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医馆迎来贵客,紧张应对展实力 ...

  •   初冬的清晨,仁心堂的庭院刚刚洒扫完毕,张婶便将熬好的姜枣茶分装在粗瓷碗里,整齐地摆放在前堂的长桌上。春桃正低头仔细整理前几日义诊的记录,而林薇则在药柜前认真核对药材存量,指尖轻轻划过贴有“当归”“党参”标签的陶罐,耳边传来庭院里梧桐叶飘落的细微声响,一派平和安宁的景象。
      “吱呀”一声,医馆的木门被推开,一阵寒风夹杂着雪花碎屑猛然涌入。与往常前来就诊的百姓不同,这次走进来的是几位身着锦缎衣裳的仆从,为首之人面容白净,腰间系着玉带,显然是大户人家的管事。他目光扫视医馆,最终落在苏景身上,拱手行礼道:“敢问哪位是苏景苏大夫?我家夫人偶感不适,听闻仁心堂医术高明,特来请大夫上门诊治。”
      苏景连忙上前回应:“在下便是苏景。不知贵府是?”
      管事微微抬了抬下巴,语气中带着几分倨傲:“我家主子是吏部尚书李大人。夫人昨夜起便头晕恶心,还伴有咳嗽,太医院的药方吃了也不见好转,听闻仁心堂有位林姑娘,擅用药膳与针灸结合治病,特来请二位一同前往。”
      “吏部尚书?”春桃在一旁小声惊呼,手中的笔差点掉落在纸上。吏部尚书乃朝廷重臣,仁心堂开业至今,从未接待过如此身份尊贵的客人。林薇心中也猛然一紧,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手中的药勺——连太医院的太医都束手无策的病症,她们若诊治不好,不仅会砸了仁心堂的招牌,说不定还会惹上麻烦。
      苏景察觉到林薇的紧张,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镇定地对管事说道:“既是李夫人有恙,我们自然义不容辞。请稍等片刻,我们备好药箱便随您前往。”
      管事微微颔首,站在门口静候,目光却仍在医馆内四处扫视,仿佛在审视着什么。林薇迅速整理药箱,将针灸用的银针、消毒酒精、常备药材,以及几包刚制作好的止咳药膳包逐一放入箱中。苏景则轻声叮嘱张婶:“我们离开后,若有病患上门,就告知他们我们临时出诊,稍后返回。你务必细心照看医馆,切勿慌乱。”
      张婶连声应道:“苏大夫、林姑娘,你们尽管放心前去,路上多加小心,务必把握分寸。”
      随着管事的引领,三人步出医馆,门外停着一辆装饰奢华的马车,车身雕刻着精美的祥云图案,车轮裹以厚实的棉垫,一眼便能看出其价值不菲。管事引导苏景和林薇上车,车厢内铺设着柔软的锦缎垫子,还燃着一个精巧的炭炉,暖意盈盈。
      马车行驶约半个时辰后,停在一座朱红大门前。门楣上高悬“李府”的匾额,门前两排侍卫肃立,气势威严。步入府中,庭院宽敞而雅致,假山流水错落有致,冬日里仍有常青的松柏点缀其间,尽显官宦人家的气派。
      来到内院客厅,一位身着紫色锦裙的妇人正坐在软榻上,脸色苍白,不时用手帕捂嘴咳嗽,周围围着几个焦急的丫鬟。见到苏景和林薇,妇人身边的嬷嬷急忙上前:“二位便是仁心堂的大夫吧?快请坐,我家夫人这几日真是受苦了。”
      苏景和林薇向妇人行礼后,随即开始为李夫人诊病。苏景先为李夫人搭脉,眉头逐渐皱紧:“夫人脉象浮数,舌苔黄腻,此乃风热犯肺、脾胃失调之症。只是这病症已拖延数日,津液受损,寻常药方恐怕难以迅速见效。”
      林薇接过脉枕,再次为李夫人诊脉,并仔细检查了她的咽喉:“夫人咽喉红肿,咳嗽时伴有黄痰,这确实是风热咳嗽的症状。太医院的药方多采用苦寒药材清热,虽能暂时缓解症状,却会损伤脾胃,这也是夫人服药后仍感恶心的原因。不如改用‘清热润肺、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通过针灸缓解咳嗽,再配合药膳调理,这样既能治病,又不会伤及脾胃。”
      李夫人虚弱地开口:“林姑娘所言极是,我服用太医院的药后,总觉得胃里不适。你若能治愈我的病症,我定当重重酬谢。”
      林薇点头,从药箱中取出银针:“夫人请放心,我先为您针刺肺俞、太渊、足三里三穴。肺俞穴能润肺止咳,太渊穴可调理肺气,足三里穴则能健脾和胃。针刺后,您的咳嗽和恶心症状将会得到明显缓解。”
      她正在消毒银针时,旁边的丫鬟突然惊呼:“你这是做什么?用酒精消毒,岂不是会伤了夫人的皮肤?太医院的太医都不用这法子!”
      林薇动作一顿,耐心解释道:“酒精能杀灭银针上的细菌,避免感染。夫人身体虚弱,若因针灸感染,反而会加重病情。这是我从医多年总结的经验,绝不会伤害夫人。”
      管事也在一旁质疑:“从未听闻针灸前要用酒精消毒,你们莫不是想害夫人?”
      苏景连忙说道:“各位放心,这消毒之法是林薇多年研究所得,我们在仁心堂为无数病患用过,从未出过差错。若你们不放心,我愿以仁心堂的声誉担保。”
      李夫人咳嗽了几声,摆了摆手:“罢了,我相信二位大夫。你们尽管施针,出了问题我担着。”
      得到李夫人的信任后,林薇不再犹豫,迅速将银针刺入穴位。她手法娴熟,进针迅速且取穴精准,李夫人竟未感到明显的疼痛。约莫一刻钟后,林薇拔针,李夫人深吸一口气,惊喜地感叹:“真的不咳嗽了!胃里也舒服多了,之前总觉得胀得慌,现在竟轻松了不少。”
      众人见李夫人的症状明显缓解,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之前的质疑也随之消散。林薇又从药箱中取出药膳包:“夫人,这是‘百合雪梨粥’的食材包,内含百合、雪梨干和小米,请您吩咐厨房每天熬煮一碗,早晚各服用一次,既能润肺止咳,又能健脾养胃。此外,我再开一副中药,与药膳配合使用,三日便可痊愈。”
      她仔细写下药方,并详细叮嘱用法与用量:“此药方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温服。服药期间,请务必避免食用辛辣、生冷之物,以免影响药效。”
      李夫人接过药方和药膳包,对林薇和苏景的信任愈发加深:“多谢二位大夫!之前我确实多有疑虑,还望二位莫要见怪。嬷嬷,快取五十两银子作为诊金,再备些礼品,送二位大夫回去。”
      苏景连忙推辞道:“夫人实在太客气了,诊金按市价收取即可,五十两实在过多。我们行医,旨在治病救人,绝非贪图钱财。”
      林薇也附和道:“夫人,仁心堂的收费一向公道,为您诊治仅需五两银子足矣。这些礼品请您收回,我们能为您缓解病痛,便已心满意足。”
      李夫人见二人态度坚决,只得收回银子,改递上十两:“二位大夫品德高尚,令我敬佩不已。这十两银子,你们务必收下,否则我心中难安。日后府中若有人患病,定会前来仁心堂求医。”
      苏景和林薇不再推辞,收下了诊金。离开李府时,管事的态度也变得恭敬,亲自将二人送上马车:“先前多有冒犯,还望二位大夫海涵。日后若有需要,尽管来李府找我。”
      马车行驶在返回医馆的路上,林薇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手心竟已沁出细汗。“师父,刚才真是太紧张了,我还以为会搞砸呢。”
      苏景微笑着摇头:“你表现得很出色,临危不乱,既展现了高超的医术,又坚守了医德。能得到李尚书府的认可,对仁心堂而言,实乃莫大的幸事。”
      回到医馆,张婶和春桃早已在门口等候。见二人归来,春桃急忙迎上前:“师父,林薇姐,情况如何?李夫人的病治好了吗?他们有没有为难你们?”
      林薇笑着点头:“治好了,李夫人非常满意,还表示今后府中人生病,都会来我们医馆就诊。这是诊金,整整十两银子呢!”
      张婶惊喜地捂住嘴:“十两银子!这可是我们医馆好几天的收入总和。有了李尚书府的认可,我们仁心堂的名声必定会更加响亮!”
      果然,不出几日,仁心堂为吏部尚书夫人治病的消息便迅速传遍了长安城。不仅普通百姓纷至沓来求医问诊,连一些中小官员的家眷也专程前往仁心堂就医。医馆的客流量较之前翻了一番,春桃每日忙于抓药,几乎脚不沾地,张婶也特地多雇了一名帮工,负责打扫和熬药。
      一日午后,一位身着青色长袍的男子踏入医馆,自称是李尚书府的幕僚。他递给苏景一张请柬,说道:“苏大夫,林姑娘,我家大人感念二位妙手回春,治好了夫人的病,特备薄宴,诚邀二位明日过府一叙,还望赏光。”
      苏景与林薇相视一笑,欣然应允。次日,二人依约来到李府,李尚书亲自在门口迎接,态度极为热忱。宴席间,李尚书对二人赞不绝口:“二位大夫医术精湛,品德高尚,实为难得的良医。我已向朝中几位同僚力荐仁心堂,相信日后定会有更多患者前来求诊。”
      林薇连忙致谢:“多谢李大人提携!我们定当竭诚尽力,不负大人的信任。”
      宴席间,李尚书关切地询问了仁心堂的经营状况,得知医馆时常为贫困百姓提供免费诊治,不禁赞叹道:“医者仁心,二位实至名归。日后若医馆遇到任何困难,尽管告知,我必竭力相助。”
      从李府归来后,仁心堂的声望日渐攀升。林薇站在医馆门前,目睹络绎不绝的病患,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她回想起初穿越至盛唐时的迷茫与无助,忆起初入仁心堂时辨识草药的艰辛。如今,能得到百姓与权贵的双重认可,这离不开苏景的悉心教导、春桃和张婶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她始终秉持的“医者仁心”信念。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落在“仁心堂”的牌匾上,显得格外温馨。林薇深知,这仅仅是仁心堂发展的新起点,未来仍有漫漫长路待行。然而,她满怀信心,只要继续坚守初心,用心诊治每一位病患,仁心堂定能在长安城稳固立足,成为深受百姓信赖的医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