们做点事,我心里高兴。”他顿了顿,又说道:“对了,我听说最近城里有不少病患都来你们这儿看病,你们要是忙不过来,我可以让村里的猎户帮忙采些草药,都是常见的,比如蒲公英、车前草、艾草之类的。”
苏景心中一暖,说道:“那真是太好了!要是有猎户们帮忙,咱们就能省不少时间和精力。这样吧,你回去和村里的猎户说,要是他们愿意采草药,咱们就按市场价收购,绝不亏待他们。”
赵虎高兴地答应下来,又聊了几句,便扛着空背篓离开了。
林薇看着赵虎的背影,心中满是感慨:“师父,咱们仁心堂能有今天,多亏了大家的鼎力相助。从最初的艰难维持,到现在病患络绎不绝,还有赵大哥这样的人愿意伸出援手,真是不容易。”
苏景点了点头:“是啊,行医之路,靠的不仅是医术,更有人心。咱们真心对待病患,病患也会真心待咱们;咱们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在咱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这就是‘医者仁心,必有回响’。”他拿起桌上的药杵,轻轻敲了敲药臼,“不过,随着病患越来越多,咱们也要注意提升医馆的管理。比如,每天可以提前半个时辰开门,让病患不用久等;可以让春桃负责登记病患的信息,比如姓名、年龄、病症、联系方式,这样后续回访、跟踪病情也方便;煎药的流程也可以优化,比如提前将常用的药材预处理好,节省煎药时间。”
林薇专注地聆听着,将苏景所阐述的每一点都详细记录下来:“师父,您提到的这些内容都至关重要。我曾在现代医院实习,深知管理的重要性。例如,登记病患信息不仅能便于回访,还能统计常见病症的发病规律,为后续的诊疗和食疗方调整提供有力依据。在煎药方面,我们可以准备几种不同容量的药锅,根据药方的用量选择合适的药锅,同时煎制多副药,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春桃也积极插话道:“师父,林薇姐,我也能出一份力!登记病患信息、分发宣传单、引导病患就坐这些工作,我都能胜任。如果煎药人手不足,我还可以学习煎药,张婶也表示愿意帮忙。”
苏景微笑着回应:“好!有你们这样的得力助手,我倍感安心。我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定能把仁心堂经营得有声有色。”他看了看天色,继续说道:“时间不早了,我们先完成剩余病患的诊疗,下午再一起详细讨论具体的管理方案。”
接下来的时间里,三人各尽其责,苏景继续诊脉开方,林薇负责抓药并解答食疗相关问题,春桃则负责登记病患信息并维持秩序。尽管忙碌,但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医馆内洋溢着温馨而有序的氛围。
下午,送走最后一位病患后,三人围坐在堂中,开始商讨管理方案。春桃拿出纸笔,根据苏景和林薇的建议,逐一记录:
开门时间:每日辰时(早上7点)开门,比之前提前半个时辰,酉时(下午5点)关门,若有紧急病患,可随时接待。
病患登记:设立“病患登记本”,详细记录病患的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联系方式、病症、诊疗方案、食疗建议、复诊时间等信息,由春桃负责登记。
药材管理:设立“药材出入库本”,详细记录药材的采购时间、数量、价格及使用情况,由林薇负责管理;与赵家村的猎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收购草药,确保药材供应稳定。
煎药流程:提前将常用药材(如柴胡、金银花、甘草等)进行预处理,分类装罐;准备5个不同规格的药锅,同步煎药;煎药过程中由专人监管,确保药效不受影响。
食疗方推广:定期更新食疗方宣传单,根据季节变化和常见病症调整内容;在医馆门口设立“食疗咨询处”,由林薇或春桃轮流负责解答病患疑问。
商量完方案,春桃看着记录满满的纸张,兴奋地说道:“太好了!有了这些方案,咱们以后就能更有条理地做事了,再也不用担心忙不过来了。”
林薇也笑着附和道:“是啊,而且这些方案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医馆的服务质量,让病患更加满意。比如病患登记本,以后要是有病患忘记复诊时间,咱们可以主动上门回访,提醒他们按时复诊、调整食疗方案。”
苏景品了一口热茶,缓缓说道:“你们说得都对。不过,咱们也要注意,不能因为追求效率而忽视了诊疗质量。每一位病患都要认真对待,每一副药方都要仔细斟酌,每一个食疗建议都要结合病患的实际情况,这是咱们仁心堂的根本,不能丢。”
三人正聊着,张婶端着一盘刚做好的艾草糕走了进来:“你们忙了一下午,肯定饿了,快尝尝我做的艾草糕。艾草能温经散寒,对身体很有好处。”
林薇拿起一块艾草糕,咬了一口,艾草的清香与糯米的软糯在口中交织,令人回味无穷。她笑着称赞道:“张婶,您的手艺真是太棒了!这艾草糕不仅美味,还能治病,要是推荐给有痛经、宫寒的女病患,肯定大受欢迎。”
张婶眼睛一亮:“是啊!我之前在村里的时候,就经常做艾草糕给有痛经的姑娘吃,效果确实不错。要是你们觉得合适,我可以多做一些,放在医馆里,让病患尝尝,也能推广食疗。”
苏景点头赞同道:“这个主意非常好!艾草糕既能作为点心,又能辅助治疗,很适合推广。以后咱们可以定期制作一些适合不同病症的食疗点心,比如用莲子、芡实制作的糕点治疗脾虚,用核桃、芝麻制作的糕点治疗肾虚,让病患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调理身体。”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医馆内,将三人的身影拉得悠长。林薇望着身旁的苏景、春桃和张婶,心中涌动着温暖与希望。她深知,仁心堂的发展之路仍将面临诸多挑战,诸如药材供应不足、资金紧张、同行竞争激烈等问题,但只要众人齐心协力,坚守“医者仁心”的信念,持续学习、不断精进,定能攻克一切难关,使仁心堂成为长安城中赫赫有名的医馆,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夜幕降临,林薇回到房间,点亮油灯,开始整理苏景白天提及的古代食疗方。她将医书中的“食治篇”与现代食疗知识融会贯通,详细记录下每种食材的功效、适用人群、禁忌及具体做法,并融入了自己的临床经验,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调整冰糖炖梨的配方,针对脾胃虚弱者优化小米山药粥的用量。
写着写着,她的思绪飘回了现代的家人和朋友,忆起了在医院实习的岁月。那时的她,未曾料到自己会穿越至大唐,成为一名古代医馆的学徒,更未想过能将现代医学知识与古代医术相结合,造福众多病患。她轻轻抚摸着手中的青铜簪子,簪子上的花纹在灯光下显得分外清晰,这是她与现代唯一的纽带,也是她心灵的寄托。
“放心吧,我一定会在大唐好好生活,努力学习医术,不辜负你们的期望。”林薇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明白,前方的道路依旧漫长,但只要心中怀揣信念,身边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她坚信,仁心堂必将日益兴盛,而她也将在这一时代,实现自己的医者梦想,让“仁心”二字响彻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